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领探析

时间:2022-11-20 15:30:4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领探析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总结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经验教训,探索课堂教学规律,研究和把握课堂教学要领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教学实践和已有研究基础上,经过深入探讨,提出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四大基本要领,即教学准备立体化、教学实施“戏剧化”、教学评价常态化和教学创新持续化。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领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1-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1-2]总结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经验教训,探索课堂教学规律,研究和把握课堂教学要领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查询,发现近三十多年来专家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领的研究不够系统,相对薄弱。笔者在教学实践和已有研究基础上,经过深入探讨,提出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四大基本要领,即教学准备立体化、教学实施“戏剧化”、教学评价常态化和教学创新持续化。
        一、教学准备立体化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因此,要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在上课前做好认真而充分的准备,这是上好课的前提。上好课需要备好课,这是人人皆知的老生常谈。但是,关于如何理解和界定“教学准备”(即备课),关于准备什么或从哪些方面准备,关于如何做好教学准备等一系列问题,人们往往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据调查,确有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准备主体单一化、教学准备的内容简单化、教学准备的眼光短视化等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倾向。要改变教学准备单一化、简单化和短视化等倾向,必须转变落后的教学准备观念,树立教学准备立体化新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准备立体化新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教学准备主体多元化。教学准备或备课多年来一直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是被动地等待到课堂上去接受教师的“灌输”,这是造成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准备主体由教师单一主体变为教师和教师指导下的广大学生,即实现教学准备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准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理想信念”部分之教学时,笔者作为教师不仅要围绕“理想信念”部分做好教学准备,而且还指导学生组成“学研小组”围绕“理想信念”的内容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利用课余时间拟就提纲、搜集资料、撰写演讲稿或制作PPT课件,为在课堂上限时交流或展示做好准备。教学准备主体多元化的教学尝试收到了出人意料的积极成效。
        (二)教学准备内容全面化。有的教师在教学准备或备课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走向教学准备内容简单化的误区。例如,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熟悉,而对教学对象(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接受能力、专业属性等了解和研究不够,并且受教学习惯或教学惯性的影响,缺乏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方法的探究,导致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不强。教学准备内容的全面化,要求不仅要做好上课的物质方面和钻研教材方面的准备,还要通过教学准备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增进彼此沟通和了解,共同探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教师的角度,就是要把“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方面统一起来、统筹考虑、全面准备。从学生的角度,就是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教材的有关重点内容,利用课外时间,选择题目、搜集资料、讨论探究、开展调研、撰写文稿或制作课件(PPT)等。
        (三)教学准备眼光长远化。据了解,部分教师的教学准备或备课常常是“就事论事”,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谋划”。其实,上好一堂课也许经过一定时间的突击努力能够实现。但是,上好每一堂课却并非易事,因为上好每一堂课是教师良好的综合思想素质与教学素质的集中体现,如果没有较好的理论功底、渊博的知识基础、机智娴熟的教学手段、能言善辩的语言艺术、执着深情的事业追求,要真正上好每一堂课是不可能的。一位教师上好一堂课也许并不难,难的是在自己整个教学生涯中上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非一日之功,需多年长期不懈的积累和锻炼,需要具备综合的素质和能力,没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决心和意志是达不到的。因此,必须坚持教学准备眼光长远化,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探究、终身实践的理念。
        实现教学准备立体化,就教师而言,重点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深刻把握教材
        认真钻研和把握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师钻研教材首先要走进教材:要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内容深刻理解、全面掌握;要对各章节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以及章节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融会贯通;要对教学目的任务、教学重点难点等准确定位;要依据规定的课时和教学内容,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认真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钻研教材不仅要走进教材,还要走出教材:俗话说,“台上一出戏,台下十年功”,教师要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舞台”上有出色或高超的“表演”,就必须苦练“内功”,真正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意志和行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又高于社会实践,并对社会实践有指导意义,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因此,要真正备好课、教好课,教师还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积极深入社会生活、投身社会实践,走进人民群众,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了解社会现实、把握时代脉搏、丰富人生体验、增长人生智慧、积累教学素材,提升分析、判断和思辨能力,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必须学习中外历史、面向世界未来,要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联系中正确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教师必须博览群书,除本专业方面的书籍以外,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和科普知识等都要广泛涉猎,博学多识,方可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挥洒自如;教师必须学会走进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走出教材但不脱离教材,以教材为纲,以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现实素材为目,纲举目张,相得益彰。
        (二)深入了解学生
        不了解学生,教学就缺乏针对性,甚至会出现部分教师谓之“对牛弹琴”的尴尬局面。教学中有时出现,教师辛辛苦苦上课,学生却不买你的账——上课玩手机、看闲书、听音乐、乱说话,有时迟到或借故请假,甚至随意旷课,学生懒散无聊,教师苦恼无奈。教师缺乏成就感,学生缺少满足感。究其原因虽然甚多,但教师对学生不甚了解,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是重要原因之一。了解学生主要解决“了解什么,如何了解”两个问题。第一,了解学生主要是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思想变化、心理特点和心理变化、愿望需求、知识基础、能力素质、志趣爱好、行为习惯、人际关系、专业类别等,教学中必须从学生上述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以求事半功倍。第二,了解学生主要通过开展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个别访谈、利用校园网建立在线思想交流服务平台等方式进行,同时也可以在各个班级建立调查大学生思想、心理和需求变化的学生信息员制度,充分发挥学生信息员的积极作用。
        (三)科学选择教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要圆满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选择科学、适宜、高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影响力和教育力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主要是根据受教育者的情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所决定的,不存在万古不变、到处适用的方式方法。正确的适用的方式方法总是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2](P110)因此,选择教学方法,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要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和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及其不同特点精心选择。
