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和教育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结合
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语文教学必须源于生活,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将所学的内容还原生活,并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在农村,社会资源如此丰富,社会背景如此广阔,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语文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一、农村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农村语文教学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原本丰富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长期以来,片面强调语文工具性的思想并没得到切底的改变,尤其是受到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语文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还屡见不鲜,学校、教师只盯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呆在教室抄课文、写汉字,足不出户,埋于题海,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
有不少学校的管理思想也不能和教学改革相统一,仍然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评价语文教师教学效果,仍停留在知识点讲得透不透、全不全,文章分析得深不深,固然这些不可或缺,但学生领悟多少、能力培养多少这才是语文课的命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偶尔出现“游戏”、“演讲”、“辩论”等,马上就罩上“花架子”的罪名,甚至认为“不务正业”。如果教师敢把一节课放给学生的话,那就更不可思议,甚至都有被停课的可能,面对语文课程改革,不少教师也只能“蜻蜓点水”。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求农村语文教师必须敢于创新、善于引导、合理运用农村丰富资源。
二、转变思想,让生活实践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
1.学校育人观念的转变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学校要想把语文基础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就必须以生活为中心,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创造一切条件,整合各类资源,努力把家庭、社会、自然结和起来成为学习对象,并纳入课程体系,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合理的生活空间。并在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课内外相结合、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大语文课程体系。比如,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实践的,学校要提供实践的空间,需要开设各种活动的,要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资金等,同时还要注意编排可供语文学习的校本课程,最终使封闭的、只注重语言文字等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化的教学,使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
2.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
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白,语文教学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找准语文教学的目的,努力使自己思想观念转变过来。其次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注重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得自己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将语文学习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要切底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死记硬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体验,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并把它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3.评价体制的改变
首先改变学校的评价体制。再也不能将升学率作为评价一所学校的唯一标准,要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把培养适用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首要标准。第二,改变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体制。不仅要评价教师教的水平,更要把学生学的效果、学生课堂表现以及能力的发挥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
4.要把考试制度的改革落到实处
陶行知先生早在1934 年就说过:“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可如今农村很多学校仍然把考试作为升学的唯一标准,语文的考试内容虽有所革新,但城里农村统一试卷,能贴近农村生活的内容却不多。因此,要根据地方特色确定考试的内容,并且不能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三、运用多种策略,让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相结合
1.努力打造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让语文与生活相结合
首先,不能把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教室里,要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比如《春》、《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就可以把课堂放在农村大自然中间,让学生在自然中间尽情去体会、去感悟,这样既可提高教学效率,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即使是在教室内教学,教师也应该架起书本内容与生活相结合的桥梁,应借助情景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就拿“字词”教学来说,要让学生不仅会读、会写,更重要的让学生知道这些字词在生活中怎么用,在哪些场合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情的感悟上都可以和生活相结合,如《我的母亲》的教学,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上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对自己母亲的感情去体会、感悟。诸如此类充分说明,只要有心,在细微处都可创造书本内容和生活相结合的可能。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语文在活动中运用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也是学生运用语文的最佳途径。因此要开展好各种活动,让语文在活动中活用。可以让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比如学完“民风民俗”单元后就可以让学生去农村搜集有关家乡民风民俗的特色,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让知识在生活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时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结合学习的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演讲、辩论、课本剧、读书笔记、手抄报、文学社团、小记者团等活动或团体,创造各种机会让所学的内容有效落实到活动中去。
3.营造浓厚的生活化的氛围,让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渗透
我们可以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教室变得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可以结合当地农村季节的变化特点将教室布置成不同的风格。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布置。还可以利用教室的各个角落,开设“生物角”、“时事角”、“图书角”、“环保园地”等。在这如此富有生活化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学生又怎么会感到枯燥与乏味呢?
四、整合教育资源,扩大生活实践的范围
1.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农村虽不如城市繁华,但农村别有一番天地,如家乡的特色产业、大自然特有的风景、农村淳朴的风俗传统等,都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到街道写标语、给商家设计广告语、到农民田地里参加义务劳动等也是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把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运用,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悟升华,上升为一种能力。
2.合理运用家庭资源
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很多知识要在家庭中获得、运用。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家庭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让家庭资源得到合理运用。首先可以把学习的内容在家庭中运用。学习过一些课文后,让学生回家做个小解说员向家长讲解。
其次可以把家庭资源在习中运用。父母是商人可以为他们商品做广告语,父母是农民可以写一写反映他们劳动特点的文章。这样既可以让语文和生活相结合,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同时加深了学生与父母的感情。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尤其是农村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地方资源,让农村资源合理服务于语文教学,让生活和教育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的结合。走进生活,语文便是生活,生活便是语文。
【让生活和教育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结合】相关文章:
小议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互动11-24
初探大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与黑板的有效结合03-29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朗读教学12-01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有效互动03-28
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12-03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训练口语表达能力12-11
浅析农村初中信息教学中的思想教育12-08
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03-27
“数形结合”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11-2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