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择校热”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4-10-08 21:05:4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非理性“择校热”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中小学非理性“择校热”折射了教育经济学中教育投资成本、消费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理性思考,达到去“教育产业化”、“商品化”,摆脱“过量教育”、“文凭膨胀”的困扰,真正做到教育的供求平衡和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择校热   投入与产出  成本与效益   需求与供给
        当下“择校热”不再是陌生的词语,很多家长已在无形中加入到“择校热”的大军中,存在着极大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择校热”最主要表现是城里的父母选择城“名校”、“重点学校”;农村的父母选择城里的学校。 对于家长而言,并不知道“教育产业化是什么?”,更不会充分认识到教育产业化的风险。 
        一、无视“希望的肥皂泡”似的产出风险却“望子成龙”似的盲目教育投入
        教育的投入也就是教育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从这一概念来看,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投入跟个人没有关系,只是国家和地区的事,但从投资的主体来看,教育投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集体企事业单位投资和个人教育投资。 “择校费”就是个人教育投资范畴。 大多数家长认同这一观点,看到了“希望的肥皂泡”,就无视投资风险。再者,我国很多家长认为对子女教育投资是天经地义的事,根本不考虑投入之后的产出,只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教育进入无限投入,对其产出了解甚微。
        狭义的教育产出是教育服务,广义的教育产出是劳动力,即人们通俗所说的是人才或者是教育成果。人才的培养可以用以下的公式:
        教育服务+学习劳动=教育产出+人的自然属性=人才
        人才是教育服务+人的自然属性,那么教育就属于第三产业。教育的服务性,并未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更多的教师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一个应该受人们尊重的职业,虽二者并不矛盾,但在实际操作中,服务的意识较少,让人尊重的意识较多;对学生爱心较少,对学生人格尊重较低。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师不再是那个师,生不再是那个生”,教师职业效能感低下,学生学业成就感也是非常低下的。 
        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讲,多少年来人们都在嘲笑中国“千校一书,千人一面”的教育现状。虽然新课程改革已拉开序幕,但那是世纪工程,需要长期而又艰辛的努力才能实现的。我国教育现状正如陈至立部长所说“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这样下来我国目前教育产出中就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职业技术短缺;二是培养出来的人综合素质差。人的综合素质包含人的自然属性。有些孩子成了“读书的机器”,感情淡漠,这样的人能叫“人才”吗?但你又能说他不是吗?高智商、高学历、高创造力。
 
        二、不惜成本耗费却无视教育收益低的事实
        教育成本是指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受教育者个人直接和间接支付的费用是构成教育成本的一部分,而择校费无疑增加了教育成本。教育的产出也许家长无法预算,也无法控制,但教育的经济效益是能预算的。教育经济效益=教育收益-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教育收益越大,教育成本越小,教育的经济效益就会越高。再看:教育纯收益=教育收益总额-教育成本总额。 
        三、无限的个体需求无视社会需求所决定的教育供给有限性
        教育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那么,教育需求是指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无论社会和个人并不是没有限制的。而事实上,从个人需求来看,我国父母对教育的需求是无限的,在他们的眼中“所有的教育收益率都为正”,忽视了这个有限的需要。对于择校生家长而言,更是无视“有支付能力”这几个关键字,“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从社会需求来看,社会对它所需的人才也是非常有限的。 
        教育供给即是指教育机会。教育机会的供给同样不是无限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再从质量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不合格率很高,当然,这也是择校生出现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在城市,教师合格率明显高于农村,在名校优秀教师的比例确实高于普通学校,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从这一侧面来看,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是“择校热”的“始作俑者”。 
        在教育供需关系上,同样遵循供求平衡法则,“择校热”的持续升温,只会继续造成教育的需求永远大于它的供给,一方面:教育无法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也就无法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社会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来满足教育的需求。由于这种严重的供需不平衡,学费、择校费只会越来越高,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只会愈演愈烈,教育的收益永远无法达到最大化。
        “让每个孩子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这不仅仅是温总理的一句话,而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声,更是道出了择校生家长心中的酸甜苦辣。要实现这一愿望,全社会要共同努力,追求教育的供需平衡,考虑教育的投入和产出,关注教育的成本和效益,充分发挥社会有效资源,让“人尽其才,各尽所能”,不再让“择校热”持续升温,共同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志刚.教育产业化及其对中国经济的深远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1998(4):41.
[2]王逢贤.中国“教育产业化”热点问题的冷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4(6):5.
[3]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05,205.
[4]华雪.投资教育相当于买到本世纪最后一只原始股[N].光明日报,1999-8-16:(4).
[5]关于教育产出的经济学分析[EB/OL]. 2004-1-22.广东省惠州商业学校集团网,http://www.hz cs.com.cn/shownews.asp?id=89.
[6]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7]曾芳,李初阳.产出比投入更重要[J].江西教育,2009(9):5.
[8]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2.
[9]张学敏.教育经济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5,248,258,274.

【非理性“择校热”的经济学分析】相关文章:

论经济学要研究人的非理性11-18

管理审计的经济学分析论文03-08

试析诚信缺失的经济学分析12-04

发展经济学应用分析03-28

高管薪酬的经济学分析论文02-25

论述经济学研究中定性分析与量性分析的关系03-05

经济学研究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探究03-26

区域经济学变革分析论文02-14

高铁食品价格的经济学分析论文02-1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