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和谐思想对高校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

时间:2023-03-28 14:07:0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析和谐思想对高校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

摘要:和谐思想已经成为弥合对抗与冲突,构建现代人和谐生命的价值,其被广泛运用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本文重点研究和谐思想与人的健康关系,尤其对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大量的理论与实践证明:学生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体,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身体内部的和谐。因此,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对改善学生亚健康状态至关重要。
关键词:和谐思想;亚健康;影响
        和谐思想是几千年前就已经提出,经过先祖们实践和智慧的历练,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道家和儒家的和谐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其突出的表现是:健康的身体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体内部的和谐。和谐平衡是中医的价值取向,中医是中国儒释道三大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外延,承载着“天人合一”的“致中和”的境界。古人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即无论治国、治人、治病都离不开和谐思想,本文尝试从天人相应、无形对有形、心理对生理的角度,来论证和谐思想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找出贯彻人思想始终的和谐思想,将和谐意识传递给学生,来解决现今高校亚健康状态的人群。
        一、 人与自然和谐是健康身体的客观条件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传统中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提出了人的健康,必须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基础之上,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谐思想体系,成为中华传统养生和医疗实践的理论依据。我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认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阐述了人的身心健康与自然和谐的观点,提出了人体与自然保持动态阴阳平衡是维护生命的基础要求,人体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相互和谐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因为人是生活在大自然中,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必须遵循宇宙的变化规律。同时,论证了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人的生命活动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只有做到“天人相应”,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避邪防病,延年延寿。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是:春温、夏热、秋燥、冬寒,自然界中气候变化对人体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如春发象征万物复苏,根发叶绿,阳气上升,河水融化,万物显得欣欣向荣。这时,精神萎靡、焦虑、烦、失眠和抑郁症的学生,应该天黑就睡,天亮就起,穿上宽松的衣裳,放松自己的心情,在操场上缓慢行走,努力使心情愉快,敞开胸怀,感受大自然那和煦的春风,使自己的肝脏舒达。从而以自然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亚健康状态;夏长是万物茂盛的季节,植物开花结果,长势旺盛。天气炎热,阳气最盛。此时,情绪低落、冷漠孤独、头昏乏力、困倦心悸的学生应当晚睡早起,活跃在运动场上,使自己的心情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情志保持愉快,切勿发怒,以与自然相和谐调节心功能;秋季植物成熟,瓜熟蒂落,落叶归根,此时天高风急,秋风肃杀。这时,胸闷气短、少气懒言、易感冒的学生,应该早睡早起,保持心情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自己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冬季天气寒冷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头昏、乏力、困倦,四肢冰冷的学生应该是晚睡晚起,勿忘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心情安静,不要急,好象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象得到的渴望得到的东西,把他密藏起来一样,要守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即天人相应中和者必久寿,若逆势而为,必有大患: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同时,中华传统养生术,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经筋、太极拳、八卦掌、和形意拳等,具有良好的健身强体的效果。这些养生术的锻炼方法也和季节、时间有关系。要求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练习不同的功法。建立在天干地支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之上。“子午流注”学认为,一天有12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时间二小时。在一定的时辰,人体的十二经脉气血,按顺序运行,而此时,每经所含的每一脏腑的功能最为活跃,此事进行针对性的练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卯时大肠经气血旺盛,最适应有肠道功能弱的亚健康状态学生练习五禽戏。丑时为肝脏系统比较弱的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练习八段锦;午时适应心脏系统弱的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练习养生术等。“子午练习法”是古代养生学一种较为流行的学派,即认为子时和午时是人体阴阳相交接之时,真气盛衰交接之际,这是进行养生练习,可使阴阳相长,真气充实。古代养生学家对此深有感悟。
        我们祖先在对人体亚健康状态(中医的未病)调养研究,不但要求因时而改变,对方位和地理环境也有相应的要求。如很多养生法方法,都是早晨要面对东方,地理环境要求依山傍水,林木茂盛周围安静的地方练习。这些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
        人的生活习惯与自然相和谐,是中国传统中医调理人体未病的基础,也是调理现代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根本条件,由于现代在校大学生不按自然的秩序生活,作息、饮食、睡觉都没有规律,打破人体与自然的平衡,逆天而行。这样出现许多亚健康的状态的年轻人,如果现在不及时改正现有的生活习惯,将来就能影响他们的健康,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所以,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体内部和谐是改善亚健康状态的内在条件
        传统医学受老子和谐思想的影响,主张“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人体自身的和谐即身心和谐与五脏和谐,道家强调“知足”、“知止”,先修个体之人的“德和”、“神和”,进而达到社会、天人之和,只有“内圣”才能“外王”。
