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的理性化建构

时间:2023-03-28 08:02:3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论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的理性化建构


  [论文摘要]大学生正处于行为选择模式转型和定型的关键时期,引导大学生建构具有现实理性的行为选择模式既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在分析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建构的特殊性、环境影响和内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营造良好行为建构环境和发挥“三个课堂”互补作用的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理性化建构的实践策略。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行为选择模式 理性化建构 
  
  现实理性的行为选择模式建构是大学教育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大学生的行为选择模式尚不成熟,正处于行为选择模式发展和转定型——从规制选择向自由选择、从单一目标选择向多元目标选择、从感性选择向理性选择、从理想化选择向现实性选择转型的关键阶段。由于行为选择模式转型是一个较长的心理转变和定型的过程,会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辅导员和任课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建构的特殊性和存在的现实问题,对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的理性建构给予指导和修正。
  
  一、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建构的特殊性
  
  1.大学生面临富家子与穷家儿同处一室的环境
  与其他同龄群体相比,大学生群体的形成是很特殊的,这一群体的成员不是由个人好恶选择的,而是由国家制度安排的结果。因此,在机会平等条件下进入大学的学生是不分贫富的。然而,问题在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的基础,而且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体生活方式。当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共处一校一室时,所产生的冲突是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在心理上,经济富裕的学生的优越感会进一步增强,而经济据的学生的自卑感也会进一步增强,从而在学生群体中产生“阶层分化”。不同行为选择的互相影响是十分复杂的,特别是富家子弟毫无经济负担的生活方式往往促使一些来自贫困家庭大学生产生自卑、怨恨社会不公等消极情绪;也会促使一些贫困大学生产生消费跟风、攀比等不良行为,将他们带人家庭难以承受的高消费群体,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和人格的正常发展。
  
  2.求学择业与求爱择偶两难选择的窘境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和需求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当进入大学之后,职业和婚姻这两个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他们还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就摆在了面前。未来的职业和未来的家庭婚姻问题都需要同样的东西:物质条件、时间和思考。求学与求爱的矛盾具体化为立业与成家的矛盾选择,尽管在实践上还没有将这两个问题摆上议事日程,但却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事情,也是大学生最为困惑的事情。如果一心扑在学习上,可能会耽误终身大事,如果专注于寻情觅爱,将会耽误事业大事。鱼和熊掌的问题压迫着大学生经常在“选择进行中”做出行为选择,而不是在“选择确定后”做出行为选择,在这样的情形下,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呈现出双重甚至多重人格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3.专业前景与职业前景双重迷惑的困境
  尽管多数大学生在报考时的专业是自己选择或参与选择的,但是,入学后在具体接触了专业课程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对所选的专业并不是很了解,因此产生了很多困惑,对专业的认识也从自以为比较了解变成了很不了解。加之近些年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他们对未来的职业前景感到茫然。这种对专业与职业的双重困惑,使得他们在行为选择上左右摇摆、举棋不定,从而使其行为选择愈来愈呈现复杂性。
  
  二、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建构的环境影响
     
  1.社会经验贫乏与不良信息泛滥的双重影响
  由于长期在家长和学校的管束下成长,大学生阅历浅,缺少社会经验,对社会的了解也很有限,甚至非常片面。加之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公开化,使得一些不良信息进入他们的头脑,影响了他们对信息的分辨能力。由于大学生具有猎奇心强和求奇心盛的特点,从而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不良信息的心理暗示,以丑为美、以恶为善,甚至戏谑、恶搞、另类成为一些大学生乐此不疲的时尚。虽然有些行为并无大碍,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行为选择的越轨化倾向。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经验贫乏、信息泛滥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群体出现了行为选择的不道德化倾向,一些传统的道德行为在大学生眼里已经不再属于道德范畴了。
  
  2.一元的家庭告诫与多元的社会诱因的双重影响
  大学生入学以后,家庭出于对子女的关心和担忧,对他们的告诫往往只是注重于学业,而不关心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殊不知正是这种温室型告诫与约束,使大学生失去了观察、体验和锻炼的机会。“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有了”这样的想法并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大学生的成长绝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成长,而应是各方面综合、全面的发展。越是远离社会,越会使他们无法甄别社会。在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多元的诱因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家庭和老师的告诫在他们心中往往只是一种抽象的原则,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相比,对大学生行为选择的影响十分有限。大学生在强烈的猎奇心理和逆反心理驱使下,他们常常会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选择。在别人看来,似乎很复杂,但是在他们那里,则只是为了达到一个非常简单的目的。事实上,人们并没有充分注意到,来自家庭与学校的灌输、管束压力与来自社会的自由选择的诱惑,恰恰是他们行为选择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3.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功利主义的双重影响
  大学生在整体上是向善的,他们也都怀着美好的道德理想。但是,理想的道德设计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时,往往会显得软弱无力。我们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的人,但是社会现实是,一些道德高尚的人的生活经历和境遇往往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得到相应的待遇及报酬不相匹配,这样的结果令大学生心灰意冷。而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大学生又不能够抛弃这样的道德选择,于是,道德功利主义便成为许多大学生的首选。试想,如果没有奖学金、如果没有当班干部的种种好处,还会有人坚持刻苦学习、积极为同学们服务吗?在这样的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功利主义的双重作用下,大学生的行为选择经常出现双重人格的倾向。

