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幼儿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案例分析

时间:2024-05-11 23:34:0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两位幼儿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案例分析

摘 要:做为教育哲学的重要一部分,教育价值取向一直倍受社科界的重视,对其探讨和争论一直不绝于耳。但很少能看到学者对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价值取向的论述。因此,笔者以本人在幼儿园观察的两则案例来阐述下两位幼儿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和应然取向。
关键词:幼儿教师 幼儿教育 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这一事物、现象对其他事物、现象所具有的某种意义, 这种意义是通过教育对社会、对人所起的作用体现出来的”;[1]“价值取向是内化于人们意识之中的公认的判断事物的标准,它决定着所有具体的外在行为准则之间逻辑上的一致性,使人们在具体的文化场景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它也是文化的核心”;[2]“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教育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3],是从事各种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社会、时代和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做出选择时的判断标准。学前教育处于各级教育的最基础阶段,这使得人们在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价值取向上也呈现出一些与其它教育阶段价值取向的不同。本文通过对幼儿园观察和访谈的案例来分析两位幼儿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并试图指出新世纪学前教育阶段教育价值取向之“应然道路”。
        一、以“教学——训斥”为主的规则遵守
        案例:09:40,音乐教学活动,托班。
        带班老师要求每个孩子在钢琴声结束时跑向活动室中间的保育员老师,以摸到老师为活动成功的标志。钢琴声响起,当老师弹到快结束时,一个叫WLQ的小女孩迫不及待地就向站在活动室中间的保育员跑去,当她跑到并摸到保育员时音乐声才结束,此时,其他孩子伴着欢呼声一起向中间的保育员老师跑去……
        带班老师对着WLQ大声呵斥道:“WLQ,你没长耳朵?怎么没等到音乐声结束就乱跑了。”小女孩没敢看老师一眼,就耷拉着头坐到了自己的小椅子上。
        从侧面看,WLQ没有了先前挂满笑容的小脸,一直无所事事地摸着自己的膝盖,或者挠挠自己的头发,再者就捋其裤子挠自己的腿,总之她没有再融入接下来的活动。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4]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孩子体验到的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在老师的呵斥声中转变成了茫然、不知所措和无聊,甚至是对老师的讨厌和恐惧。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关于儿童的道德和规则研究证明:儿童规则的养成遵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因此,幼儿园班级生活中的规则,对于幼儿的适应和发展而言,就有了三种情况: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可以选择遵守的他律规则、自发活动中协商产生的活动规则。这三种情况,倘若不加以严格的区分,就会导致规则教育的混乱和效率低下。”[5]教师的规则教育应该做到“从儿童主体角度出发,将规则看成是基于儿童内在需要的一种主体品质,实现儿童规则教育从利他到互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从限制到指引的转变”。 [6]可是,案例中老师为了自己教学过程的整齐划一,让所有孩子都遵守其随口说出的规则,就全然不顾孩子的真实感受和行动的目的就大声呵斥、甚至给孩子实施惩罚。此种不区分规则情况和行为原因、只一味的限制而不加引导外部灌输式规则教育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二、以“传授——接纳、复述”为主的知识学习
        案例背景:09:30,星期四,摩擦起电,中一班。
        幼儿们被分成六人一组围着方桌坐,老师说:“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玩个‘魔术’游戏,看看圆珠笔为什么能吸起小纸片。”老师把准备好的纸发给孩子,然后让孩子们按她的示范把纸撕成很小的纸屑;老师拿圆珠笔在头上摩擦了一会儿,让圆珠笔接近纸屑,小纸片被吸起来了。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直接用笔去吸纸片,可没成功。于是,一个幼儿说:“老师的笔能吸纸片,我的不能。”老师走过去和他换了圆珠笔,可他还是吸不起来。老师说:“你们没有在头上摩擦。”孩子们就在头上摩了几下,这次很多孩子的圆珠笔都吸起了纸片,可吸起的时间很短,不像老师的能粘在笔上很久。        老师问:“为什么圆珠笔能吸起纸片?”有孩子说:“在头上弄几下就吸起来了。”老师说:“真聪明。这就是摩擦起电,在头上摩擦几次,笔杆上就产生了电流,就能吸起纸片了。”老师又问:“孩子们,这游戏叫什么啊?”几个孩子说:“摩擦……起电。”好多孩子没有说出来。老师再重复一遍:“摩擦起电。”问:“记住了吗?”孩子们答道:“记住了。”问:“是什么?”答:“摩擦起电。”当孩子们都记住了“摩擦起电”时,老师笑了。
        “幼儿科学教育作为针对幼儿实施的科学启蒙教育,其目的不在于追求幼儿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而是重在激发幼儿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与探究科学真理的欲望,鼓励幼儿主动求知,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7]《纲要(试行)》指出: “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8]从案例中很容易看出老师并没有给孩子们留出足够多的探索时间,当孩子们不能吸起纸片时老师就直接告知“没有在头上摩擦”;老师也没有给孩子们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只有塑料制的圆珠笔,也没有对圆珠笔进行细分,到底是塑料制的圆珠笔的那一部分摩擦后带上了电流,是笔尖还是笔杆;老师更没有让孩子们尝试从看到的现象中总结知识,而是直接告知了“摩擦起电”的概念,最后以让孩子能记住所传授的科学知识。
        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时间的限制,以“教师传授——孩子接纳、复述”为主的教育价值取向下,老师很难让孩子体验到科学探索所带来的发现乐趣,更不用说养成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框架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的幼儿们很显然是不能长久体验到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的。因为老师已经替他们过快、过早的总结好了科学知识,并把总结好的科学知识让孩子们记住就行了,就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科学教育是求真、扬善、达美的圆融统一。其中,求真是科学教育的根本旨趣和自在尺度, 扬善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自为基准, 达美是科学教育自在自为的最高境界和理想追求。显然, 科学教育应该是上述三者的充分彰显和全面拓展, 从而达成一个完满的价值实现。”[9]案例中教师这种过分单一的科学知识传授的教育价值取向,只是科学教育求真目标的极小一部分,而培养孩子们“科学的方法、求知态度和探索兴趣”根本不能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更不用说扬善和达美的目标,以及三者的圆融统一了。儿童天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学前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过分追求知识传授,让孩子死记一些远离自身日常经验的知识时,只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注:①笔者2010-03-31-09:40,星期三,在A园托一班观察的案例。
参考文献:
[1]王汉澜、马 平.浅谈教育的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1.
[2]李韧青.论中国传统价值取向对教育的影响[J].江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6.
[3]刘旭东.论教育价值取向[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4][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C].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3、35.
[5]朱细文.新《纲要》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A].《纲要》解读[C].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5.
[6]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9.
[7]刘 慧.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J].学前教育研究,2011:5.
[9]钟勇为.科学教育的价值追求[J].人民教育,2008:6. 

【两位幼儿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11-23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及对策分析06-13

简析文化批评的价值取向及价值修复03-27

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11-21

从文化视角解读教育偏重功利价值取向的渊源的论文11-27

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论文01-06

高中的政治教学的价值取向论文02-26

关于经济法价值取向的探讨12-01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探析11-15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