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摘 要:职业院校经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已经达成共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 专业建设 课程改革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围绕汽车制造业特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推进核心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校企共同研究分析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需要的基础上,学院重新修订编制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规范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实施过程,构建并实施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一、以培养当地经济建设需求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定位
1.依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组织教务处、研究室、各系及招生就业部门的人员到企业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为目标,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实事求是地制订了符合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意见和年度实施计划,形成了以汽车、机械、电子三大工科专业为主,延伸至汽车销售、保险、物流等管理学科为补充,并兼顾部分文科专业的办学格局,使学院成为半岛制造业基地和蓝色经济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加强专业建设,学院专门成立了院系两级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课程建设,从促进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积极推动专业与产业结合、专业教学与科研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专业特色
学院制定了《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对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实施全程监控和奖励制度,明确了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管理责任,专业建设与系部效益分配挂钩。系部配套制定了《特色专业实施方案》,通过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以点带面,有效提升学院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在全面推进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重点建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数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三个院级特色品牌专业,并与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实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建设
学院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此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运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了学院、企业双赢局面。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结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并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针,从就业岗位(群)定位及工作任务分析入手,经过将工作任务转化为能力构成、将能力培养转化为课程设计“两次转换”,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来设置开发课程,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的标准化、精准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学院根据工作过程顺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把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拓展领域课程三大类,并按不同类别课程的不同功能进行定向性改革,按照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专业领域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拓展领域课程服务于素质教育需要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以“加快发展、提高素质、办出特色”为基本思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构建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2.“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对于公共基础课,坚持“必需与够用”的原则,进行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对于专业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习、实训,系统进行了课程内容重组。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准确界定了实践教学的功能性质、教学目标、实施地点、设备条件、所用课时、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学分记绩等。学院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均达到了总教学时间的40%。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教法改革,采取了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逐步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将课外科技活动、各种竞赛纳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开展了“技能、任务、项目、岗位”一体化实训教学,做到了“做中学,做中教”。
3.形成性考核,注重过程评价
根据专业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课程考核的重点,在工作过程中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考核要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原则。与基于工作过程、工作情景的项目教学法相适应,专业课程的考试模式分理论和技能实训两部分,其中理论占40%,技能实训占60%。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占总成绩的60%,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工作报告进行评价,占总成绩的40%。
三、结束语
贯彻落实党的“17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需要职业教育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研究课程设置和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关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强专业建设,以强化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新时期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永泽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2]朱慧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J].《职业》,2010-11。
[3]曾令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需求[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相关文章:
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中学习情境的设计实践12-03
试论基于工学结合的(进出口业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12-12
本科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11-17
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03-18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实践01-07
《高层建筑施工》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11-22
谈《光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11-20
浅析独立学院工程力学课程建设的改革探索11-24
关于我院网络专业“工学交替”的探索与实践11-2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