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的移动阅读模式探讨
摘要:手机媒体开辟了新闻传播活动的新领域,减少了媒介传播的障碍,快速地吸引受众的参与。手机作为“装在口袋里的媒体”极大地迎合了受众快速阅读的心理,同时具备移动性、便携性等优势,迅速成为现代社会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使手机媒体的移动阅读模式受到了大家的追捧,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更适用于零碎时间的浅阅读,因其贴身性、便捷性、互动性、移动性、私密性的特性受到高度认可。本文阐述了手机媒体及其传播特点,根据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体现了手机移动模式的优势及其面对的新挑战,如何应对挑战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
关键词:手机媒体 移动阅读 信息 新闻传播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传播技术的变革,新的传播媒介也随之孕育而生。当下网络媒体可以称之为主流媒体,而手机与网络的结合已呈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当然,任何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会对现有媒体造成一定的冲击,但任何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能丰富我们的传播领域,媒体与媒体的融合将带给我们全新的信息传递途径,对构建现代信息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手机媒体与手机媒体化
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信息的传播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体”,手机被称为“第五媒体”。虽然手机只具备了“第五媒体”的雏形,不是完整意义的“第五媒体”,但手机以其移动性、互动性、便捷性、贴身性、个性化等众多优势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手机不再是打电话、发短信等简单的通信工具。它与互联网相结合,在担当通信功能的同时融合了网络媒体的各种职能,比如:下载音乐、视频;看小说、新闻;听广播;发微博;传照片等。手机还兼备了计算机、电视机、广播、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游戏机等多种设备的功能。在新闻传播领域里,手机媒介承载着信息交流的重要工作,它可以海量收集信息、瞬间传递信息、及时反馈信息,这也是其他媒体竞相与其合作的主要目的。新闻传播需要手机媒体的终端表现形态有很多形式,主要有:手机网站、手机电影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手机图书、中国移动飞信、手机GPS、手机搜索、手机播客拍客、微博……这都体现了手机在信息技术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对新闻传播的巨大推动作用。
现阶段手机正在经历自身的角色转变,即从通信工具到媒体化转变过程,这一过程的进行正是依托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诞生之初仅仅是打电话相互联系,手机短信的出现使手机完成了文字传播的功能,具备了报纸传播能力;彩信的出现又使手机具有文字、图像与声音的传播能力;其后手机视频的出现使手机的功能加大,可以像电视一样进行动态影像的播放,具备了电视的功能;网络的加入极大地推动了手机功能的强势地位,手机网络提高了手机媒体的商业用途,广告商看中手机媒体化后,受众极其之广是其他媒体所不能企及的,并且在我国国家或地区的有关部门选择手机为发布消息的第一平台,例如: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气象预报、自然灾害预警、区域服务等消息的传达。手机不仅在功能上完成了向媒体的转变,在实际运用中也发挥着媒体的作用。
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
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有别于其他媒介形式,手机体积小,便于携带,而且普及率极高,是其最具优势的地方,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都不能与其相媲美的优势。而且手机是个体拥有型设备,消费者很少与他人共享,所以手机媒体凸显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化的特点。当下人们的工作生活是快节奏的,空闲的时间是零碎的,需要一种快而全的信息接收方式。可以说手机就是随身携带的媒体,随时随地接收信息、传递信息、发布信息,完全满足现代人日常的需求。因此,手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个人交往、信息传递、商务活动和社会管理等。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上有以下几大特点:
1.移动性:现在人们的生活圈广,社会活动多,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交流,不受活动的限制,也不需要特殊的场所条件。
2.便捷性:不受场所设备限制,也没有繁琐的查阅限制,“一键通”式的操作比计算机上网简便,而且可以保证长时间待机状态。
3.互动性:互动是网络带来的强大功能,可以通过短信、飞信、微博等众多形式进行发言或图像交流。
4.个性化:手机媒体是以自我为媒体的形式,接收信息取决于个人喜好、传递信息基于个人的兴趣、发布信息则根据个人的想法。不拘泥于某种形式结构,每个人只进行自我约束与控制。
5.融合性:手机媒体可以充分与其他媒体形式相融合,其他媒体借助手机搭建自身的新闻传播平台。
以手机报为例:目前的手机报有彩信版和手机上网浏览两种方式,它彻底摆脱了传统纸媒的时空限制,读者可以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阅读。手机报的出现将手机媒体推向了新闻传播的前沿。手机报是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挑战的一种方式。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推出了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引起了各类媒体的躁动;同年12月,重庆各大报纸联手推出《重庆晨报》、《重庆晚报》和《热报》WAP手机上网版,跃跃欲试者摩拳擦掌;2005年5月,浙江手机报正式开通,引发沪杭区域报业上网热……手机报热潮迅速席卷全国,它还被许多人视为报纸复兴的希望。之后各大报纸杂志相继开通手机报服务,信息传播速度更加快捷,对读者而言增多了选择信息的渠道,可以说科技进步、竞争增强最大的受益者都是广大受众。
移动阅读模式的形成与优势
