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尊重学生”论文

时间:2022-12-17 13:58:5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论“尊重学生”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试论“尊重学生”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试论“尊重学生”论文

  试论“尊重学生”论文 篇1

  摘要:尊重意味着平等,意味着民主,意味着宽容,意味着理解、帮助和支持。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实践自然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的课程适合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尊重;尊重学生;内涵;策略

  尊重学生不仅意味着对学生的爱与期待,还意味着合理、有效的管理。尊重绝不等同于放纵,无原则的迁就,否则就是“尊重”幌子下对生命、对社会责任的漠视。一言以蔽之: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尊重意味着换位思考。尊重学生就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并选择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要以学生的优化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准绳。下面就尊重学生的内涵与尊重策略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内涵

  1、尊重学生的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脊梁,尊严可以使人高尚,人格尊严是人的第二生命。每个人的基本权利都应该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权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作为塑造人灵魂的教育,就更不应该去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

  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就会换来学生的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的前提和源泉,作为教师要注意利用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主体性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形成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2、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教师应看到学生的未完成性,给学生创造发展的环境和机会,对每一位学生持久的期望就会给学生更强大的发展动力。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正是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和错误,因此,教师应当正确看待和处理。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群体,比如有的学生有自卑倾向,则表现为对教师的责备逆来顺受,而有些学生则比较自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有的学生则介于之间,凡事持观望态度。自卑情结严重的学生往往会封闭而逆反,而自信的学生则可能因此骄傲。真正尊重学生的教学是要在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优化发展。

  3、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教育要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教师们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通过情感的满足拉进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在和谐的感情交流中传授知识,让学生在愉悦和快乐中获取知识。

  4、引导学生从自尊到尊重他人

  教育自尊重始,只是说明尊重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做人。而做人的最根本素质就是尊重,尊重是一切素质的综合和具体体现,可以说它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和支柱,一切素质的根基和动力。

  尊重的教育才能教出尊重他人的学生。只有学会了尊重才可能去尊重父母和家庭、尊重教师和学校、尊重单位和集体,尊重社会和国家,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学生和国民的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进步。

  二、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策略

  1、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的效果归根到底取决于学生学的结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只有按照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点来设计,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因而,教学过程既要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如激活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的能动精神与积极态度等;又要为“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如必备的学习设施与材料、良好的条件与氛围。

  教师要从微观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教育教学时空的安排、教育教学情境的设置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积极地适应和影响学生发展的节律,不断地提高“教”与“学”和谐的水平和层次。

  2、重视师生关系在教学场中的作用

  师生关系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爱,是教育的前提。这是一条人人皆知的教育原理。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在师生协力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学生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

  3、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每位学生,他总是带着某种情绪来参加学习的,积极的如喜欢、愉快、满意,消极的如紧张、烦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该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的课堂心理状况与教师的课堂领导方式有关。

  让学生自主首先应表现为学生的心理自主,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保持有愉悦的心理体验,有良好的兴趣和适度的学习张力,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能否营造宽严相济、张弛适度的和谐的心理氛围或课堂风格。显然,教师的无上权威下,处于知识能力弱势的学生又怎会有自主的意识与能力呢?

  4、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的过程

  要实践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视学生的体验,重视学习的过程,就必须尊重学生参与活动的权利,尽可能地开发学习资源,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思考、归纳、建构新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听记,成为教师任意灌注的容器。教师要做有耐心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而不再是“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的存在与参与。

  5、给予及时的引导与帮助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和支持者。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古人云:“愤”启“悱”发。“愤”,心求通而未得;“悱”,口欲言而未能。所谓“愤启悱发”,是说必须在学生学习中产生困难,有了求知的动机,然后启发他,为他解决困难搭桥铺路。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又不至于因太难,久求不得而失去求知的信心。

  6、注重适时的评价激励

  评价的核心应是作用并改善学生的主体情感,从而唤醒主体意识,推动主体实践。主体情感的获得是因评价而生,积极的主体情感将促成、强化积极主体意识,积极主体意识将推动积极的主体实践,从而巩固和丰富主体情感,最终使主体在不断的循环评价中得到发展,生命的质量得以提高。

  7、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师生民主平等观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形成平等与友好、理解与尊重、信任与接纳、关心与帮助的师生观。师生间这种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基础是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

