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利用自然分材教学理论设计练习\组织教学

时间:2024-07-30 18:37:4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析利用自然分材教学理论设计练习\组织教学

   论文关键词:自然分材教学 练习设计 分层

   论文摘 要:利用自然分材教学理论组织教学,在教学的练习设计中注意层层递进,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将“补读生”和部分“小导师”以及“普读生”与剩下的“小导师”组成另一种学习小组的优化分组方式,让学生顺势而学,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自然分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介绍
   “自然分材教学”的理论是熊川武等教授提出的,即学习内容随学生学力差异自然分化并指导学生研究和解决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形态。根据自然分材教学理论与相关实践成果介绍,进行学生学习内容的设计要有梯度;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随机分成“补读生”“普读生”和“小导师”,他们通过对三类习题(下文提到的基础性、发展性、拓展性题目)掌握的程度,自然分化,如果无法解决基础性习题,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掌握的学生为“补读生”;如果学生能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发展性习题”,则为“普读生”;“小导师”则是能顺利解决三类题目,并能帮助其他学生学习的学生。这三者不是一成不变的,角色随时会发生改变,如果补读生在“小导师”的协助下,挑战发展性练习成功的话,可以提升为本堂课的“普读生”,而“普读生”在“小导师”的指导下,解决拓展性习题的话,则跃升为“小导师”。
   简言之,教师提供学生“顺势为学”的学习氛围。其旨在弱生上进、优生更优、全体学生齐发展。
   从教学方法看,“自然分材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让教学任务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这意味着学习任务由学生的学力等因素决定而不是人为分配,表现为谁学得快,谁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内容,知者先行;从教学形式看,突破了原有的讲授模式,教学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从过去的“讲师”变为循循善诱的“导师”,学生的学习形式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利用自然分材教学,练习设计要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要
   利用自然分材教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差异的存在,在设计练习时,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有层次、梯度,分层递进。把设计的练习分成基础练习、发展性练习和拓展性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独立学习的要求。
   1.基础性练习,主要解决“补读生”的学习问题
   基础性练习是指在例题、基本概念或基本方法讲解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一些基础的、单项的,与教学内容雷同的习题。这种习题,一般只是根据例题,通过改变数字、情境等,用同样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想解决相关的问题,除了学习困难的补读生学生外,大多学生只需依葫芦画瓢,答案便信手可得,这类题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简单的,但却是一切训练的起点,只有将这类题目作为训练的基础,学生才能自然顺利地过渡到接下来的发展性练习与拓展性中来。然而看似简单的题目,一些学习相对薄弱的“补读生”解答时并不非常顺利,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因此,要留给补读生足够的思考及改正错误的空间,从而解决基础性习题,必要时调动小导师帮助他们克服问题。总之,基础性练习夯实全体学生学习基础,教学手段的运用侧重于解决“补读生”层面的学习问题。
   例如,在《三角形、梯形中位线定理的综合运用》的教学设计中的基础练习:
   (1)证明: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若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
   (3)若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
   (4)若顺次连结对角线 的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练一练:
   (1)顺次连结矩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
   (2)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 。
   (3)顺次连结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 。
   (4)顺次连结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 。
   (5)顺次连结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 。

