试析文化软实力的高校话语高校境遇与高校道路

时间:2023-01-16 22:56:0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析文化软实力的高校话语高校境遇与高校道路

  [论文摘要]如何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共议题”。高校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由精神、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文化软实力构成的复杂系统。“中与外”、“古与今”、“一与多”、“软与硬”等矛盾关系的交织及其展开,是高校文化软实力提升必须面对的现实境遇。高校应当从涵化、转化、聚化、硬化等文化能力建设的角度出发,探寻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高校道路”。

  [论文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高校话语 高校境遇 高校道路

  近年来,如何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问题,日趋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共议题”。专家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学术聚焦,有力地推进了高校对文化软实力的自觉关注。然而在高校,究竟何谓文化软实力?与此相应,高校该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应当看到,当下学界虽已掀起关于高校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热潮,但仍尚未将诸如此类的基本问题涤荡清晰。如何努力形成关于文化软实力的“高校话语”,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所面临的“高校境遇”,从而有效探寻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高校道路”,是一个亟待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探索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文化软实力的“高校话语”

  形成文化软实力的高校话语,基本的问题是对“高校文化软实力是什么”的回答。“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来源于“文化影响力”、“文化感召力”、“文化竞争力”等描述性词语。在党的大会报告中,“文化软实力”首次作为一个概念被正式提出。根据软实力理论及其传播的约定俗成性,在狭义层面使用这一概念更为适宜。根据语境分析,党的大会报告中所提“文化软实力”也是狭义概念。对于国家而言,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相对区别制度、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而存在的软实力形态。在软实力要素构成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基石,它构成软实力的深层魅力。“高校作为孕育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结构的基地,是国家软力量的发源地”,提升高校的文化软实力,是落实大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软实力体现在国家和地区层面,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同样,文化软实力体现在高校层面,是指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科研活动、社会服务、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成果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这种精神成果,不仅包括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以及独特的精神和文化氛围,也包括高校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高校文化软实力就是高校文化所产生的力量,是高校文化之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诸要素综合对学校及其成员发展的作用力,是基于高校文化的一种特定的人本力量,它集中体现于高校的自我提升力。

  由于高校文化的内涵结构主要包括精神、制度和行为三个维度,因此,高校文化软实力结构应是一个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层面的软实力综合而成的复杂系统。(1)高校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的内核和最高表现形式,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具体表现为高校在办学中所尊崇的办学理念和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等。从本质上讲,高校精神文化作为高校发展中形成的精神文明成果,具有崇尚人文、继承创新、自由独立、追求真知等基本特质,它是高等教育理念与使命的高度概括、集中凝练和显著标志。高校精神文化主要关注高校的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诸方面的内在规律等涉及到办学思想的基本问题,体现了高校的办学传统、价值取向与高校学人的精神尺度。高校作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文化圣地和精神家园,被誉为时代的“智力良心”,高校通过提升人性、引领智慧,从而引导人们超越时代和社会的局限,孕育出自由发展、自我实现并完成自我价值的主体性人才,而高校本身则通过精神生命的提升,不断增强高校的影响力、亲和力与道德威信等软实力。由高校精神文化而生成的软实力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在高校文化软实力的结构层次中居于“内隐层”的纬度。(2)高校制度文化是高校在办学和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权利、义务及责任的综合,是高校存在与发展的规范、规则,同时也表现为高校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中形成的观念、习惯,等等。高校制度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制度,它是一种文化积淀。一定意义上,高校的制度是高校精神文化的延伸和具体化,主要包括高校章程、发展战略、领导体制、组织机制以及关于教学、科研、服务等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等。由高校制度文化而生成的软实力一方面约束着高校的办学行为,同时又为高校的生存发展提供制度化的稳定保障,在高校文化软实力的结构层次中居于“中介层”的纬度。(3)高校行为文化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习生活、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反映的是与社会大众群体行为文化相区别的特殊文化魅力,是高校师生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折射,也是高校精神、办学理念、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由高校行为文化而生成的软实力在高校文化软实力的结构层次中居于“外显层”的纬度。

  二、文化软实力的“高校境遇”

  提升文化软实力,总是在具体的现实境遇中层层展开的。离开对现实境遇的把握,我们将无法深刻地切准文化发展的主题与脉络,无法有效地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当前我国高校文化软实力提升所面临的现实境遇,是当下中国社会文化发展所面对的一系列矛盾关系的综合展现。从整体上讲,“中与外”、“古与今”、“一与多”、“软与硬”等矛盾关系的交织及其客观展开,构成高校文化软实力提升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境遇。

  1.中与外

  应当承认,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人类社会逐步进入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崭新时代,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要求各国高校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加速实现国际化的进程。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2004年亚洲大学校长论坛上曾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大势所趋。”实践证明,在当代,高水平和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应该成为世界各地学子和精英荟萃的殿堂,而且应该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的前沿,成为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文化圣地。只有这样,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和精英们才能相聚一堂,共同在人类知识的宝库中追逐理想,放飞梦想,探索奥秘,燃烧激情。所以在当代,国际化程度不仅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内涵,而且是能否创建高水平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为节点,我国的高校文化被纳入了世界高等教育文化体系之中,并于其间将“中与外”的关系,更加难以分解地胶着在一起。走向世界,直面开放,是我国高校走向文化繁荣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高校文化广纳博采、撷英咀华、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于“中与外”的文化对撞中如何维护我国高校文化的自性?如何在不同价值体系的较量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如何基于对高校文化安全的维护而维护高校的系统安全?诸如此类的问题,也随着高校文化交流间“中与外”关系的愈益拉近而更加紧迫地提置到高校的面前。

