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舆情特点及应对策略论文

时间:2024-08-26 03:47:1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舆情特点及应对策略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新形势下高校舆情特点及应对策略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舆情特点及应对策略论文

  论文摘要: 以北大为例,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日益成为舆论焦点、负面舆论大大增多、校园舆情更加复杂等舆论环境的变化趋势,针对高校如何应对舆论环境变化、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提出了对策:高校要进一步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和完善民意表达机制;需从加强自身建设和搞好对外宣传两方面来塑造自身形象;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发挥校园媒体优势,掌握舆论主动权,努力提供校园舆论发展的“参考系”;客观审视来自外界的负面舆论,积极回应舆论环境并与其良性互动;规范网络舆论行为,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

  论文关键词: 高校; 舆论; 舆论环境; 校园舆情

  一、 高校舆论环境的含义

  舆论学研究表明,舆论是社会和时势的晴雨表,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公开表露,是实现社会调控的制约力量。关于舆论的界定,学术界曾提出过很多不同的观点,参考国内舆论研究的著名学者陈力丹的定义,“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非理性成分”,笔者认为高校舆论的含义即是人们对高校或高等教育某方面问题相对一致的看法和意见的总合,对高校的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所谓舆论环境,是指在大致相对集中的时空内,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不同类别的众多具体舆论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2]。现实的舆论环境是历史的环境舆论的继承和延伸,同时不断影响着各种原有舆论的消失和新舆论的产生。

  互联网的优势对校园舆论环境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凭借海量信息、卓越的即时性、丰富性、多媒体性等优势,可以成为营造良好校园舆论环境的重要媒介;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交互性、分散性、难控性等特点,使得良莠不齐的言论混杂难辨,非理性成分的干扰性也容易被放大。高校管理方面某些问题的长期积累往往会使一件小事成为校园舆论形成的直接诱因,而这个导火索会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感染更多人的情绪,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而且,舆论一旦兴起,就往往不会再局限于对事件本身的议论,人们总是要追溯导致事件发生的政治、经济、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或矛盾,甚至会借题发挥,议论、抨击其他各种问题,因而往往会对学校正常工作形成强大的冲击。

  此外,网络和传统媒体的融合互动,使得舆论形成的速度更快、冲击力更强、影响力更大。如“北大学子卖肉”事件属于由传统媒体最先报道,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推动的舆论事件;而“北大校长元旦唱歌”所引发的舆论热潮则起源于北大学生放的网络视频,视频的轰动效果使这一事件迅速演变为舆论事件。总之,网络已成为高校监测校园舆论环境的重要工具,但校园内部和外部舆论环境在网络时代很容易产生交织,这也使得校园舆情更加复杂、难控,这种大众化的舆论平台,亟须加以科学管理和引导。

  三、 高校如何应对舆论环境的新特点

  舆论环境代表了公众相对一致的某些态度与观点,对于高校不仅具有监督的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新形势下,对于舆论环境的变化,高校不能被动地接受,而是需要积极应对,采取切实措施对舆论进行调控和引导,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

  (一) 高校要进一步畅通民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和完善表达机制

  舆论环境的变化使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的职能受到了充分的考验,并强化了新时期高校文化的人本特质。高校一方面要向员工宣传“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和法制观念,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在强调“个性化”的同时,注意与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相协调。既要上情下达,也要下情上达;既要加强主流舆论的引导力量,大张旗鼓地宣传正面典型,营造出一种学习先进、弘扬正气的舆论氛围,也要进一步畅通民情、民意反映渠道,使大家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校务公开的力度,充分相信广大师生员工,尽可能多地让群众了解学校的工作。群众对学校意图、设想、困难等实际情况越了解,就越容易理解学校,也就越有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宽松的内部舆论环境。

  (二) 高校需从加强自身建设和搞好对外宣传方面来塑造自身形象,优化社会舆论环境

  有学者认为,“高校与新闻媒体间良好的媒介关系就等于良好的社会舆论”,诚然,大众传媒的倾向性对塑造高校形象非常重要,媒体对事实的选择性报道、放大、缩小以及不同的组合方式都会影响着公众对高校的印象,但笔者以为,大众传媒在塑造高校形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尊重高校的客观实际,因此加强自身建设永远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根本所在。在此基础上,高校应重视建立与媒体的良好关系,主动加强对外宣传联系工作。除加强正面宣传外,还要及时消除负面影响,对不利于高校形象的负面信息,高校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属于误传的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予以澄清。属于学校自身问题的,要责令相关部门指导督促尽快改正,并将最新信息及时通过媒介发布给广大公众。属于媒体报道有误的,高校要积极行动起来,和相关媒体充分沟通,督促和要求它们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报道,在报道中确定恰当的报道角度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基调,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规避大众传媒对高校报道的种种误区。高校尤其应当认识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负面事件靠瞒是瞒不住的,负面舆论靠堵是堵不完的,反而更容易激化公众对高校的种种误解和批评。高校一定要改变长期以来“报喜不报忧”的宣传习惯和对不良事件的隐瞒态度,而是及时将负面事件的真相告知公众,并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争取公众的理解,这样才有可能做好抗形象干扰工作,化解形象危机。总之,高校形象的塑造、社会舆论环境的优化应该由高校自身和大众传媒一起来共同完成。