浅析利用自然分材教学理论设计练习\组织教学


   例题是证明任意四边形的中点连成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通过问题得到了一些特殊的中点四边形,然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它的优点是能帮助一部分“补读生”掌握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提高“补读生”的学习成绩,激发“补读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能检测出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
   2.发展性练习,解决“普读生”及部分“补读生”的发展需要
   发展性练习能够解决一些在具体情境下的问题或穿插些旧知的应用,是为了拓展性练习的铺垫,主要提供“普读生”能积极参与问题探索的练习需要。
   3.拓展性练习,满足全体小导师及部分普读生的学习需要
   拓展性练习建立在发展性练习的基础上,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建构新的知识网络,培养新旧知识整合能力,并能综合运用新旧知识解答一些较难的实际问题。是帮助一部分普读生跃升为小导师行列及全体小导师学习需要。它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学生对新旧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激起部分普读生及小导师的学习热情,并最终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提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利用自然分材教学,让学生“顺势而学”
   那么如何组织三类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生均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能力提高呢?“有疑必问、有错必改、有问必答、有困必扶”是自然分材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对学生的分组,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通过对分层练习的学习,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各自层面都有提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是给出的一些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策略。
   1.“最优化”的学生分组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况,依托有梯度的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学生根据实际学习状况随机分成“小导师(完成任务很快,可以帮助补读生的学生)”“普读生(完成或基本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的学生)”和“补读生(没有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学生)”进行学习。但为了课堂的有序进行,在分组的时候还要根据教师对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把教师认为的补读生和部分小导师作为一个学习小组;“普读生”与剩下的小导师组成另一个学习小组,这两组与传统的好生帮差生,普通学生则无人帮助的分组方式相比,兼顾到了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是最优化的学生分组方式,实现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自然分材的练习实施
   学生自然分组之后,开始进入练习实施阶段。课堂中,通过几个简单的填空题练习后,根据填空中用到的数学定理由“补读生”叙述定理内容后,全体学生共同开始学习基础练习部分,当“普读生”和“小导师”们完成基础练习部分后,利用一定的时间,通过互相批阅,教师很快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互讲解题错误原因,“补读生”知道了该如何解决基础练习部分,此时,“补读生”就开始订正基础练习,而“普读生”和“小导师”开始进行发展性练习,如果“补读生”也完成了基础练习部分,也可和其他学生共同进入发展性练习的学习阶段,依此类推。
   不难看出,“补读生”“普读生”和“小导师”在课堂中没有明显的区分,只要完成了前一阶段的学习,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很大意义上通过这种无痕的自然分材,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但也带来课堂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在“普读生”和“小导师”做发展性练习或“小导师”做拓展性练习时,“补读生”或“普读生”在做题时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自然会出现管理上的盲点,该如何解决?
   3.“兵教兵”的练习管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自然分材的教学实践中,分析和训练、“兵教兵”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
   通过对练习的分析,学生学会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基础练习的训练巩固知识点。在发展性练习学习时,通过“普读生”的分析,老师的讲解,要求所有的学生参与听课,目的是为了让“补读生”在完成基础练习后,也能够参与发展性练习的学习;同理,在拓展性练习中,“普读生”必需参与听课。通过这样的环环相扣,学生在完成低一层次练习后参与到深层次的学习,不至于做完了练习后,无事可干,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练习中,贯穿始终的是“兵教兵”管理,当学生完成特定的练习后,教师应该安排学生互批练习,相互之间交流一下错误的原因,订正之后再互相检查一次。当普读生和小导师在做下一阶段的练习时,也应该在练习之余安排一定的时间给旁边的学生指导和检查,教师也要在讲解完练习后,走到这部分学生前,及时了解对题目的学习进度,督促“小导师”的检查,提醒可以完成更高要求练习,适时的给“补读生”一些鼓励。总之,练习设计分层以后的“补读”活动应体现“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和“低起点、多反馈、段段清”的原则。
   综上所述,利用自然分材教学理论,进行课堂练习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课堂练习设计要有梯度,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在练习过程中,要将补读生和部分“小导师”以及“普读生”与剩下的“小导师”组成另一种学习小组的优化分组方式,让学生“顺势而学”,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课程教材教法,2009.
   [2]岗岭桃李.浅谈数学课堂中“层次练习”的设计,2009.

上一页  [1] [2] 

【浅析利用自然分材教学理论设计练习\组织教学】相关文章:

浅析影响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的比对研究11-17

浅析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03-27

浅析体校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3-27

浅析现代广告设计的新理论12-10

《课程理论》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12-07

浅析利用物理故事创设探究情境的优点及教学策略12-08

《课程理论》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12-02

开题报告:《课程理论》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12-07

试论体验教学理论的教学活动设计研究03-27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