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材中的“泡泡”更美丽

时间:2023-03-29 10:32:3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让语文教材中的“泡泡”更美丽

【摘 要】:人教版教材“小泡泡”的出现是教材一大亮点,大部分是体现该学段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学习要求的提示语,承载着导思、导学、导行的作用。小泡泡”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小觑。
【关键词】:吹泡泡 提示语 作用
        新教材的课文同以往的老教材的课文有很大的区别,它插入了许多以“泡泡” 方式呈现的提示语。为什么叫“泡泡”呢?因为它在教材中仅一两句话,位置也不固定,有时见于文中,有时又在篇末,甚至在单元总结部分。它不是装饰或点缀,它之所以这样呈现,是为了体现师生的平等关系和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关系,是在启发孩子们自读自悟,自主延伸,同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讨论。每一个“泡泡”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它虽小却很实用。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运用好文中的提示语“泡泡”呢?
        一、利用“小泡泡”,找准语言的训练点
        学习和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重点,然而仅靠一单元一次的口语交际课是不够的,老师们需要利用教材,善于发现语言的训练点。许多课文就将适合学生生活的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置于“小泡泡”中,老师可以精心选择,灵活运用,为提高学生的言语水平创造条件。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我利用“小泡泡”中的提示“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开展了一次名为《百变的世界》的交流活动。活动前,老师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提示的万物都在变化与发展的道理去寻找生活中事物变化的例子,并及时地记录下来,可以一段话的形式将这样的变化进行介绍。活动中,我先以课件形式出示花朵从花苞至开放的全过程,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花朵有怎样的变化,并以小组形式交流自己找到的有关世界万物变化的例子。在进行到全班展示交流的环节时,有些同学的表现甚为出色,语言流畅,声音响亮,条理清晰,用独到的视角展示了大千世界的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蚕的蜕变,人的进化……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语言的训练。
        二、利用“泡泡”,抓住课文理解的突破口
        文学家朱熹倡导“精思”“深思”,他曾提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法,心到急。”我们知道眼到是看,口到是读,心到则是注意力集中,去思考,去理解。为了将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向深入,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所教课文中“泡泡”的意图,充分认识提示语对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那么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文中的“泡泡”,抓住课文理解的突破口。
        例如教学《金色的草地》时,文中的泡泡是“我知道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了。”根据泡泡的内容,我是这样教学的:
        1、真是有趣!草地会变颜色?你们见过这种现象吗?同学们请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读课文。 
        3、请同学们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说一说草地怎么会变色?
        4、现在我请一位同学不看课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草地变颜色的原因。
        原来,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花朵张开 时,它是___________,草地也是___________;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___________,草地就变成___________了。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根据提示语内容适当进行扩展,适当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综合性的语文训练活动,就能让更多的学生发言,使他们得到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
        三、利用“小泡泡”,找准阅读创新的增长点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应尽量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创新式的感悟,变换以往阅读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程序化的框架,使阅读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创新活动。
        例如我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改变了先出示乡下各处美景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再结合“小泡泡”中“我真想去看看这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的提示,抓住“独特”、“迷人”两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地从文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或许是暮下的乡下晚宴,或许是河中嬉戏的白鸭,也或是屋前盛开的鲜花,这些在城市中很少见到的景色都构成了独特、迷人的风景。在引导学生用动情的朗读体现乡下美景的“独特”、“迷人”之后,我还设计了“画一画”环节,让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画一幅乡下美景图,比比谁的画最美,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乡下生活的赞美和向往。“我真想去看看这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小泡泡”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创新的广阔的天地,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四、利用“小泡泡”,启发思考
        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经过这个过程可使思维得到发展,并获得新的知识体验。新教材中的“小泡泡”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在课文的关键点上恰到好处地出示了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例如,《万年牢》一课末尾写道:“课文中三处提到了‘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思考,逐步把握了“万年牢”的含义。又如,《赵州桥》中写道“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小泡泡”要求学生反复研读课文,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学生经过认真学习和分析,不但掌握了“不但……而且……”这组关联词的用法,还了解了什么是承上启下,同时积累了新的阅读知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泡泡”是调动学生好奇、求索、创新心理的好契机,教师应适时当好引导者,使语文课堂更加生机无限。
参考文献:    
1.《由教材“小泡泡”看过去》熊群英《小学教学设计》2008年12月    
2.《人教版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的导学系统》崔峦《求是·崇实·鼎新》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9月   

【让语文教材中的“泡泡”更美丽】相关文章:

浅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08-05

高校钢琴教学中教材与曲目的选择05-15

浅谈把握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意识05-31

关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衔接问题的探讨08-07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读06-01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读”05-10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应用06-11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存在问题的研讨论文08-07

浅谈整合教材 激活教材 提高教学效率05-31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精神探析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