        首先,形神合一是我国古代养生学说,所谓的形是指人体的外部表现,它包括人体的皮肉、筋骨、脏腑、经络以及精血。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壳;而神是指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包括人的思维、意识、心理等活动。形和神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在我国先秦的养生学家对形神关系的认识是:其一,形体是人的精神产生的物质基础,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等情感是形体生理活动的自然结果;其二,人通过眼、耳、鼻、口形等感官感知外界事物,这些感官各司其职,不可相互代替是产生精神、意识的必要环节。没有这些感官系统无疑产生精神;其三,心是主司人精神的感官,他统领五种感官系统,是君主之官,发号施令,支配形体的一切活动,而它则自己支配自己,不受任何其他器官的指挥,但是,受其它感官的影响。由于时代所限,古代学者以心为中枢,而不是以脑为中枢,但他们的形神观代表和谐思想。中医主张调志摄神,致病的主要因素在于情志,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灵枢•寿夭刚柔》:“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素问•举痛论》更进一步指出,情志的变化引起气机紊乱而致病,“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灵枢•口问篇》则提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是维护心身健康的重要保证。如《黄帝内经》所说:“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另一方面,“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其次,五脏和谐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传统中医根据五脏的属性把人体五脏分类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健康人五脏是动态和谐平衡的,即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关系,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维持人体内部平衡的基础,也是维持气、血、精、液之间平衡的根本保障,如果五行失和就会打破人体内部的原有的和谐,使人进入亚健康状态,进而发生疾病。例如;肝木太过乘克脾土引起的肩背酸痛,功能紊乱,食欲不振、胃纳差、易泄泻及烦、焦虑、妒忌等。肾水不足被脾土相克人体就会出现恐惧、无助、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肝木不及反被金伐人体就会反映出失眠焦虑,神经衰弱,心情忧郁等亚健康状态。所以五脏和谐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正像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也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生而无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这就是说五脏之间其五行的互制互助的关系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因此,形神统合与五脏平衡调节是非常必要的。
        三、人与社会相和谐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和谐思想把人和社会看作一个整体。体现在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上,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是现代人达到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的转型及变革的步伐加大,市场岗位竞争的加剧,升学、就业、贫富分化和社会负性事件等不可避免地给学子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和压力,再加上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与自我定位等造成学生们心理不和谐的因素,造成人际关系的淡化或紧张,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过激的对抗和被社会抛弃、遗忘的孤独感。抑郁、偏执、焦虑等诸多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多,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很差,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这些学生不能很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与责任,工作学习困难重重,人际关系紧张,与父母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不和睦,没有知心朋友,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等。主要表现为烦、冷漠、无助、无聊、空虚、绝望、、自杀、社会不适应感。马加爵、药家鑫等暴力事件已经反映了不和谐的社会关系势必导致严重失衡的心理变态。
        中国以儒家的伦理思想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于正统地位,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基础上,构建了“格物致知”、“修身”、“养浩然之气”等道德准则和信念,将身心和谐作为最高的人生境界:“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生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此来净化心灵、提升境界、超越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剂良药,成为学生安身立命的手段,心安则身安,才能“------为万世开太平”业,才能“致中和与一身”实现人生价值。
        现代社会道德滑坡,学生心灵被扭曲,物欲横流,极度的自私、拜金,缺乏价值理念,之所以人处在亚健康状态,就是由于争名好利,与人不善,心胸狭隘,贪得无厌,极端仇视等,对自己、他人、社会不满造成的心理不健康,而与儒家所追求的“温、良、恭、谦、让的品质背道而驰。儒家的“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和谐的思想对处理人己关系、群己关系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其中包括了仁爱、朴实、宽容、坚毅、谨慎、谦逊、勇敢、沉着等许多内容,是现代学生为人处世的准则。同时儒家推行中庸之道,谦逊恭敬重视和合。要尊老爱幼,不要骄傲自大,诚信至上,不可议他人之长短,不可争名好斗,弄虚作假,挑拨离间,为人和善的处事等原则。可谓“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重塑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价值观,将儒家的和谐思想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准则,处理好己人、己群关系,使学生达到格致诚正心理状态。
        因此,在研究和谐思想对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过程中,使我深深折服英国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的预言:和谐文化若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文明的精髓,将是人类的悲哀------。中华传统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它不仅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自身的对抗,而且改善高校学生亚健康状态,它确立学生道德准则,培养理想人格,实现生命价值,达到身心和谐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何颖,季浏.不同体育锻炼类型对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影响及其心理中介变量(Body-esteem)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5):32-35.
[2]何伟.运动与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2005(7):63-66.
[3]刘雪勇,李泽群.大学生“亚健康”类型与体育疗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9):36-38.
[4]许德顺,刘永峰.心理亚健康运动处方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3):81-83.

【试析和谐思想对高校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相关文章:

试析心理训练对排球运动的影响及作用05-08

对消除长跑训练后的亚健康状态和营养补充的尝试08-09

试析土壤改良培肥对烟草种植的影响08-18

试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影响论文05-03

试析高校学生公寓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08-20

对加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思想教育06-14

试析高职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分析08-24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的影响08-03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的影响04-13

中华武术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