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教育基本模式研究

时间:2022-11-15 13:46:2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生素质教育基本模式研究

摘要:为了有效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并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分析并建构了“一体两翼”的教育资源模式,“二分明月”的教育方式模式,以及“三位一体”的教育目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九九归一”的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基本模式。
关键词:素质教育  基本模式
        一、序言
        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是中央16号文件的明确要求。为了有效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工作都必须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开展。根据基本教育规律,教育资源、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是三个最基本的教育维度,高等教育只有在依托书籍•老师•同学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采取阅读•思考•写作等教育方式的前提下,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才能最终达至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教育目的。为了深入分析教育资源、教育方式和教育目三个基本教育维度所包含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进而分析三个基本教育维度的本质特征,本文在分别建构教育资源基本模式、教育方式基本模式以及教育目的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读书”为核心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基本模式。
        二、一体两翼:教育资源基本模式
        书籍、老师和同学是任何高校开展教育活动都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根据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书籍是老师和同学共同凭借的客体资源,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并共同成长的重要纽带;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主体资源,老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即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传授自己的读书体会、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享受读书的乐趣和奥秘;同学是学生学习的必备主体资源,同学之间的主要作用体现为在相互交流中相互激励与影响,并最终共同成长。在这三种要素中,书籍的地位是主导型的,是“一体”;老师和同学的作用的协同性的,是“两翼”,三者之间的关系则表现为“一体两翼”的形式。这也就是说,“一体两翼”是教育资源的基本模式。
        (一)书籍之体
        书籍是老师和同学共同需要的精神食粮。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仅仅依靠目前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是不够的,仅仅依靠老师讲、同学记的模式也是不够的,而必须是同学认真阅读各种优秀书籍并将这些书籍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内容,才有可能真正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了有效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大量阅读有助于提升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优秀书籍。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阅读中国人文经典书籍是根本所在。以美国大学为例,美国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其自觉地植根于西方文明的深处,这最突出地体现在美国大学的本科通识教育体制中。简单地说,美国大学并非只有那些专家才研究西方古典文明和西方经典,而是每个本科大学生首先都必须接受高度强化的西方古典和经典教育。借鉴这种模式,中国大学也应当以必修课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中国人文经典书籍,使学生牢固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则要阅读本学科专业领域学术大师的经典之作。鉴于当前国外在绝大多数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领先于国内研究的现状,所以,建议学生多读西方学者的著作,可以读译著,但最好是读外文原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阅读的学术专著尽量不要限制在某一学科范围内,因为只有涉猎广泛之人,才有更为广阔的思考视角。
        (二)老师之翼
        梅贻琦先生曾经对老师的作用进行过这样的描述:“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在大学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考虑到个人的亲身感受是最为真切详实的,我列举我的博士导师邓正来先生来对此加以说明。根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00-2004)》,邓正来先生在2000-2004年总共21个学科的论文引证率中,在6个学科中位居前50名:法学第1、政治学第2、社会学第5、马克思主义第30、新闻学与传播学第36、哲学第44,是中国唯一一个横跨六个学科、并在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核心社会科学学科同时位居前五名的学者。尽管邓正来先生学识如此渊博,但他几乎从来不给我们讲授任何知识性的东西。他并不认为他教授的知识会给学生带来收益,他交给学生的是如何追比圣贤。他严格地选定书目、严厉地督促我们阅读、并通过“小南湖读书小组”、“大师思想seminar”、“原典精度”等几门课程把如何读书思考的方法教给我们。在老师那里读书就是生命和水,而他希望我们能认识到并做到这一点。这正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他时时带给我们的不是敬畏或者亲切,而往往是深入灵魂的强烈震撼。