  (三) 高校要发挥校园媒体优势,掌握舆论主动权,努力提供校园舆论发展的“参考系”

  高校一般都拥有自办的校园媒体,具备较为完善的宣传阵地和舆论传播渠道。校报、广播电台、有线电视、校园网作为校园四大主流传媒,在营造校园舆论氛围方面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高校的传播媒体在社会信息化、传媒网络化的客观大背景下,正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多元,融合互动,全面开花,共同形成媒体宣传的立体格局。在这种情势下,高校应该掌握及时发布信息的主动权,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新闻网等多种媒体资源,面向校内师生员工和校外媒体、社会公众积极主动发布新闻、传播信息、开展新闻宣传,以此有效发挥各种媒体传播方式的集合效应,努力提供校园内外舆论发展的“参考系”。这样做对内可以强化师生员工的自豪感、认同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对外可以提升学校声誉,为学校争取在社会上更多的话语权。

  (四) 高校要客观审视来自外界的负面舆论,积极回应舆论环境并与其良性互动

  近年来高校负面舆论上升,其中也不排除有一些媒体利用高校赢取公众的注意力而有意为之的因素。高校对于这些舆论要客观审视,积极应对。这种应对并非要求高校必须对每一次舆论的关注都给予正面的解释与回应,而是应正确认识到舆论所关注的哪些问题是带有偏向的,哪些问题是确实需要进行反思的。

  2007年10月底,北大出于规范校园环境的目的,拆除了“三角地”上被各种乱七八糟商业广告占领的信息栏,立刻遭到舆论“破坏了北大兼容精神”的批评。北大为维持教学秩序在教学楼抽查学生证件,拒绝“免费蹭课族”的举措也被舆论指责为“失去了开放的精神”。这些舆论显然有失偏颇,没有看到在教育全面收费的情况下,大学的开放是有限度的,首先要以不损害为本校学生提供充分优质教育资源这一首要职责为前提。对媒体这种过分干预的做法和并不客观的负面舆论,北大辩证审视,并未正面回应,而是以宽容的心态一笑而过,反而彰显名校的气度。

  而北大在人事制度改革中主动向社会寻求支持,就是对舆论环境的积极应对,有效地利用舆论监督的功能,从而创造出对自身发展有益的舆论环境。有学者认为:“北大人事改革方案的讨论过程有可能开启一种公共政策决策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对一个公共政策问题,先提出一套方案,然后交给大家讨论,不仅仅是闭门讨论,而且是公开辩论。辩论的过程,是一个集思广益,寻求较完善方案的过程,也是各种利益冲突并实现某种平衡的过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形成共识的过程。”通过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大学遭到了众多媒体与学者的批评,但正是通过对这些批评的反思,加深了高校内部管理人员与学者对于高校改革与发展的理解,而同时也推动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甚至整个高校改革的发展。

  (五) 高校要规范网络舆论行为,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

  在网络日益成为舆论新平台的形势下,高校既要重视网络舆情的监测,以此作为了解师生员工心声的重要途径,也要重视对网络舆论的规范和引导。一方面要规范上网方式、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加强网上和网下的沟通、教育和互动,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自觉抵制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另一方面要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给予公众充分的知情权,完善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应急机制,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面对突发性事件,高校新闻发言人无疑是危机处理过程中的第一道最坚实的屏障,能为化解危机赢得宝贵的时机、社会理解和宽容。因此,新闻发言人是高校不可或缺的最直接的喉舌,是维护学校权益和安全的‘防火墙’。反之,学校任由不实信息通过媒体放大传播,就会丧失维护自身权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2003年2月25日,清华北大两校食堂同天发生爆炸,信息迅速传开,一时间中外瞩目。当天,北大校园网在一个小时以内就播发了来自校方的权威信息,宣布两校共有9人在爆炸中受伤,并通过BBS张贴了相关信息。与此同时,新华网、新浪网等网站及其他媒体也迅速作出反应。人们的恐慌情绪很快安定,校内校外舆论趋向平稳,常常与突发事件相伴生的流言四起、谣言肆虐、小道消息漫天飞的景象并未出现。《纽约时报》、美联社、路透社等西方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与解释基调与国内媒体基本一致,也没有机会大肆渲染。在此事件的处理上,北大正是通过网络的积极引导,抑制了以传言代替真相,达到净化网络环境、统领舆论的目的,从而使舆论朝着有利于将危机转变为转机的方向发展,促成健康、积极的主流舆论的形成。

【新形势下高校舆情特点及应对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教师培训的需求分析及应对策略论文03-07

新形势下的高校成人教育论文01-04

自考论文答辩流程及应对策略11-24

高校体育教学提高策略论文02-17

新形势下高校的宿舍文化建设论文12-15

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策略论文02-25

自考毕业论文答辩流程与应对策略03-17

外资在华并购新动向与应对策略论文02-22

云计算信息存在风险及应对策略论文02-2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