移动阅读是指使用手机、数码产品或带有通信功能的电子书阅读器等通信终端进行的移动化、个人化的电子阅读行为,这种阅读行为的内容既包括书籍、文章、报纸、杂志、博客、微博、电影电视、图像照片等,也包括手机运营商定制的手机报、手机杂志、动漫、音乐等各类互动资讯等内容。
现在的中国正行走在网络时代的潮流中,新一代的年轻人用新的阅读模式来体现这一变化。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纸质阅读向电子化阅读转变;随着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移动阅读成为新的模式。移动阅读模式是相对于传统阅读模式而言的,移动阅读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新技术业务应用,同时也引起了各种传统媒体及社会的普遍关注。
众所周知,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网民,庞大的网民量已形成人人都传播、人人皆写作的盛况。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网民不仅冲浪、写作,而且发挥出了相当理性的社会参与意识——这显然和新型电子化阅读不无关系。由此可见,电子化的网络阅读以及更为超前的手机移动阅读,也是中国社会文化启蒙的载体,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要积极地响应、迎合、参与。当下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快,空闲的时间呈碎片化,缺乏固定时间进行各种方面知识与信息的阅读。但现代活动对信息资讯的需求量很大、要求信息来源的范围广、信息的时效性要强,所以手机移动阅读恰好满足了人们的需要。移动互联网中应用和服务创新正在改变着人们使用移动通信技术的方式,也在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沟通的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迅猛发展,移动阅读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内容+服务+网络+终端”的新商业模式,实现了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手机媒体移动阅读的新挑战
每一次阅读模式的变革,总会引发人们的争议,有人提出纸质阅读模式将被终结,电子化阅读模式是大势所趋。其实,纸质阅读的方式和习惯仍然存在,只是人们的阅读模式发生了多元变化,从单一的阅读模式,转向了纸质阅读、电子化阅读、移动阅读相并存的多元模式。当然,提出的担忧也不无道理。至少说明移动阅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弊端。
其一,电子化阅读与移动阅读是快餐式的“浅阅读”,只注重对信息的获取,而忽略了深入的探究过程;只注重信息量的多少,而放弃了深入思考。在这一点上,纸质阅读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其深度广度是有目共睹的,通过纸媒的阅读还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其二,技术上的挑战,手机作为新一代媒体,与现有媒体相比,手机的弊端是网络带宽不够、手机本身的存储容量有限、电池的持续时间有限、小键盘和小屏幕导致的输入不便和视觉压力、高昂的手机价格和网络费用等,这些都限制了手机和手机媒体受众的进一步扩大。而且移动网络平台建设难于固定网络建设,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机媒体需要较高的无限网络接入速度。移动业务管理也要更加完备,比如:计费、认证等,还有手机移动终端也需要进一步的拓展。
其三,手机媒体内容过于同质化,创新力不足,手机媒体的内容获取全部来源于报纸、杂志、电视、网络,是没有竞争力的,优势终将会被取代,所以手机媒体的内容不能过度依赖其他媒体,要进行自主整合与创新。
其四,网络安全与网络内容监督,已经有一些恶意软件对手机移动网络进行攻击,在移动浏览的同时盗取了密码、摧毁系统。知名安全厂商“卡巴斯基”实验室发布的“2010年网络安全趋势报告”指出:多种原因可能导致手机病毒疫情大爆发。网络安全要保障信息交流的顺利有序,只有在无忧的前提下,才能无虑阅读。加强网络安全的同时要注意手机网络内容的监管,由于手机是个性化的传播媒体,从而缺乏对内容的限制,很容易有不健康、不道德、不合法的内容出现。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个体首先要承担信息“把关人”的责任,做到不制造这类信息,不传播这类信息,对出现问题的信息及时删除。
结语
世界传媒巨头默多克曾放言,“未来将是手机媒体的天下”,这一预言正在成为现实。手机从一个仅仅用来“听”的通信工具,已向“看”的多元化平台角色演进,从来没有一种媒介像手机这样能与人结合得如此紧密。手机所拥有的最大特征是比计算机互联网更为普及,比报纸、电视更为互动,在普及率极高的情况下,比这些媒体更具有随时随地无限制的特点。换而言之,可以说手机媒体是除了计算机互联网以外,融合各种现有媒体形式最好的一种选择。留意一下我们的周边,有多少人已经养成了持手机阅读的习惯,在“无处不网络,一切皆互联”的今天,没有人会否认,一个新的阅读时代已经到来,“移动改变生活”,一机在手,可尽情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手机移动阅读”渐成风潮,这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是不可否认的。但经过理性的思考后,应该说我国的手机移动阅读产业目前正处于萌芽期和爬坡期,在内容运作、版权保护、推广方式、盈利模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手机媒体的内容、表现形式和经营模式与其他媒体又有所不同,逐渐地也将会形成自己的一套商业模式,并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双阳:《迎接3G业务及移动互联网的挑战》,《信息网络》,2009(6)。
2.吴辰光:《手机病毒爆发危及3G发展》,《北京商报》,2010-03-16。
3.洪修平:《移动阅读需将读者喜好与教育融合》,《南京大学校刊》,2011-07-12。
4.夏德元:《数字时代的媒介互动与传统媒体的象征意义》,《新华文摘》,2011(11)。
5.傅宁:《手机:信息传播载体还是大众媒介》,《现代传播》,2011(6)。
【手机媒体的移动阅读模式探讨】相关文章:
我国移动媒体的发展模式与问题应对12-06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模式探讨12-10
探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12-07
移动视频商业模式探微12-04
论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探讨11-21
高职学生翻译教学模式探讨03-27
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对比分析11-13
英语有效教学“一三一”课堂模式探讨11-2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