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及应对策略
论文关键词: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从人类把握世界的思维认识能力来看,职业教育应该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却出现了工具理性偏重而价值理性式微的局面。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切实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养成,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中价值理性的追求。
人是理性的存在物,理性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即思维认识能力,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但是,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却没有同步发展,而是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具体来说,就是长期以来工具理性得到极大的关注甚至崇拜,而价值理性却日渐式微,甚至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步。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扭转这种局面,使得职业教育能够健康发展。
一、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及其相互关系
人类是有理性的,马克斯·韦伯根据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将理性分为两类,即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也叫技术理性,它是西方理性主义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的技术理性主义文化理念,是在工业文明社会中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其含义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物的最大价值的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工具理性表现着人的科学认知与价值评价相互分割,轻人文、趋于功利化等倾向。简言之,工具理性关心的是手段的适用性与有效性,是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运用手段的价值取向观念,它强调效率,讲求效益,只重视目的而不管目的是否正当,是否合乎理性。
价值理性最初是由马克斯·韦伯在考察人们的行为时提出的与工具理性并行的概念。价值理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价值及其追求的自觉意识,是在理性认知基础上对价值及价值追求的自觉理解和把握。它在实质上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的体认、忧患、呵护、憧憬、建构与追求的自觉意识,价值理性实际上也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价值智慧、价值良知。这种智慧、良知、精神力量所诉求的是人自身的价值,是人存在的意义,是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作为人的意识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统一的。工具理性以价值理性为导向,价值理性指引着工具理性活动的方向。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者不可偏颇。单纯的工具理性所追求的是一种极端功利化的实用价值。在此驱使下,人们的活动有时不但不会给人带来好的结果,还可能威胁甚至伤害到人自身的存在。同时,工具理性对于价值理性,也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在人类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脱离了一定感觉经验和一定历史阶段的抽象价值,没有工具理性作为支撑的平台,价值理性根本就无法形成。如果我们只是从“良好愿望”出发.只是从一切价值假设出发,而不去考虑现实的历史和环境,就会陷入乌托邦式的空想之中,甚至导致在现实中的处处碰壁,给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危害和挫折。同样,如果我们完全不去考虑价值判断,放任工具理性的非法膨胀,就有可能导致人性的破碎以至完全丧失,甚至导致主体的毁灭。
二、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
长期以来,受功利化社会思潮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在对办学的理性认识上,表现出工具理性倾向明显,而价值理性却日渐缺失。
第一,受“惟效率”的价值观影响,把职业教育看成是模式化“学习产品”的社会化大生产,对“产品”进行等级分类,目标大多窄化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只重视学习结束后的成绩,而忽视成绩后面人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学校课堂应是青年学子“精神成人”和“灵魂发育”的摇篮,它的最高目的应该在于完善个性,施行成人之教,陶冶学生的品性,在这方面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然而当前社会各界关注最多的是学生毕业后如何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要。学校的社会价值得到张扬,而学生的个性、兴趣、情操却被压抑。相应地,教学也服务于学生谋生或提升学历的需要,传授讲解侧重于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功利化教学目的的至高地位必然是漠视教学的育人作用,忽略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心与心交流和思想碰撞。学生个性的形成被置于无关紧要的地位,价值的塑造和人生意义的渗透显得力不从心。教师反复强调要以科学、理性、中立的标准看待问题,教学内容也讲究体系化、逻辑化、序列化和结构化,通过抽象知识的系统训练以提高学生理性的计算、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对情感的诉求被当作是非理性的体验加以排斥。
第二,职业教育目标定位强调培养“高技术人才”,忽视人的全面素质。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增加,各类职业院校抓住机遇,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服务生产第一线,把培养大量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强调培养并形成学习者的技术应用能力,使之进入社会就业。这种办学指导思想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工学结合的开展、资格证书的获得等看得见的工具和技术,对于高职学生的人格素质、思想情操、审美能力等方面,相对不够重视,甚至避而不谈。
第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强调技术的实用性.忽视技术的人文性、社会性。职业技术教育是技术发展的产物,技术也就成为了职业教育的基石。技术的过程是物的要素(工具、材料)、人的要素(知识、能力、素质)和技术本身目的的有机结合的过程。技术有实用性,也存在人文性和社会性特征,这表现在: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客观的技术要起作用,人的自主意识也要起作用,作为背景存在的社会因素、人文文化也起作用;另一方面,运用技术进行生产活动,其结果有实际的物的产生,也必然创造一定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如对人类心理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然而,目前的职业教育在实践上,强调的是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如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利益的更大化。
三、职业教育应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交融
“教育世界是形成自为人的意义世界,教育实践的本原、根据、最高追求和全部意义、全程价值、终极关怀是人,是学生,是通过教学不懈追寻、发现人的意义和提升人的价值。‘成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育人是教育安身立命之本。”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专家。因此,仅仅用专业知识、技能育人是不够的。“大学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有清楚的头脑、热烈的心,这样他对社会才能理解、判断。” 这些教育理念同样适合我国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是具有健全人格体系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简单的承载知识、存储技术的容器;应当是既掌握了较扎实的职业技能,又具有完美的精神品质的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交融以及升华,是现代职业教育应当具有的重要灵魂。针对目前现状,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中的价值理性追求。
首先,要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改变职业教育偏重工具理性的倾向。应该对技术进行理性认识——技术不该只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利益不该是技术的唯一取向,技术的人性化和人文价值应成为更重要的追求。其实,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不矛盾,关键在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上,也就是知识技能型人才。以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宗旨的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职业人,还要塑造合格的社会人。职业教育如果只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成功地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学生的专业学得再好,这种教育也是失败的;如果不以人品优先,就会培养出善恶不分,不管是非的技术动物。以技术教育为特质的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抛弃那种在教育价值取向上片面强调“工具理性”的功利性倾向,把人文素质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彰显教育过程中的人文价值,追求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相融相通。
其次,要对职业能力的有全面、正确的认识,改变职业教育短视倾向。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知识和教育的功能的理解局限于短期的“有用性”上.而这种“有用性”的内涵又是非常狭隘的:职业教育的“有用性”就是实际的操作技能、知识、经验,再加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规定的考试要点。这种非常实用主义乃至急功近利的态度,忽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其结果往往是造就一批生产流水线上的简单劳动者。
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职业岗位操作能力,而是从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包括职业技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创业能力等等。高职教育应把握能力本位和全面职业素质培养的协调,由关注岗位技能训练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转变——不仅仅为了学习者就业,还要让学习者适应社会变化和未来发展,让学习者成为会学习、有能力、有自信的人。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曾说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那么,职业教育更应该改变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割相离的“制器”状态,追求两者相通相融的“育人”状态。
参考文献:
[1]苗春凤.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2]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页 [1] [2]
【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及应对策略】相关文章:
当代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主义论文参考文献11-22
试论全球经济失衡原因与应对11-18
浅谈听力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11-20
试论整合策略在英语教育中的应用与价值11-18
护患沟通中的障碍因素与应对策略11-15
国际法视角下的网络战及我国的应对策略论文05-03
我国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11-16
论述关于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03-2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