        (三)同学之翼
        十九世纪英国神学家兼教育家纽曼曾经说过:大学的本质之所在,是一个借助于全国各地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进行思想的传播和流通的场所。[ ]这一定义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大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面对面交往的场所,建立大学的目的就是要大家在一切学习、一切思考,相互激励、相互启迪;大学也正是因为有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才具有其本质上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这里,我同样用我在读博期间的经历加以说明。2006年9月,本文作者师从邓正来先生攻读吉林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在邓正来师门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们之间的交流让彼此都受益匪浅。邓正来师门最多时包括博士后3人,博士20人、硕士30人、本科生5人;师门每个同学都研究一个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如康德、黑格尔、韦伯、罗尔斯;师门里的“高手”极多,有在本科阶段就读过100本学术专著的,有在硕士阶段《新华文摘》就全文转载其文章的。这些同学在同一个课堂上课,当大家讨论问题的时候,谁都不敢乱发言的,因为大家都知道每个同学背后都站着一个伟大思想家,我们尊重大师,我们就不能乱讲一气歪曲他们的思想。诸多伟大思想家的思想在我们课堂上激烈碰撞,这样的讨论与交流,最大限度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激发了我们的思考。
        三、二分明月:教育方式基本模式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
        如果说书籍、老师和同学是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或缺的必备教育资源,而区别只是在不同教育模式下发挥不同的作用;那么,阅读、思考和写作等教育方式则是素质教育模式所具备的特有要素。这种教育方式的重要性在古今中外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用中国先圣孔子的语言来表述,这种教育方式体现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从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观点来看,这种教育方式体现为“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在这三种要素中,思考的作用是最主要的,不仅阅读离不开思考,写作同样是思考的继续和思考的结果,思考在三种要素中具有三分独占二分的重要地位,是“二分明月”。这也就是说,“二分明月”是教育方式的基本模式。
        1、阅读之分
        阅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而且不容置疑,但是真正存在问题的是怎样进行阅读的问题。结合众多阅读经验及自身的阅读心得,本文作者认为阅读应该坚持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选定优秀书籍。各种书籍浩如烟海。在个体有限的生命内,选择读什么书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如果选错了书籍,他们虽然也在阅读,但是所读的书缺乏鉴别就无异于郭沫若所说的“慢性自杀”了。第二步是大量阅读书评。
学术大师的经典著作往往具有极为深、宽广的理论视野。如果我们的知识基础不够的话,读了这些书基本上也等于没读,读不懂的,我们根本不知道大师们在说什么。所以,读这些书之前一定要读比我们水平高的人阅读之后写的书评。当我们站在这些比我们水平高之人的肩膀上,我们才更有可能接近大师,从而读懂大师在说什么。第三步是认真阅读书籍。书籍本身虽然是一种客体,但阅读书籍时则会涉及到读者和作者两类主体;要做到认真阅读书籍必须注意到作者与读者的关系问题,既不能让作者死掉,也不能让读者死掉;为了不让作者死掉,应当必须做到充分尊重作者,要认真理解作者的思想以及作者所写著作的思想;为了不让读者死掉,应当做到阅读必须伴随读者自身的思考过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2、思考之分
        阅读和思考不可或缺,那么,我们在阅读时都要思考什么呢?从知识角度而言,这种思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思考学术大师是如何创造知识的。学术大师的每一本学术著作肯定要提出某些观点、传达某些思想,学习这些观点和思想是最重要的,但是,更加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这些思想和观点是如何产生的。只有我们知道了高水平知识的产生过程,深入研究领会了这些知识的产生逻辑,我们才会开动我们的思维并创造属于我们的新知识。另一方面是思考我们如何能够创造新的知识。研究学术大师的思想,思考学术大师是如何创造知识的,这可能会使我们成为研究该学术大师思想的技术专家,但是,成为这种技术专家并不是阅读思考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学习大师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学会之后,我们主要是研究与自己生命相关的学术问题,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知识。
        3、写作之分
        只有进行思考,才有可能创造新的知识。但是只有通过写作,思考成果才能得到清晰地呈现与表达,而且写作本身也是重要的思考过程。阅读、思考和写作是紧密相连的。能够阅读思考但不写作的人则会眼高手低,不阅读思考却要写作则是眼底手也低了。仅就理论文章写作而言,应当包括批判和建构两种模式。批判目标是他人已经建构的理论,具体批判层次从高到低的依次为:对前设的批判、对前提的批判、对论证的批判、对结论的批判和对细节问题的批判,批判目的在于深入指出已建构理论的缺陷,从而有助于推进这一理论;不要怕别人批判你写的文章,批判你的文章是因为你的观点有批判价值。中国现在做每年发的文章无数,但绝大多数都没有人看,就是因为这些文章不值得批判。建构则是在知识脉络中通过批判他人的理论而提出属于你自己的具有知识增量的理论,这是你对知识的贡献、对人的贡献,这也是你的莫大价值所在。[ ]       四、三位一体:教育目的基本模式
        根据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观点,中国学问有三个系统,第一个系统是人统,第二个系统是事统,第三个系统是学统。在中国,最重要的是人统,教你如何做人。我们过去读圣贤书,学的就是做人的道理。人统是中国教育里面的根本,事统是告诉你如何做事的。还有一个学统,讲如何做学问,它在三统里面处于最末的位置。[ ]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钱穆先生所说的中国学问三个系统完全可以理解为中国教育的三个目的:做人、做事、做学问。根据对南怀瑾先生的解读,做人是做事的基础,而做人又是天下第一等学问,所以做人、做事和做学问是“三位一体”的。这也就是说,“三位一体”是教育目的的基本模式。
