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院校开展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时间:2024-08-28 02:56:3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对职业院校开展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去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到北大与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在谈到拔尖人才的培养问题时指出,科研人员不能只懂科学知识,还要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是相得益彰的。无独有偶,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日前在山西对职业教育状况进行调研时提出:“示范院校的高楼大厦代表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只有当这些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年轻一代下班后,穿上西服、系上领带去休闲,懂得欣赏名曲、名诗与名画了,才真正做到了职业教育的脱胎换骨。”认真阅读这则报道,仔细品味其中的情节,有许多道理值得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去深思。

对职业院校开展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一、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优势与素养短板并存现象应当引起全社会重视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技术类人员列为“人才”,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鲁昕部长的讲话至少传递出三个方面的信息,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是职业院校技能教育对路,学生技能水平经得起检验。鲁部长现场布置给学生一道创新作品,在查验学生完成的“答卷”后说:“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是过硬的。”这一点也可以从近年来各地职业院校居高不下的高就业率得到证明。这说明,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探索实践的“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在技能培养方面的确成效显著,技能突出已成为职业院校学生不争的优势和特色。

  二是职业院校学生存在职业与人文素养“短板”,值得关注。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各界经常给职业院校学生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以及社会上的一些陈旧观念认为“蓝领”、“工人”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和重点高中和大学的学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总是显得不够自信和阳光,知识面窄,职业和人文素养不强。素养“短板”势必成为职业院校学生未来发展的瓶颈,“更值得关注”。《中国教育报》曾经公布的一个调查也显示,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服务态度、责任心、忠诚度、敬业精神的满意度并不高。

  二、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应当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院校和有关专家学者对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断在加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探索和实践为深化推进职业院校素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实证经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不难发现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一生的重要影响,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素养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创造性活动的潜在动因。人文素养教育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不局限于单纯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还在于它能帮助人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促使人在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健康地发展,强调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获得一种新的观念,一种主体能动性的感召力、创造力。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认为,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才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素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这一点对于技术性人才同样适用,在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人文素养教育能给予学生从事任何工作、承担任何社会角色的一个重要基础——作为人的基础,帮助学生认明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树立崇高的追求和理想,最终才有可能成长为具有非凡创造性的技术性、专家型人才。

  2、人文素养教育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同时也成为社会考察职业教育效果的一大指标。学生不能充分就业,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职业教育也就难以生存和发展。大量事实表明,良好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现代企业用人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来说,要具备高强的就业竞争力,除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3、人文素养教育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文素养是人类使自己越来越成为“人”的渴望和努力,代表着人类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使自己越来越高尚、越来越文明的精神奋斗成果。它是茫茫欲海中的航标灯,是物质世界的精神导向。人文,就是要使人越来越文雅,就是要摒弃野蛮、摒弃粗俗。人文精神的高扬,意味着人之“人化”程度的提高。在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教育是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参与社会竞争的基石,但没有人文素养的积淀,职业院校的学生必将成为缺少“灵魂”的机器人。为此,只有大力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才能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充分把握“真、善、美、利”四者有机统一的关系,才能培育能够支撑中国制造业一片天空的新型技能人才。而这项任务是职业院校全体教师、全体管理层以至全社会的神圣使命,也是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职业院校深入推进素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鲁昕部长的讲话深刻揭示了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也指明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主体意识,坚持“人文素养”与“职业技能”并重,切实加强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推进职业教育的“脱胎换骨”。

  1、重视文化基础课在素养养成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推动课程改革。

  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职业规划、美术音乐赏析、礼仪等文化基础课程,是学生职业和人文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要扭转专业技能课包办一切、文化基础课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保证文化基础课的课时量。当然,文化基础课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指导思想,主动对接和渗透“双核”要求,以提升职业和人文素养为教学着力点和落脚点,以改进教学方式为动力,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做到让优势课程得到提升,让传统课程得到改造,同时不断开发新的课程,逐步形成以核心职业素养教育为主导的课程体系,使课堂教学在“双核”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

  2、坚持职业导向,突出课堂主阵地,拓展素养教育空间。

  素质教育主阵地在课堂,职业院校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课时量占到全部课时的80%以上,实施以弥补职业和人文素养短板为核心任务的素质教育,专业课教学理所当然要发挥突出作用。职业院校应当大力开展“三进”工作,即“企业文化进校园”、“校园文化进班级”、“素质教育进课堂”,把“6S”管理等职业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渗透进专业课教学,散布在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技术、技能的同时,接受现实职业环境的熏陶,体验真正职业人的工作规范,感受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施者、高素质人才的铸造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是关键性因素。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全体老师要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是范,自觉加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职业和人文素养,努力提升人格魅力,当好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率先做到,要从着装、礼仪、守时、诚信、节约、爱好等小事和细节做起,以一言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要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每一名教职员工都是素质教育的责任人,校园内部素质教育不能有盲区、不能有空白点,每个人的言行、本职工作,都是素质教育的资源和载体,都和素质教育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李桂花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创新[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9):56。

  [2]刘舜尧关于理工科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5):23-24。

  [3]绍龙宝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N].中国教育报,2004-06-05(2)。

  [4]张作祥简论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6-12-02(3)。

【对职业院校开展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认识与思考】相关文章:

探析关于对高校教师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12-07

物理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探讨11-26

试析理工科院校开展人文类讲座的思考03-10

关于强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11-21

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论文02-25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教育12-11

开展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03-29

提升哲学素养的思考03-13

“语文素养”的几点思考01-0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