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三个“度”
[摘要]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果,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笔者认为要从课前充分准备、课堂学生广泛参与、课后练习设计的坡度三个方面加以关注。[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度 有效性
当前,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果,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直是我们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的“低效”多源自两个方面:首先是教材钻研得不透、教学目标不明确,这是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其次是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要么“预设味”过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么一切以学生为重,课堂过分围着学生打转,淡化了教学目标。所以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要关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练习三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的充分度
要上好一节课,课前准备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备课是一个思考过程,是思维与文字相结合的过程,其更多的是思维的含量。而现在老师更多的是依赖于《教案集锦》、《作业设计》等一些现成的所谓教案,放弃了去钻研教材、了解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现状,从第一步开始,就为“低效”打下了伏笔。
1、教师要认真备课。
教师备好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才能把握好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去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更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真正地吃透了教材,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应对课堂上的变化,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2、对学生的把握要到位。
课前准备,我们常说要备教材,还得备学生。一堂课下来,教学内容对于全班学生来说,有哪些学生基本不用引导就能掌握,换言之就是能自学会了;哪些学生需要在教师的点拨中才能领会;哪些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或是重点关注下才能达到目标的,这些我们教师课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的课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对目标的定位要准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目标的制订。
在日常教学中,教学目标叙写不明晰、空而泛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把教学内容与进度作为教学目标。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三维目标更是存在着大量的误读。制订具体清晰且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这说明精确制订教学目标正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密度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一个过程,过去教学中满堂灌、一问一答的形式应该摒弃是如今老师们已达成的共识,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要求教师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但实践中,部分教师片面理解这一理念,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如在陈述性知识(比如:1厘米有多长,1平方厘米有多大,二分之一应该怎样写等)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敢”采用讲授法,而要费尽心机创设情境,再三启发学生,期望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得出结论,结果费时费力,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而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千米”时,所使用的方法就比较恰当。先是让学生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或情景来描述“千米”,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学校到中心广场大约有1千米,上学路过的四个车站之间大约有1千米,学校操场一圈是200米,5圈就是1千米等。通过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千米的经验,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千米联系起来,逐步生成千米的概念。教师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在学生生成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有实际动手测量1千米的实践活动,也有想象1千米有多长的思维活动等等。在建立千米的概念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同时也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时间里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有效性的一个保证,但教学中不能为了“参与”而设置参与。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目的性要强,要让学生在参与后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这样的参与才是高效的。
三、课后练习的坡度
一堂课的有效性离不开有效的课后练习。为了切实提高数学练习的有效性,必须明确数学练习的目的,一是“有效果”,练习达成了预设的进步或发展目标;二是“有效率”,在时间的付出上相对比较少;三是“有效能”,练习的价值导向符合教育的价值追求。
在我们听课中发现,优秀教师无不精心为学生设计了课后练习,以保证学生较好地完成当堂课的任务。也就是俗话说的“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那么怎么设计课堂练习,让我们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呢,下面试举例说明:
例,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多数教师只是让学生背牢计算公式,出几个梯形面积计算的题目,这样貌似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但往往效果不佳,因为这类练习最多也就是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照瓢画葫芦,题目没有层次和深度,学生也得不到发展性的练习。我们可以强化题目的层次性,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上述类题目;中等学生可以进行适当的变式练习,如已知面积求高或已知面积求上底等,加强对公式的理解记忆;优生可以更进一步,如完成思考:在梯形面积公式S=(a+b)÷2中,当a=b时,S=?当b=0时,S=?通过这种练习,促进学生思考,领悟长方形、三角形、梯形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今后复杂的组合图形计算打下基础。
总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完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期待着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参考文献]
[1] 吴正宪,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2] 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3] 曹培英,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师》,2011年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三个“度”】相关文章: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11-19
创设有效的情境,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11-20
谈论新课标下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12-0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研究开题报告06-14
实施有效策略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11-17
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2-05
有效把握教学中提问的度12-02
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布置探析05-30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探究03-2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