  2.古与今

  “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与此相应,任何文化系统包括高校文化系统的演进与发展,都无法斩断古与今的关系,都必须科学地应对与处置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创新等基本关系问题。就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而言,同样要在古与今的接续、更化、超越中才能达至文化的新高度。然而,在古与今的关系上,“传统文化从高校主流教育中逐渐消失”却是当下我国高校文化发展客观状态的真实概括。“可以说,20世纪中国普遍的彻底的反传统心态,特别是这种反传统心态在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制度性体现,乃从根本上造成了我们今天普遍感到的文化底气不足,这也正是今天中国极端缺乏精英的根本原因。”。相反,如果高校具有充分的文化自觉,能牢牢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深处,从经典文化中吸取充足的养分和灵感,同时又善于批判地吸收来自域外的有益经验,那么,即使今天我国高校的综合实力尚不如人,但我们有理由期待,经过一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的高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担纲者将会成长为具有充分文化软实力的高等学府。当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制作“文化标本”,而是取传统之精华弃传统之糟粕,并以此促进高校学人熔铸道德灵魂、浇灌思想理念、培育良好风尚,使高校文化发展中“古与今”关系的处理趋于更加理性与有序。

  3.一与多

  在高校这个知识汇集的庭院里,一切文化知识的交流都打破了从前的篱墙:现代尖端科技成果的共享,国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密切,师资和学生全球性交流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间课程、学位和学分的互认,多元文化的汇集融合,等等这些都以极强的冲击力为高校勾画了其所面对的“空前的社会变革”。再加之当前我国国内经济成分、经济利益多元化导致的社会文化多元化,以及高校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志趣追求的差异,使得高校文化呈现出多元性。文化变迁的速度、深度、广度交织在一起,迅速地推进着我国高校文化多样化的进程,也将“一与多”的关系进一步凸显为高校文化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矛盾关系。多样并不可怕,多样是文化存在、发展、繁荣的本态。尊重多样性,即如马克思所讲的那样,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却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这也是推进高校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但是,实现“一与多”的和谐,同样是高校文化存在、发展、繁荣的本态;确立主导性,同样是推进高校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急速展开的高校文化多样化进程中,如何更加有力地确立和增强“一”的主导性,正成为我国高校文化发展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成为我国高校文化软实力提升必须应对的重大课题。

  4.软与硬

  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信息化发展趋势,我国高校数量与质量、外延和内涵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逐渐呈现出来。许多高校在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发展方面严重失衡,高度重视硬实力的建设,即那些能直接反映高校实力和水平、具有明确量化评价指标的元素,纷纷将高校发展目标聚焦于办学规模的扩张、科研经费的增长、学科种类的增加等“硬指标”上,无意间陷入了对“大楼之谓”式高校的追求之中,而文化软实力的积聚与跟进却被严重忽略,致使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呈现“疲软”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文化建设领导机构的缺位、文化建设制度规范的缺失、文化建设考核评价的滞后、文化建设特色彰显的模糊、文化建设氛围营造的淡薄,等等。事实上,高校发展的硬实力固然是软实力的物质基础,“硬实力决不能软”,但是,“软实力也必须硬”,因为倘若离开了软实力的坚实支撑,硬实力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软实力作为一种以精神意识为主的资源,对硬实力的提升具有“杠杆效应”,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下,对硬实力能够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成为硬实力的“倍增器”。而且,在相对固定的一个时期内,就高校而言,硬实力是可以“拿来”的,即突击装备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软实力则只能立足于自身,从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从熏陶感染中逐渐累积。因此,高校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文化软实力的营建视为高校的“下一个硬突破”,也是一个亟待高校认真省思并有效解决的问题。

  “中与外”、“古与今”、“一与多”、“软与硬”诸种矛盾关系的复杂交织,构成了我国高校文化软实力提升所客观置身的现实之网。于此境遇之中,高校面对着发展的机遇,也面对着严峻的挑战。于此境遇之中,当下的高校不能不感受着复杂的文化焦虑。面对“中与外”的对撞,高校担心“不中不西”,担心自己的“文化指纹”被修改;面对“古与今”的绞缠,高校感慨“文化失根”,期盼古今文化的接续与超越;面对“一与多”的矛盾,高校担心“乱花渐欲迷人眼”,忧虑于多样化的文化生态中失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意义;面对“软与硬”的失衡,高校开始省思校园里处处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是否能真正成为高校学人的精神家园。这便是高校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理性直面的、复杂多样且处于急速变化之中的现实境遇。

  三、文化软实力的“高校道路”