试论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的理性化建构


  
  三、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建构的内在问题
  
  1.自我评价过高,理想色彩浓厚
  实质上,自我期望值过高的原因并不在于大学生自己,而是家庭与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过分地夸大了他们对社会的作用。家庭与社会的高期望值给他们造成了一种假象:只有他们才是时代的骄子,别人都不是;只有他们能够决定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别人都做不到;只有他们是知识与智慧的代表,别人都不是;如此等等。家庭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导致他们对自我评价较高,而他们自己却并不了解这种高期望值意味着什么,更不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能力和潜力。
  我国的教育始终是一种理想主义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接触现实社会,即使接触社会,也往往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因此,尽管他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却对社会非常陌生。在理想主义的教育下,他们的行为选择也就必然呈现出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似乎一切都应当是符合公平正义的美好状态。这就使得他们的行为选择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形成反差,进而造成他们在思想和行为选择上的困惑,也使他们的自信心遭到沉重打击。由此,在理想主义的行为选择累累受挫之后,将使他们经常处于理性自我迷失和意志消沉状态。
  
  2.自由意志泛滥,责任意识淡漠
  大学生在经过了长期的管束状态之后,升学的压力消除了,因为经过了紧张的高考之后,歇一歇、玩一玩,体验一下大学的快乐生活,成为他们进入大学的主要“短期计划”。进入大学后,大多数学生除了在经济上尚需依赖于家庭之外,其他方面都已经是自由人了。当一个人一下子从禁锢中解放出来时,尤其是对于精力旺盛、求新求异心理强烈的大学生来说,自由意志得到了泛滥。由于长期的家庭管束,造成大学生行为责任意识的相对欠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懂得对别人负责,不知道对亲人和社会感恩,来自家庭的养育与期待,来自学校的教育与关爱,来自国家的恩惠与关怀,在多数大学生的心里都被理解为是理所应当的。而对于未来怎样才能肩负起国家的重任、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他们却很少去思考。
     
  3.道德虚无蔓延,规范意识淡漠
  当“80后”这个词还没有从人们的眼前消失的时候,“90后”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这充分说明这两代青少年与以往的巨大区别。如果说“80后”以刚刚走上社会的青年人为主体,那么,“90后”则主要以大学生为典型。在这一群体中,“去道德化”倾向已经十分明显,道德虚无主义蔓延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道德与不道德在大学生眼里有了不同以往的评价尺度,一些明显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在大学生群体里常常被看成是一种创新行为和值得赞赏的行为。例如,对考试作弊这一现象,尽管大多数人对这种行为不认可,并持否定态度,但是在他们心底和私下的话题里,认为这不是什么严重的道德问题,甚至因为不作弊而没有取得好的成绩,反而会招致他们的嘲笑。
  
  四、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理性化建构的实践策略
  
  1.加强班团干部队伍建设,营造良好行为建构环境
  对于人格发展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班级集体的环境氛围和少数有影响力同学的行为选择方式,对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的理性建构具有直接和巨大的影响。因此,从大学新生入学伊始,辅导员就应对每位学生家境、人格特点、意志品质、学习态度、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考察,从中挑选出人格健全、生活态度积极、学习成绩优良、行为选择相对成熟、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和号召力的同学作为班团干部的候选人,以建设一支大学生认同并对其具有正面影响力的班团干部队伍。
  
  2.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基础作用,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课教师必须认清课堂负有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自觉地将课堂教学与大学生理性行为模式建构结合起来。
  传统课堂教学过多地把目光放在学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传授方面。不能说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对于大学生的理性能力的培养没有作用,但是,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大多都是针对职业的知识。大学生理性能力的提升和行为选择模式的理性建构更多地是依赖于社会知识。只有专业知识,没有社会知识,所造就的充其量是“学子”而不是“才子”。才子应当是既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社会知识,能够把专业知识与社会知识结合起来运用于职业和事业的人。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增加大学生对社会认知的课程;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拥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社会阅历,能够在课堂上将专业知识与社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3.有效利用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丰富大学生的社会认知
  第二课堂是指在大学校园内进行的课堂以外的各类教育活动。第二课堂以学术沙龙、励志报告、创新竞赛、经验交流等为载体,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品德提高、视野开阔、信心提升、创新能力和的增加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为了更好、更快地帮助大学生建构起具有理性现实性的行为选择模式,要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地安排第二课堂活动内容。
  
  4.切实发挥第三课堂的直接作用,强化大学生的实践体认
  第三课堂是指在大学校园以外进行的各类社会实践实习活动,主要包括大学生的专业实习、社会认识实习、假期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等校外实践活动。高等教育本身就是完成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认识社会是实现社会化的前提,也只有认识社会,才能让大学生建构起具有社会适应性的行为选择模式。
  

上一页  [1] [2] 

【试论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的理性化建构】相关文章:

试论高校交往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及其功能06-10

试论图书馆现代管理模式的思考08-06

试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大学生逃课原因及矫治策略研究08-21

试论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谈自控能力的培养论文05-06

试论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谈自控能力的培养的论文06-04

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建构08-04

试论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德育工作模式探析08-24

试论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08-06

试论综合性大学声乐表演多元化教学模式探析08-27

试论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有效性研究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