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主角”与“配角”-对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
内容摘要: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能动性、选择性、批判性、独立性自主性与创造性。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关键词:学生 主体 学习
传统的教学不外乎是老师讲,学生听,其存在弊端是重形式的完成,轻情境的建立;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教材的灌输,轻教法的改进和学法的指导;重理论认识,轻实践环节等等。这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制约了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抹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为此,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作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有了兴趣,才会“乐学”,教育的艺术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要想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已原意去学,主动去学,创造性地学。
利用数学的趣味性故事,创设“新异”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热情。 如在讲授高中“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通过古印度国王玩国际象棋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心弦与教学情境产生共鸣,自发地启动思维机制,快速地进入问题情境。
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拓展学生认知活动的时空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例如我在讲解“异面直线所成角”时,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动画课件。旋转、拉伸、平移,在立体中多角度地观察异面直线所成角,直观形象。而且旋转产生的动画效果引起了学生巨大的求知热情。现代媒体可产生许多特有的绚丽多彩的画面,有其极其丰富的动感效果,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直观感,以逼真的形象占领学生的认识空间,变静止为运动,变抽象为直观,在教学上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把握新教材内容,构建主体授课模式,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自主性。
新教材的内容十分注意学生主体性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教者必须挖掘教材,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例如我在讲解“二倍角公式“时采用以下授课模式:1、温故知新,让学生回顾和角公式;2、提出问题:如果将上式的α,β特殊化后,你能得到那些有价值的结论?让学生自主探索。3、归纳总结学生探索到的“结论”:①导出了诱导公式,②导出了同角关系式,③导出了“二倍角公式”等等。4、去伪存真,进入主题--二倍角的发现、证明与应用(教师引导)。5、深入探索,揭示内涵(集体讨论)。 6:简单运用与综合运用。 整个课堂过程,学生都处在一种积极思维之中。通过自已的主体认识,学生不仅发现了“二倍角”,意识到二倍角公式只是和角公式的一个特例,而且对和角公式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的学生犹兴末尽、依样画瓢导出了半角公式、万能公式。
主体性教育是指对所用的材料从学习者本身,用自已的思维方法去处理加工信息的思维过程。对学生来说,尽管他们发现的也许是人们已熟悉的东西,但对自身来说也许是某种新发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内容,挖掘知识的本质与形成的原因,让学生以自己的思维特点去诠释、去领悟。这对培养学生思维与主体独立自主性都是极有益处的。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设疑、置疑、释疑,展现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创造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过程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的过程,“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就是为了不教,其实有成就的人读书时都设法搞清事物的联系与本质,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四、暴露思维,展示他们的“成果”,让学生的“成果”激发每一个同学的反思,培养学生的主体批判性。学生解题“成果”的展示,老师的点拔与分析,师生与同学的交流,都能使学生的认识通过内化与外显的交替而逐渐发展、完善。思维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学生们以自已的方式建立起对问题的理解,并通过对自已建构的反思,深化其理解,具有很强的认知主体性。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总之,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认知过程,即新的学习内容和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数学主体性教学既需要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又需要借助提出的课题,激发学生议论、探索、研究问题的热情,既需要设问置疑,又需要在研究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需要进行学法的影响,又需要进行数学能力的培养。主体性教学既是教与学的心理呼应,又是学生人格与思维品质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综合主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项目.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张民生主编.《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吴兴长.《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心理学讲座》.
【数学教学中的“主角”与“配角”-对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几点探索03-03
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06-09
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02-21
文化意识在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中的地位11-14
谈队列队形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03-03
浅谈物理实验在教学中地位论文02-18
中专体育教学中主体社会能力的培养02-26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学生的主体学习01-1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