  在上述复杂多变的现实境遇中,提升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高校应当切实关注文化涵化能力、转化能力、聚化能力、硬化能力的建设与发展。

  1.涵化:交流中促发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多方比较”和“适宜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于“中与外”的对撞中如何维护我国高校文化的自性?基于理性的省思,我们认为高校文化涵化能力的建设与发展是应然的选择。文化是在相互涵化中实现新的跃迁的,交流中促发展,这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文化应当以其强大的涵化能力而延绵不绝,生生不息。吸纳是涵化的前提,提升文化的涵化能力,要告别文化自恋、文化自卑、文化自弃,确立世界的眼光、开放的气度。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消化且以“我”的尺度判别精华与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高校文化涵化的基本特征。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尚处于世界高等教育综合体系的边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单一性、单向度现象,亦即“唯欧”、“唯美”倾向是特别值得高校警惕与反思的。这种倾向,体现了我国高校因对传统文化缺乏理解和自信而生成文化弱者的卑微心态,并在面临强大的外来文化时,一方面陷入文化自卑情结之中,另一方面则产生缺少批判的简单拿来主义,以为“月亮也是外国的圆”。这种心态使我们在评价中外高等教育时失却了客观标准,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片面强调引进而缺乏输出,缺少文化的平等对话和双向交流,并因“文化失根”而在依附发展的泥潭里越陷越深。鉴于此,我国高校应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注重文化涵化能力的建设与发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始终保持文化主体意识,讲求平视对话和差异互动模式,使高校文化在绵延发展中始终富有中国“印记”的民族性。

  2.转化:继承中谋创新

  转化能力即文化指向未来,更新创造,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能力。在我国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进程中,高校应当基于充分的文化自觉,牢牢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深处,同时又不断增加高校文化的现代元素,把开拓性和前瞻性与我们文化传统的内在血脉连接起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当代中国高校文化的崭新形象。高校文化转化能力的发展,亦即高校在文化建设中坚持“继承发扬”与“创新发展”的统一。继承和创新是先进文化所具有的两个最基本的品质,作为我国先进文化代表的高校文化,同样具有继承和创新的特性。高校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创新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实现指向未来的创造性转化,才能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得以延绵不息。高校文化转化能力的发展,也可理解为坚持“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的统一。文化育人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成效。高校文化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拓展和深化。在真正优秀的高校文化中,人们应该既能够看到学校的历史足迹,又能够看到它的现实追求,既能够看到它优良的传统,又能够看到它创新的硕果,感受到它与时俱进的精神脉搏。

  3.聚化:多样中立主导

  加强聚化能力建设,即有效地确立社会主义文化在高校多样化文化生态中的主导地位,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的价值生态中的“核心”意义,并以这种主导性与核心意义吸引、凝聚、引领高校多样化的文化与价值。如前文所述,在文化与价值领域确立主导性、核心性的内容,是高校文化发展的本态,也是任何国家高校的文化发展中都密切关注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高校应特别警惕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化霸权主义”逆流,妄图把“全球化”的内涵由经济领域泛化到文化领域。为避免我国高校主流价值观遭到外来文化的侵蚀和颠覆,高校必须加强文化聚化能力的建设,于多样中立主导,引领高校多元文化的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高校文化系统的价值内核,体现高校文化的社会主义本质与前进方向。高校应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中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文化,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和高校的创新之路。

  4.硬化:建设中树刚性

  高校之魂,文以化之;高校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一所高校的“根”和“魂”,根深才能叶茂,有魂才会有力。一所高校,如果说缺乏硬实力是缺钙,那么缺乏软实力就是缺氧;如果说提升硬实力是补钙,那么提升软实力就是补氧。因此,高校在锻造“筋”与“骨”的同时,必须注重提升其“气”和“神”,切实做到硬实力不能软,软实力必须硬,既要不断提升硬实力,又要切实增强高校软实力建设中的刚性,努力促进高校“形态”、文化“神态”、师生“心态”的内外和谐,教育实力、育人活力、文明魅力的刚柔相济。唯有如此,高校才能更多地吸纳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成为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对话的平台。鉴于当前我国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所存在的刚性不足、态势“疲软”问题,我们认为,高校应当将文化软实力的营建视为“下一个硬突破”,把文化软实力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高校所建设的文化软实力,虽然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硬”的招数、“硬”的保障,比如设立专门的文化建设机构,建构合理的制度性和政策性的约束与激励体系,实施工作目标的数字化管理,加强文化绩效考核等等,并以此彰显高校文化软实力营建中应有的力度和刚性。

  四、简短的结语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一场文化的“及时雨”骤然来临之际,让高校在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道路上迅速奔跑、加速前进吧!这是一个古老民族行于时代潮头的要求,更是我国高校融入世界主流的呼唤。

【试析文化软实力的高校话语高校境遇与高校道路】相关文章:

试析高校报告文化初探08-21

试析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08-22

试析高校班主任的自身塑造08-19

试析高校数字校园中的信息集成08-26

试析武术文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08-09

试析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思考08-26

试析高校法律英语师资培养模式的构建08-30

试析对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全面思考06-11

试析我国高校学院制实施的问题及对策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