        二、教学实施“戏剧化”
        教学准备立体化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而教学实施“戏剧化”则是上好课的关键环节。教学实施“戏剧化”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借鉴戏剧艺术的方法和手段,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角色定位合理化、步骤设计科学化、教学手段艺术化,充分发挥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事实的力量、情感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和集体的力量,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教育力。
        (一)角色定位合理化。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存在着角色定位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弊端:教师集“编剧”、“导演”和“演员”的角色于一身,学生只扮演“听众或观众”的角色;教师站在讲台高高在上、单向“灌输”、“一言堂”,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教师是知识“权威”和道德“判官”,学生以“服从或顺从”的身份出现;有时教师热情高涨、慷慨激昂,而学生则无动于衷甚至偷开小差。针对上述情况,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师生角色定位合理化,即由教师主要扮演“编剧”和“导演”的角色,放手让学生扮演“演员”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由单向“灌输”、“一言堂”向多向互动、“群言堂”的转变,实现由“权威—服从”型师生关系向民主平等型师生关系转变。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角色定位合理化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与探索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步骤设计科学化。“课堂教学步骤的设计与各步骤所需时间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尽管教学步骤视不同情况要有所不同,但就一般而言,应包括‘引子(或序幕)、发展、高潮、结束’四个基本步骤。四个步骤紧密相联、环环相扣、前后呼应、有机统一。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81.48%)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设计得像一出引人入胜的话剧,让学生随剧情的逐步展开(序幕、发展、高潮、结束)去思考、去探讨、去领悟……”[3—1](P156)            引子或‘序幕’是一节课的导入与开始。“发展”与“高潮”两个步骤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发展”阶段侧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阐释和学习,“高潮”阶段更侧重对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运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重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育法治精神、促成崇高信念等。“发展”与“高潮”阶段不可割裂,各有侧重,又相得益彰。“结束”阶段一般包括课堂小结(与学生共同回顾、归纳本次课的要点,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加深印象);设计“悬念”(激发学生对下一次课的求知欲望);课堂练习(检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布置作业。“结束”阶段虽然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但它的作用不可小视。好的结尾不但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开启心智、升华精神的作用,而且为下一次课埋下伏笔。[3—2](P156)
        (三)教学手段艺术化。教学手段艺术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语言、悬念、视频以及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手段,但并非每位教师运用的教学手段都是艺术化的手段。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艺术化的教学手段,才能更加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步入乐学、善学之境。正如古人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当然,实现教学手段艺术化,使学生达到“乐学”之境界,需要长期不懈地学习、探索和实践。
        三、、教学评价常态化与教学创新持续化
        教学评价常态化是指教师经常通过师生坦诚座谈、发放简易问卷或利用网上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评判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其变化,以便及时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评价常态化要求教师更加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并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常态化课堂教学评价的维度。一般来说,评价、判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考量:一是课堂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思想目标、态度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的达成度,二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度(即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得到调动和发挥的程度),三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总体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解),四是教师从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之强弱程度。
        坚持课堂教学评价常态化与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持续化的有机统一。学生永远不会满足于教师已有的教学水平,教师必须在教学评价、教学反馈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更高教学水平的期待和需求。教学评价常态化是教学改革创新持续化的前提条件,而教学改革创新持续化是教学评价常态化的必然归宿,两者密切结合,统一于提高教学实效性的过程之中。据调查,对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即使教学效果可能受到不利影响,他们还是倾向于按照多年养成的教学习惯来上课,因为这样上课轻车熟路、比较省心省力省时,而教学改革创新则意味着将付出更多心血。这说明教学评价常态化必将受到相对固化、保守的教学习惯或教学惯性的制约。教师要克服惯性思维和保守性教学习惯的约束,坚持教学评价常态化和教学改革创新持续化,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增强教学自觉和教学自信,树立“四种意识”:一是自我超越意识——不满足个人已有的教学成就和教学水平,挑战自我教学水平极限,在教学上不断战胜自己和超越自己;二是教学民主意识——对学生以诚相待、平等相待,善于倾听学生意见,集思广益;三是探索研究意识——通过常态化的教学评价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和研究教学的奥妙和规律,培养提高教学研究兴趣,增强教学研究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四是教学完美意识——教学上追求卓越和完美,永不满足,永不懈怠。
        总之,教学准备立体化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学实施“戏剧化”是上好课的关键,教学评价常态化是上好课的条件,教学创新持续化是上好课的动力。四个方面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统一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之中,构成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基本要领。全面、正确地把握上述基本要领,是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科学性、针对性、时代性、艺术性和实效性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DB/OL].2006 [2011-11-03].http://www.hainu.edu.cn/sxzz/asp_hainu_show.asp?id=29233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陈成志、焦春红. 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魅力[J].职业时空,2011,(8).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领探析】相关文章:

高职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探析的论文06-05

探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08-25

探析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05-26

关于提高高职实践教学效果探析08-10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管理08-24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管理08-2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08-18

高职院校大学俄语听说教学改革探析06-14

关于高职院校项目课程实施管理机制探析08-2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