  师生要互相理解:教师要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重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及时发现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学生也要理解教师,认识教师职业的伟大与崇高,经常站在教师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体谅教师的苦衷与心情。

  师生要互相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行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有获得自身发展的潜能,同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学生也要尊重教师,尊重教师为帮助自己付出的辛勤劳动,在接受教师启发引导的同时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能力,使教育过程在双方沟通思想、情感的基础上顺利进行。

  8、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是指学生对于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识,这与学生的自尊心紧密相关。我们应注意不要用静止的眼光对学生作不恰当的评价和判断,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学生,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优点,克服缺点。当学生取得成绩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并提出新的希望和更高的要求;当学生遇到问题和挫折时,应向他们提出改进的意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激励他们从失败中奋起,让他们相信自己最后一定能成功。自尊是上进的基础和动力,自信是通向成功的起点,而积极的自我形象的建立则必将唤起学生强烈的自尊与自信。

  9、正确处理好“严”与“爱”的关系

  教育工作中,“严”与“爱”是辨证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严”出于“爱”,才严得有理;“爱”寓于“严”,才爱得不纵。只有将爱护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10、应注意批评的艺术

  批评是教育工作者常用的教育手段之一,也是评价学生的方法之一。陈和琴先生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教师面对的是天真活泼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要使批评达到一定的效果,就要同他们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这就必须分析和研究批评学生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

  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发泄教师对学生的不满,不是为了伤害学生的自尊,更不是为了侮辱学生的人格,而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所在,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批评使很多的后进生奋起直追,也使许多误入歧途的学生幡然悔悟。但批评不是一种包治百病的万能药膏,而是一种艺术,有其运用原则,如果使用不当,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应该倡导那种善意的、建设性的、激励性的,杜绝那些恶意的、破坏性的、羞辱性的批评。

  总之,课堂教学的效果与师生的和谐程度成正比的关系。当我们主动审视教学的过程,实践着尊重教学的时候,就是在追求着和谐。当我们用尊重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是在创造着和谐,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需要我们的耐心、信心和恒心!

  参考文献:

  [1]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景英.教育评价[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3]邵宗仁,裴文敏,卢真金.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刘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试论“尊重学生”论文 篇2

  【摘要】当今社会不仅要求高职生具备精湛的技能、理想的个性,更要具备良好的规则意识。然而,一些高职生技能好、个性强,规则意识则相对薄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尊重个性特征,培养高职学生规则意识的方法、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个性特征 规则意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是人的社会化,就是要把一个生物的人通过教育转变成一个能和谐地融入社会的人”。尊重个性特征,培养高职学生的规则意识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如何尊重个性特征,培养高职学生的规则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正面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个性和规则之间的和谐关系,自觉养成规则意识

  规则和个性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个性影响个体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尊重、信仰和自觉遵守,而规则影响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空间。英国哲学家洛克在其著作《政府论》中写到:“法律按其真正的含义而言,与其说是限制还不如说是指导一个自由而有智慧的人去追求他的正当利益。”以此推之,规则的意义也在于保护和扩大自由,而非废除和限制自由。换言之,规则首先具有保护个性的功能。按规则办事,用公正的制度、规章对待所有的人,就是对个性最有力的保护,并使个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规则意识不仅是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尊重和信仰并自觉遵守的观念,而且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有这样的共识:个性良好的学生,他的人格是健康的,而人格的健康又使他具有较强的规则意识,做事讲规则、循规则,这样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他们在学校生活中人生目标明确,职业规划合理,人际关系良好,能力素质全面;在求职就业中懂岗位标准,善换位思考,能沉着应对,富有自信心;在职业生涯中有较高的认可度,较强的竞争力,较好的适应性,较大的的发展空间。究其原因就在于其自身个性和社会规则之间的关系和谐。

  高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个性特征有一定的趋同性。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我们除了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外,还必须使学生明了个性和规则的和谐关系,认识规则意识对良好个性特征形成的作用和对个人将来发展的支撑作用,使他们在学习技能、掌握知识、弘扬个性的同时增强规则意识,在张扬个性时不悖规则。

  二、强化价值观教育,端正学生对规则的基本态度,增强他们对规则的认同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当今世界正处于开放、竞争、变动和一体化的关键时期,以现代化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变革,使得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呈显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多重价值观并不是一种社会常态,而是社会发展过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达到和谐统一之前暂时的状态,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价值取向将趋向一致,人们对法律、道德、规章等价值准则的认识将上升到较高层次。

