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文课堂注入生活气息

时间:2022-11-15 05:31:3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为语文课堂注入生活气息

 【摘  要】“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使长久以来的语文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活气息,本文从生活与语文课堂的关系入手,以笔者的教学案例为剖析载体,详实论证如何为语文课堂注入生活气息并以此引导学生懂生活、有真情。经多年研究,已获得一定的成效,尤其在帮助学生借助语文课堂认知生活等方面,体现了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可贵的示范与借鉴。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活教育;想象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倘若把语文抽离出生活的环境,它只是一页写满纸张的文字,这文字形容枯槁,不禁风雨,这文字无法激发想象、不能迸发力量,更无法让情感激荡。咀嚼这些条条框框,在只为“高考”而活的荆棘坎坷中,我们步履维艰、摇摇晃晃。
 如何让语文彰显魅力,我以为首先应该为语文课堂注入生活气息。
         1.生活演绎识百态,巧做铺垫成就高效课堂
         要想给语文课堂注入生活气息,教师首先就要是个热爱生活的人,能够欣赏美丽的风景,能够聆听悦耳的音乐,也能够历阅挫折的苦痛,体验奋斗的快乐……能行亦能思,能“感”亦能“染”:他敏锐捕捉生活中闪光的点滴,将之雕琢成一个棱镜,在语文的课堂上折射最朴素的生活。在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要分析林冲人物形象,细节描写是一个必经之路,如何让我所教的特长生在最短时间聚焦到“细节描写”上呢?我的处理是,抛开他们抵触的课本,从前几天刚看的《今日说法》案例说起,案例讲的是一退伍男子冒充高校军官,与11名女子谈恋爱,甚至有的还结婚生子。在简单陈述完事件后学生的反应很吃惊,与我预期的一致。面对他们的疑问我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像球拍一样把问号反弹了回去。学生开始小声议论,在几十秒的骚动之后我请几位学生谈一谈女子受骗的原因。几乎他们全说是因为轻信男子,有的还提出质疑,女子们和他结婚不用见公婆吗?聊童年、聊过往生活点滴竟然没有一丝破绽吗?看时机成熟,我赶紧点题,是啊,女子们为何就不懂细节呢?为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不受骗、能更好的洞察世间百态,在语文课上认真的学好细节描写看来真的“很有用”。如此这般,接下来的课堂非常高效,相信活生生的课堂案例也是对“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古话的最好验证。
         2.人情冷暖育真人,激发想象促成情感领悟
         要让语文课堂有“生活味”,教师除了把生活经验带入课堂,有效带动知识点讲解、应用之外,还应注重课堂中师生对文本情感的领悟,有效利用课堂载体,引导学生辨识真、善、美与假、丑、恶,使学生成为情感立体、丰满的“真人”。
         我以为,教材、教者、学者皆不是无情物,语文课堂完全可以承载起情感教育的重担,登临“情满于山”、“意溢于海”的崇高境界。《琵琶行》里读得出一份无奈,《逍遥游》里寄存着大量自在,《归去来兮辞》里有“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的欢乐融融,《腾王阁序》里有“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悲戚惨惨……然而,这些现成的情感怎样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体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人云亦云的表面上呢?我尝试着从想象力的培养入手,以此叩启学生对生活情感的感悟之门。        其一,激活文字,再现想象。 
如讲《归去来兮辞》一文,学生们大多能够说出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但究竟如何厌恶,怎样向往,又说不出所以然。于是,我大胆突破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模拟导演导戏的场景,要求各小组以“陶渊明归家”为主要内容编剧本并进行表演。这一形式如巨石投入深潭,“噗通”一声巨响激起数丈高的水花,学生从未像现在这样认真阅读文本,筛选一切可用情节,也从未如现在这般透过文字看到画面。在表演环节,学生不仅演出了 “问征夫以前路”等课文里有的情节,还通过想象补充出二者间的对话、陶的神情、动作以及路人、乡邻等课文里没有的信息。欣赏着他们的表演,我欣慰的笑了,这次,孩子们是真正走近了作者、走进了陶的情感世界和他的桃源生活。
         其二,解读背景,还原实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往往会遭遇“只读其文、不识其情”的尴尬,原因之一在于由于年代久远,孩子们无法理解作者创作文本时外界的环境和与之投射在作者内心的痕迹。如《琵琶行》一文,透过情溢行间的文字,学生能够把握琵琶女的悲惨身世以及她的泣涕涟涟,却无法理解白居易为何会泪湿衣襟。又如欣赏《荷塘月色》,面对“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还有“羞涩打着朵儿” 的美好景致,学生很难理解作者为何会有挥也挥不去的淡淡忧伤。在这些学生理解的盲区里,教师做背景的解读很有必要。然而,解读的方式亦有优劣,有些教师甚至只“读”不“解”,殊不知,他只是把一张脆弱的载有文字的纸搭在了沟壑上,禁不住学生实踏踏地踩上去,更别提跨越鸿沟了。我以为,我们做教师的既然要为学生架设桥梁,就要把它造得既美观又实用。我们既要搜集相关背景常识,又要考虑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等,扎扎实实的备好学生。如《琵琶行》一文,我采用了倒讲的方法,开门即问——满座泣下谁最多?仅仅是听了个琵琶曲,作为江州司马的作者为何哭得稀里哗啦?带着疑问我请学生通读文章。随后学生的回答不外乎琵琶女身世悲惨白居易为之而泣,只有一个学生提到“被贬”,我趁势抓住课文的“左迁”字眼,简述了白居易的坎坷生涯。即便如此,学生还是不能真切体会失意之人的心境,假若我一味纠结于此并无意义,于是转而讲述快女决赛中评委对选手的点评——“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歌声,我愿意闭着眼睛用心聆听你的故事”。我的学生全是特长生,平时比较关注娱乐选秀,这个被点评选手的“故事”他们比我更清楚。有了这些学生认可的关于“故事”的铺垫,我回归正题——“这是一段有故事的琵琶声,声声叩响白居易的感怀之门”,我请学生分别列出琵琶女与白居易的故事,一一进行比较。课文里有的是琵琶女的坎坷,没有的是白居易的遭遇,学生以琵琶女的坎坷想象还原白居易的遭遇,最终真切体会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
        其实,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生活就是大语文的理念”在新课堂中做好导演,充分激发学生想象,使其成为能够感受冷暖、拥抱悲喜的有性情的“真”人。
        古希腊神话中讲述西西弗斯的日复一日: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又重新再推……或许他的身影诠释了执着、定格了毅力,但我的解读是“机械的无效”。于是在教学中我会经常反思,总结无效的环节并予以改进。几度春秋的教学,让岁月雕刻了眼角的皱纹,也让生活滋润了心灵,我真心的希望通过自己的领悟将对生活的解读带进课堂,以此感染学生、启迪学生,使其智商、情商双层面发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收获一生的财富!

【为语文课堂注入生活气息】相关文章:

电子白板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张扬了活力06-02

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灵动08-22

让语文课堂闪烁人文之光08-11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教学05-05

创新语文课堂提高学习兴趣08-07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08-05

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10-26

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08-06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08-20

浅议语文课堂提问需讲艺术论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