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基本含义
摘要:职业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劳动知识、技能,从事社会劳动、获得生活资料,并改造社会的过程。大学生的职业社会化是社会化中的特殊情形,在“认知层面、心理层面、职业情感层面和参与层面”上具有特定的含义,本文就此进行解析。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社会化;含义
一、社会、社会化与职业社会化
1、社会的词源意义
所谓社会(society)是“以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的、个人以角色的名义参与他人相互作用而联系起来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它最早出现于《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中“礼部奏请千秋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意为村民集会。因此,社会是“以人群为主体、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并且“来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1]。可见,自然条件、人口、人的行为和文化等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
2、社会化的基本含义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改造社会的过程”[2],它标志着个体生理和心理成长的过程,也标志着个体的自然属性减弱和社会属性增强的过程,具有“强制性、能动性、层次性、持续性”[3]的特点。婴儿离开母体即标志着脱离了过去的寄生生活,但在这个时候,他只是一个纯粹的自然人,并不具有社会人的任何本质特征。
只有通过后天的不断地学习,掌握社会的规范,逐步具备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才可能成为真正的社会人。所以,社会化一词的基本含义主要的是指一个人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即个人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获得某种价值、态度、知识、技能,发展出自己的社会性,获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它一方面是人个体的需要,即一个人经过主动学习,接受社会文化、学习生活技能、掌握社会生活方式等的过程,以达到适应社会生存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的需要,社会通过教化、培养、塑造社会成员,使人类和人类社会延续、发展和创新,以达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目的。当然人的社会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贯穿于人的全部生命周期的过程。
3、职业社会化的基本含义
在社会学理论中,社会化包括政治社会化、伦理与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职业社会化、价值取向社会化、知识技能社会化等多项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人的社会化的全部,但并不是每一方面的内容都是相同的,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人的社会化的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是不一样的,因而表现是不一致的,具有相应阶段的特性。这种特性的突出表现就是“职业角色”的不同。
职业是指“从业者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类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产业性、行业性、职位性、群组性和时空性”[4]的特点。职业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劳动知识、技能,从事社会劳动、获得生活资料,并改造社会的过程。在阶级社会中,职业社会化是社会化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原因在于:其一,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其他所有的关系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当一个人与特定的经济关系发生了联系,形成了一定的经济信念、经济态度,形成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判断标准,也就是扮演了一定的社会经济角色以后,他就会用这些观点、标准去指导其它角色行为。其二,“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诸多社会关系中,经济的关系对人的约束力、影响力是基本的。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职业社会化作这样的界定:职业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既是在与社会经济互动中接受社会经济文化教化,学习职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内化职业规范、形成职业情感和态度、完善职业人格的辨证过程,同时也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传播、维持、传递和变迁的过程,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家庭、学校、社会、同龄群体和工作单位是人实现职业社会化的基本主体。
二、大学生职业社会化及其基本含义
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是特指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完成中学教育的初级职业社会化基础上,在大学期间较为系统地接受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形成社会化主流的职业观,形成职业情感和价值取向,间接地参与社会主义职业活动(主要是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履行经济权利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职业文化的过程。简而言之,大学生职业社会化职业就是大学生逐渐接受社会的职业文化规范,并使自己逐渐成为合格的社会职业公民的过程。大学生的职业社会化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的基本含义:
第一、在认知层面,学习并建构职业理论框架。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要肩负起“文化的传授、专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新科学家的培养”[5]的使命。我国高校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任务能否实现,既关系到学生本人能否顺利地被社会接纳,实现自我价值;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接纳社会主流的劳动职业理论,形成正确的劳动职业价值观,因此培养和建构大学生的职业理论框架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要让大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实践,了解社会职业现象、劳动职业制度、职业理论及其职业发展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定的社会劳动过程(主要是认识实习、顶岗实习),逐渐形成劳动职业意识,参与社会劳动,建构职业理论框架。也就是逐渐形成“自致角色”[6]的过程。
第二、在心理层面,形成并坚持正确的劳动职业观念
劳动职业观念是在主体认知和情感发生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对劳动认识的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从否定到肯定、从反对到赞成的连续状况。它集中反映了劳动职业个体对该职业系统的心理状况,是职业社会化强弱的重要指标。劳动职业观念决定职业行为的选择,只有正确的职业观念才能进行良性的职业行为的选择。大学生一旦形成了正确的劳动职业观念,就会主动地去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学习和掌握对应的职业劳动技能,并积极参与到劳动活动中去。
因此要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进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献身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爱国情愫;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职业情感,关键是使学生树立对劳动的持支持、赞同的倾向,避免出现冷漠、反对的倾向;要培养他们对劳动的感情,达到拥护劳动、热爱劳动的目的。
