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校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研究

时间:2023-02-24 22:29:2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校高校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研究

         一、高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质量良莠不齐
         高校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体现在高校校本教材的编写上。 近几年来, 在各地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的努力下, 各种高校校本教材的编写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 例如, 一些教材根本没有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 由简单而繁难、 由感知而理解等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序”;有些教材则没有考虑诸如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初中二年级后抽象思维才始占优势等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序”;有些教材虽然照顾到了上述两个“序”却又严重忽视了教材编写理应顾及的渐进性、螺旋性,从而使得所编的高校校本教材因难度过大甚至有些晦涩,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
         (二)实施过程名实不符
         在整个高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高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应该说,近几年大多数中小学的高校校本课程实施是扎实而有成效的, 但也不能不看到, 依然有各种问题尤其是名实不符的问题的存在。 有些学校在高校校本课程实施中常常会有偷工减料的现象。 教师(多半为有关学科教师兼任)往往只用其中的一部分时间来教授高校校本教材的内容,却以大量的时间“捎带”讲授自己所教主课的内容;有些学校甚至使高校校本课程课变相成为常规学科的自修课、补习课;还有一些学校尽管能依据规定的课程进度,按时按量地实施高校校本课程,但在实施中只是停留于有限的课堂讲授上,既忽视了课后相应练习的设计与安排,也没有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以及实际应用。 这些名实不符的做法无疑会严重制约学生对高校校本课程的有效学习,进而阻碍高校校本课程的良性发展。
         (三)课程评价严重滞后
         高校校本课程评价直接关系着高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功与否。 但我国高校校本课程的评价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问题。一方面,高校校本课程的评价并没有列入现今的课程评价范畴中,对一所学校的评价依据也主要是看其常规课程的设置、实施情况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且评价的方式往往也是采取考试的形式。这就使得高校校本课程的评价成了课程评价中被遗忘的角落。另一方面,一些地方虽然也在作一些高校校本课程评价的尝试,但往往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 严密有效的评价程序,评价的体系多半是相对单一的,采取的是与常规课程同样的评价方式——考试, 却忽视了高校校本课程是否与区域经济实际、当地传统文化密切联系等这些重要的评价因子。
        二、 高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 教师课程意识淡薄,课程开发能力欠缺        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相当多的中小学教师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向了使自己成为学校课程的优秀实施者抑或优秀的知识传递者这一点上。 在他们看来, 学校里应该设置什么样的课程, 尤其是应该设置什么样的高校校本课程, 学生应该学习哪些知识等与己无关, 而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专家们的事情。 他们课程开发意识淡薄, 不会主动地去思考高校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开发问题。 另一方面, 有些教师尽管也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和积极性, 但他们既缺少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更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 尤其是缺乏课程编制方面的素养, 因而在设置和编制高校校本课程时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 编制出来的高校校本课程教材既不适合于教师教也难于让学生学。
        (二) 教师的“ 专业个人主义”色彩浓厚, 缺少彼此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高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仅仅靠教师的个人努力是不够的, 还需要本学科教师之间甚至是相关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需要建立一种积极合作的集体气氛来保障高校校本教材的编写、实施以及评价的顺利进行。 然而事实是, 在高校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彼此之间学术交流并不充分, 积极合作的集体气氛也多有欠缺。 究其原因, 其一,教师长久以来的“专业个人主义”使教师养成了“独立”的习惯, 他们也很少有机会或是有意愿表达自己在高校校本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惑。 这种“专业个人主义”的存在, 对高校校本教材的研发、 高校校本课程的实施乃至高校校本课程的评价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其二, 教师在教学中的工作特点也影响着教师彼此间在高校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众所周知, 教师在高校校本课程教学中所碰到的大部分问题都是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解决的, 但教师并未养成交流合作的习惯。同时, 除了上一些公开课或是教研组活动外, 教师是没有机会互相观摩交流的。 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没有培养起来, 在高校校本课程开发中不能及时获得大量宝贵的反馈信息, 以致高校校本课程在教材编写、 实施过程以及评价体系上环环脱节。
        (三) 高校校本课程的评价工作多被忽略, 缺乏科学性
         近年来, 我们对高校校本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都很不够, 高校校本课程的评价问题一直处在被忽略的状态。 一是由于我国的高校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 经验获得较少, 仍处于摸索、 实践研究阶段。 二是教育工作者通常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高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或计划的设计和实施上, 并不太关注和重视评价工作。 加之高考指挥棒的作祟, 对高校校本课程评价也产生一些误导。 高校校本课程的评价还有一个重要的不足, 是评价标准随意性过强、 缺少科学性。 高校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张扬学生的个性, 自然不能用一种整齐划一的标准去评价其优劣。 但一些学校在评价高校校本课程时往往主观色彩过浓, 评价标准过于单一, 评价方式也只是简单的自评或互评, 评价的内容并不是很到位。 例如, 大多数高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中都有评价部分, 但操作起来往往流于形式, 并没有依循学生年龄发展规律, 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高校高校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研究】相关文章:

高校高校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研究论文05-06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研究08-10

高校工商管理课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06-06

高校通识教育问题研究04-28

高校本科教材选用与问题思考05-19

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05-11

浅谈高校体育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08-25

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定位问题研究05-25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设置研究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