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的探究

时间:2024-08-24 10:56:2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论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的探究

  论文关键字:备课 策略 问题

  论文摘 要:到底什么是教学效率?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不同的教学理念以及不同的课堂实践。当人们对教学效率理解不一而又一致地视之为教学活动的标杆时,何谓教学效率的问题自然就成了一个严重的方向性的问题。

  教师上课的四十五分钟,同样的在课外要花许多时间来准备。要想提高数学课的课堂效率,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必须相当全面充分,因此备课就显的犹为重要。教师的备课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备课,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结果。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应以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全面素质,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为主要方向。备课包括备学生、备教材、备策略、备问题。(摘要就是你先面内容的浓缩,还是太多,我建议不要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教师上课的四十五分钟,同样的在课外要花许多时间来准备。要想提高数学课的课堂效率,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必须相当全面充分,因此备课就显的犹为重要。教师的备课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备课,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结果。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应以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全面素质,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为主要方向。
  
  一、备学生是指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的备课内容设计要关注到全体学生的差异性,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所以要针对这种差异因人定标,因材施教,制定分层的教学内容。习惯的“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实际上是以优等生为教学起点,放弃了中下等生的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但最终以落脚优等生为归宿;而“抓中间促两头”,是以中等生为教学起点,这比起“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来得公正一些,但这是以优等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部分无效和低效学习时间为代价的。因此,在班级授课制中,没有分层的教学过程是难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的。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想尽一切办法积极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机会,在课堂中设计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同时在要求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不相互讥讽、挖苦的同时,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教学用语,特别是在确定教学目标和布置作业时,切忌出现“学习差,能力低”等教学忌语,否则学生便会从心底抵触分层次教学,教学效果不但难以提高,而且师生关系也会变得紧张起来。
  
  二、备教材是指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要恰到好处。
  首先要把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教学难点,是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难,包括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由于学生难学致使教师难教。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目标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教学重点、难点的多样性。
  其次要合理配制课堂练习。数学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堂练习,这对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课堂内容起关键作用。因此,如何设计好练习,也就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所在。要使课堂练习真正起作用,首先要除一些已经出现的不良倾向。一些教师为图省事,往往过于依赖书本。所有的练习来自于书本且不加选择。书上的练习不是不好,只是书上的练习有共性,是最基本的东西。如果我们能投入精力设计出一些针对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的练习,会更省时更有效的。另外,如果有些教师留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太短,练习的要求又太单一,或者要求实践的作业流于形式,学生就不会真正的参与进去。这些做法,都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我们要优化课堂练习,让学生的练习练到点子上,练在易混易错处,使练习题的针对性强,同时注意内容的迁移,要有利于深化理解,活跃思维。这就要求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能体现新旧知识的比较综合以及对新知识的引申发展与思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减缓梯度。当然,还需要设计适量的综合练习,以不脱离课本为前提,允许学生不做难度大的题,精讲多练不能以时间论,该讲就讲,不该讲就不讲。最重要的,还是必须加强实践的操作练习。练习要有一定数量,但要与效果成正比,不能机械重复。同时,一个知识网络是由知识点连续而成的,练习设计必须覆盖到该堂课的知识点,因此必须保证内容的完整性,技能的典型性,选题的针对性,力求小题量获得最好的练习效果,克服随意性盲目性,在忌多、乱、杂的同时做到练、编、改的形式多样,增强趣味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业成就评价方法,以增强每位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备策略是指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采取合理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策略上也应该进行实践和创新,不断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这无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的特征。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亲身实践,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
  四. 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设问,既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一种艺术。“善问”是教学启发性的集中表现,而“善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登上知识的宝殿。所以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问,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就从优化课堂提问效果,应注意的几个方面谈一谈。
  1、目的明确,语言清晰。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还要设计好提问的目标,讲究提问的艺术。因此每一次都要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根据教学的要求,可设计目标明确的提问,如提前测评中的摸底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等。如在讲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时可这样提问:你能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推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吗?如何把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这样既引出了四边形的对角线,同时也推出了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目的明确了,同时还要注意提问的语言艺术性,既要能准确表达问题的意图,又要力求清晰简练,切勿含糊不清。例如一位老师在提问“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时,问:“相交线有何性质?”这样提问令学生无所适从,因为课本上没有明确“相交线的性质”这一具体内容,学生也不知从哪个角度去回答相交线的性质。发问时,对句子较长的问题或较难理解的问题,应适当重复一遍,以免使学生养成不注意听讲的习惯。
  2、深浅适度,层次分明。
  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发展思维,就要求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太容易,不利于锻炼思维;太难,学生答不出,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提问要深浅适度,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未知到已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对于重点难点知识,教师要设计一些铺垫性小问题,搭桥铺路,帮助学生起跳。