        (一)做人之位
        做人不可不修道德。中国儒家文化所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观点为我们确立了重要的价值标准。同时,儒家的圣贤们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亲自践履了这一标准;孔子做到了“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述而》)颜回也做到了“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认真阅读传统儒家经典,深切体会儒家圣贤的精神境界,无疑会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和道德标准。[ ]在教学生做人方面,教师负有很大的职责。《三字经》早就讲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相信只要老师能够多领着学生多读好书,以身示范、亲身践履其中的做人道理,相信学生的道德素质一定会得到大大提高的。
        (二)做事之位
        做事不可不具谋略。中国道家文化所确立的“曲则全,枉则直”(《道德经》)的观点是处事谋略的重要指南。[ ] “曲而全”的思想尽管为道家所提出,但却能在诸多不能层面得到有力支持。孔子早就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这一观点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得到了很好的证明:1960年,有学者对哈佛大学1520名学生做了一次有关其学习动机调查,就问了一个题目:你到哈佛上学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理想?结果有1245个人选择 “为了赚钱”,占到了81.9%,有275人则选择了“为了理想”。20年后,做了跟踪调查,在当年受调查的这1520名学生中,有101人成了百万富翁,其中100人当时的选择就是“为了理想”。认真做事和踏实做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做人都很浮,你能指望他能做出什么大事吗?其实,学生懂得了“做事”的道理,很多事情也会迎刃而解的,学生心中有理想、有世界时,他们还会内心空虚、心理问题多发、迷恋网络吗?他们还不会奋发阅读吗?马克思的“为人类谋永福”,周恩来的“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这些都是鲜活的事例并不是空谈。
        (三)做学问之位
        做学问应当有所创新。做学问应当在继承前人思想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知识增量”,为整个知识体系积累做出贡献。它包括批判和建构两方面的目的:批判他人已经建构的理论,并指出已建构理论的缺陷,从而有助于推进这一理论;建构则是在知识脉络中通过批判他人的理论而提出属于自己的具有知识增量的理论,对人类知识做出贡献。[ ]虽然“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中,现在高等教育最重视做学问。但是,不教大家做人做事,只教人做学问是不行的,这连我们为什么要做学问的基本问题都解决不了。学问是与个人生命直接相关的,不是与外在的虚名浮利相关的。没有生命的内在冲动、没有生活的内在需要,大师们是不会仰望苍穹、反观内心的。不学做人做事就去做学问的结果就是现在的学术生态,硕士论文很多都是抄来的,博士论文很多只是炒炒冷饭、几无知识增量而言,抄袭剽窃的丑闻时有发生,诸多博导自不待言,连某些院士也都卷入期间,令人瞠目结舌! 
        五、结语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资源、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三个基本教育维度所涉及的书籍、老师、同学、阅读、思考、写作、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等九个要素中,其核心要素就是读书,也就是,在老师示范指导和同学相互交流下读书,在认真思考和认真写作下读书,并且通过读书体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这种情况体现了一种“九九归一”的局面。这也就是说,以“读书”为核心的“九九归一”模式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模式。
                                                   
参考文献:
[ ]梅贻琦.大学一解[EB/OL].http://www.docin.com/p-26110152.html
[2] 童世骏.大学的理念和高校的社会责任[E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092.html
[3] 邓正来.小路上的思与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4] 邓正来. 反思与批判•体制中的体制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
[5]金耀基.人文教育在大学的位序[EB/OL].http://www.chinese-thought.org/jz/002449.htm
[6]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4
[7]南怀瑾.老子他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4
[8]邓正来.小路上的思与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大学生素质教育基本模式研究】相关文章:

研究对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个认识08-03

素质教育下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研究06-01

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06-03

简析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08-06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探析03-08

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分析论文范文01-08

试析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08-28

论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08-08

高校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构建与研究08-09

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