第三,在职业情感层面,内化价值观念、确立生活目标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既包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看法,也包括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争取可以实现的具体目标。如何确立生活目标以及确立什么样的生活目标,涉及到人的价值观念,因此确立生活目标与培养价值观念密不可分,也与人所处的国内外时代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谁拥有发达的教育和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未来世纪的竞争中居于主导地位。“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7],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8],是肩负起建设现代化事业的后备人才,他们对职业劳动的态度以及是否坚信依靠从事职业劳动能够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关系到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因此大学生在职业社会化过程中,要逐渐摆脱外来因素的影响,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并自己选择和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第四,在参与层面,培养和掌握参与职业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彰显出这样一个真理:掌握社会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谋生能力,是人能够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前提。劳动参与是掌握这两种能力的基本途径,它是指社会公民通过多种合法方式参加职业劳动生活并影响劳动职业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是基于劳动职业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之上的实际行为投入。它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发展现代化产业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唯一途径。因此参与劳动职业生活是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职业社会化,大学生正确享受和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以劳动职业角色承担者的责任建设和改造社会、改造自身,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培养和提高职业他们的劳动辨别力,大学生获得职业资讯的渠道多样,数量众多,面对纷繁复杂的职业资讯,他们必须具有正确分析、评价、判断的能力,减少和避免盲从、盲信和盲行;要提高他们的职业参与能力,主要是了解职业运行的过程,掌握并能合理有效地运用职业参与的渠道、形式和手段,学会总结职业参与的效果,增强职业效能感;要丰富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以提高劳动能力。
大学生职业社会化这四个方面的含义是既具特色又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正确的职业认知是职业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崇高的职业情感和坚定正确的职业观念是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核心,良好的职业参与行为习惯和技能是职业社会化的目标。四者构成了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本质要求。
三、研究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职业社会化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尽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目前仍处于社会边缘地位,但他们一旦毕业就会发生社会角色的转换,他们可能成为社会各方面、各层级的领导者或技术骨干、专家能手,未来我国社会的发展使命都有赖他们来实现。正是从大学生未来的社会地位、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来说,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意义决非任何阶层、群体所可比拟的。可见,对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研究的意义,主要由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本身的意义所决定的。
1、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是大学生成为在经济活动中合格的社会公民之所需。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每个社会成员,不论是积极参与还是逃避经济活动,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现行经济运行体系,都被卷入了社会的经济生活,同经济体系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一句话,经济就在人们身边,人们就处在经济生活中,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因此,对一个大学生来说,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进行着职业社会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不可能的。学校本身就与社会紧密地联系着,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不仅不能脱离经济,而且应该主动关心和参与到经济生活中去,这才体现出国家主人翁的态度。所以,自觉地参与经济生活,在其中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从而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并成为以后经济上合格的公民,是大学生个体成熟的标志。
2、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是大学生全面成才的需要。
成才是大学生长盛不衰的关注热点,也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主题。而要想成才,就必须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统一,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必须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总是要和社会不同的团体、不同的成员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正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过程中,他形成了一定的经济信念、经济态度和一定的经济价值判断标准,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职业角色,并用这些观点和态度去指导其生活、学习、工作等观念和态度。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大学生个体职业社会化的过程,如果大学生个体不能顺利完成这个职业社会化的过程,就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出现种种不健康的心理或病态心理,与社会格格不入,进而影响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3、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是高校教育工作之重任。
大学作为“知识的保存、传播、传授、应用和创新,文明的传承和进步,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科学的发现与技术的更新,社会的文明与理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基础”[9],它既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它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培养那个时代所需要的人才。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首要功能就是把普通人培养成有文化修养的人,使他们处于社会主义时代标准所要求的高度,它肩负着为未来社会培养有效成员和合格公民的重任,肩负着按照一定社会经济要求促使大学生社会化的责任。
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职业社会化问题,对于正确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大学生顺利完成职业社会化,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任何一个希望自己能够巩固和维持下去的社会都要努力使它的成员社会化,从而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它的价值标准、传统、规范,承担起它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注重大学生的职业社会化,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流职业的继承者,这是任何国家的大学教育都力求达到的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6]周云清等.新编社会学大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1,67页.
[2][5]李斌.社会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0页.
[3]奚从清.现代社会学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5-76页.
[4][9][西班牙]奥尔托加·加塞特,徐小洲,陈军.大学的使命[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Z].2003-12-26.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解析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基本含义】相关文章:
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主要障碍研究03-28
浅析对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探索12-11
外语翻译论文:会话含义的基本特征探析11-27
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思考与对策论文01-14
职业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11-26
浅析高师院校大学生体育社会化模式11-20
论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大学生社团的促进作用11-27
高等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化发展探讨论文03-05
高校体育社会化的探讨02-23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