试论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的探究


  3、灵活设问,把握时机。
  首先,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课堂提问的良机主要表现在:当学生正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当学生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时;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当学生心情振奋学习热情高涨时;当讲到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时;当讲到知识的规律处时;当讲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处时;及时质疑发问,可牵一而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师应该多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而不因老是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因为前者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人人都可以回答,并且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后者只有知道答案的人才能回答。
  4、留空思考,反应及时。
  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至于停顿的长短,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如举手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做出及时的明确的反应,评价是提问的有机组成部分,切不可低估其作用。当学生流畅完整的作答时,一句极普通的“很好”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富有创新时,一句赞许的话也会使之倍感成功的欢乐。同时,及时的反应还便于学生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5、形式多样,面向全体。
  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设问,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善于变化提问的角度,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问的形式也应多种多样,同一个问题,既可以设计成填空选择题,也可以设计成判断改错题,不一定都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某一个问题既可以是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的互相问答。甚至也应允许学生在适当时机向老师发问,“不问不知,不问不识”(东汉王充语),好问是学习数学的可贵品质,要精心加以保护。提问还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以利于全方位的提高。教师所提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渐渐升级;对希望生可适当降低。这样会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因此,应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分配给全班的学生,提问时应尽量避免先点名后提问,或按座次顺序轮流发问,否则,被问者如临大敌,匆忙作答,其余学生则有可能因感到与已无关而不积极思考。
  6.诱导思维,发展智力。
  提问的内容是否具有启发性,这是提问能否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教师设计的问题过浅,则学生无需动脑;过深则无从动脑;过淡则无意动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发展思维为主线,规划教学中的提问,切记随便发问“是不是、对不对”,教学提问必需有效的促进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问的内容必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如讲四边形的定义时,老师先出示一张三角形纸片,然后随便割去一个角,并问:1、三角形割掉一个角后还有几个角,几条边?2、你能仿三角形的定义对四边形下一个定义吗?3、你能否把四边形转化成三角形吗?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从而使本节内容很快得到解决。
  7.分清难易,因人设问。
  课堂提问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讲究实际,充分考虑问题的内容和难度,找程度相当的学生回答,倘若信口点名,则常常造成难题碰到差生,容易题碰到优生,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正面引导,不带私情。
  课堂提问不宜搞突然袭击,应保持课堂的稳定与学生心理的轻松,使学生始终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不要假借提问实行惩罚,给学生一个难堪,这不仅不利于教育学生,而且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严重妨碍师生关系;同时也不要老是面对几个重点生提问,因为大多数的初学生都希望在全班面前展露自己的才华,倘若这些学生连续几节课、几周、甚至整个学期未被老师提问到,他们往往会不去思考,而且易产生师生间的隔阂。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学生思考时间,学生一时答不出来,要有耐心,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要进行正面引导、启发,只要答对一点点都应加以表扬,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能够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就可以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思维,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而提问正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创造思维之门的钥匙,是信息交流的载体。
  
  参考文献
  1.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37-40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118,120-122
  3.刘解军.中国教育创新与特色学校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529-5302002.246-247,355-358,327-329
  4、“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国教师报》——陈国平
  5、“什么是有效教学”《解读教与学得意义》—刘良华,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主编,
  6、《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

上一页  [1] [2] 

【试论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的探究】相关文章:

试论新课程下科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探析11-18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优化物理教学策略探究12-02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探究03-24

试论高中数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03-05

试论高职英语教学中微课的有效运用论文02-21

试论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1-18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对自主学习的有效引导11-23

试论关于探究式教学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12-06

化学新课程中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12-0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