  其次,要教育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利益格局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一部分人对公平、公正、效益、秩序、自由等价值准则的认同感弱化,一些人持有金钱万能、享乐主义、不劳而获观念,但这毕竟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作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不能被一时的表象所迷惑,要有更高层次的选择和追求。

  再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人类社会中的规则可以表现为法、道德、规章,也可以表现为各种“文化”,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纪律等,但无论是何种规则都应当有一些共同的价值准则,如公平、公正、效益、秩序、自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的最高准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前提,也是个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在尊重学生个性多元化前提下,必须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端正对规则的态度,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

  三、构建高职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目标体系,通过行为规范养成训练,矫正其行为选择中的随意性,强化规则意识

  完善的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目标体系构建是实现从“他律”到“自律”转变的前提。高职学生规则意识目标体系,应该秉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促进学生在学习规则中发展,而不是用规范窒息他、限制他,泯灭他的个性。体现在规则内容上,就要求合理、必要、可行,有助于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体现在规则的目标体系上,就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涵盖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不同场所的行为准则,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的制度、规章、规则组成的教育目标体系格局。 行为规范训练是实现从“他律”到“自律”转变的重要载体。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可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形成。行为规范养成训练要发挥学生个体的作用,通过班规大家定、和谐班级创建活动、室长轮流当、学院发展我的责任等全员参与的方式和途径开展,既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既要有助于学生在参与中了解规则、把握规则,又要有助于促进班集体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自我期望,进而产生规范的同化激励;既要使个体自身主动地遵守规则,又要使集体成员敢于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说“不”。如此,不仅有效地矫正了行为选择中的随意性,而且促进了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是实现从“他律”到“自律”转变的关键。培养规则意识不是为了塑造“听话”的动物,而是要培养个性和社会性一起飞扬的公民。要使学生悦纳规则并上升为自觉的规则意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生存状态,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以正面教育和倡导型规范为主,使学生知道我们希望学生做什么,要求学生做到什么。“只有当人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或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实存性”。细节的变化带来的是结果上的差异,是学生规则意识的自觉提升。

  四、帮助学生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提升学生对规则的尊重和信仰,实现学生的内在个性和外在规则在行为层面上的和谐统一

  帮助学生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要求我们讲究个性教育的艺术。高职生正处于对个性发展要求最为强烈的青年时期,而社会对人才种类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各显神通,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发展自己是教育的创新。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建立在规则至上的基础上的。因此,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潜能、心理状态和家庭状况,尊重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挖掘他们各自的潜质与能力,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扬个性之长,弃个性之短,才能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对规则的认同,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

  提升学生对规则的尊重和信仰,必须保证规则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规则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此范围内必须保证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法律和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准则;职业道德和行业规章是职场人应该遵循的准则;学生行为规范是在校生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班级规章则是同一班级学生必须遵守的准则。规则既然是对一定范围人群的约定,大家就要尊重、信仰,有勇于承担相应的后果、接受相应惩罚的责任意识,不能看人下菜碟,厚此薄彼,保证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

  实现学生的内在个性和外在规则在行为层面上的和谐统一,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亲身体验。如果只向学生讲规则意识没有他们的亲身体验,规则意识是树立不起来的。不妨让学生自己来约定自己的行为规则,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中自己教育自己,达成一致性。通过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使之成为既有张扬的个体性,又有内敛的社会性;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培养高职学生的规则意识必须将发挥本体功能与借助载体效应有机结合起来,以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为前提,加强正面引导,强化价值观教育,构建高职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目标体系,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提升学生对规则的尊重和信仰,突出学生对“规则意识”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才能达到学生的内在个性和外在规则在行为层面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李贵洁,“关于德育中学生个性发展问题的研究”《思想政 治课教学》,1995年3月.

  [2] 李和民,“论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中国林业教育》, 2007年25卷1期.

【试论“尊重学生”论文】相关文章:

试论林业与环保经济论文05-07

考试论文致谢(精选7篇)04-21

试论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谈自控能力的培养论文05-06

试论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谈自控能力的培养的论文06-04

人力资源考试论文范文06-05

试论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论文05-01

试论《诗经》与《楚辞》的比较研究论文(通用9篇)04-24

试论广告传播与意识形态毕业论文06-04

试论中学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论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