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朗读教学

时间:2024-09-23 15:18:4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朗读教学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能不断地被调动参与,对被感知的对象形成立体思维,在教学中,适度地指点朗读技巧,更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
【关键词】:朗读 情感 感觉
        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得失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的成败。“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应是读的最高境界,这应是我们教师课堂价值的理想追求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朗读的总要求,是每个学段阅读教学中要求达成的一项重要指标。课标把它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我们不得不再次重新认真地审视一下朗读的作用。
        首先, 朗读能加强理解的深化。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要使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知识,提高学生内在知识的质量,仍需要强调朗读中的“大量”和“反复”的传统做法。我以为包括词语、标点、句式的教学中均须植入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由此,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心通其情,意会其理。
        其次,朗读能加深言语的敏化。朗读的动态思维过程中,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能不断地被调动参与,对被感知的对象形成立体思维,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学生通过不断地朗读,对于感知课文形象,体味文章的节奏韵味,领略作者的风格特点,都能产生敏锐的感受与感悟。如能让学生人情入境地朗读,便能触动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而语感敏锐者,更能提高他的朗读水平,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再则,朗读能带来情感的美化。真正意义上的精彩的朗读,能使课文深的内涵、高尚的情操、优美的语言自然流通,诱使学生的情感油然而生,有关的心理活动随之活跃。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使种种美的模式化为学生表达感情的模式,才会使课文的声韵节奏与学生心理感知结构一致,主客协调,激发起让人荡气回肠的审美体验。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读好“朗读”这本书,让学生因扎实的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
        ①淡化技巧,并不意味着朗读完全“雾里看花”。
        ②在朗读指导上,需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吗?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确应淡化朗读技巧,毕竟对于孩子来说,它是生硬的不容易理解的,但是,淡化朗读技巧并不是不要朗读技巧,在教学中,适度地指点朗读技巧,更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那么, 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应在哪几方面得到体现呢?我认为它应包括:语调(反问、疑问等)、停顿(标点的停顿、逻辑的停顿等)、轻重音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选择与侧重。
        ①留足时间,朗读要求应遵循“芝麻开花节节高”。      ②众所周知,朗读的目标总体讲有三个要素:正确、流利、有感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先扎扎实实的落实“正确、流利”目标,非常明确地提出每一次朗读训练的具体要求,但是,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中要体现差异性。复杂层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训练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异,让学生多享受到一些成功的喜悦。
        ③ 有的放矢, 朗读形式切忌“ 百花齐放”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孙悟空有七十二变,读的方式也有七十二种。按音量大小划分,有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按速度快慢划分,有浏览、略读、精读等;按参与面划分,有个体读、小组读、齐读等;按思维运动划分,有自由读、带问题读、悟读等;按表现形式划分,有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此外还有老师的范读、带读、领读、引读等。
        读的方式如此之多,那么,一节课教师要采用什么方式来读呢?理性地说,读的目的决定方式,方式为目的服务,一切要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其一: 教材对朗读练习的提示做了些新的尝试,即不再用过去指令性的“朗读课文”的固定说法,而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每次的朗读几乎各不相同,有所侧重。
        其二: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及适用范围。老师应有的放矢的根据实际做理性选择。
        总之, 朗读的形式虽“ 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只要我们保持着一双能洞察一切的“慧眼”,理性的面对,必定能将读看地“明明白白”,用的“真真切切”
        ④ 丰厚过程, 让朗读指导“ 锦上添花”。朗读绝不是一味的傻读,我们提倡把朗读的过程变成对课文深入理解的过程,把朗读与其他基础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实践着:
        1.要书声朗朗,更要“静思默想”。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朗读”要与“思”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但是这里讲到的“思”包含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想象与文本文字相对应的画面。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
        2.圆要书声朗朗,更要“品味揣摩”。被选进人教版实验教材的大部分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常有精确传神、恰到好处的神来之笔。朗读时,老师往往可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经典”词句,引导学生细读揣摩、涵咏晶位其妙处,品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
        语文教学的所谓“ 亮点” , 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是啊,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充分的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我们的朗读必将会真正地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这喧嚣的世界,独自绽放其本色美,犹如“灵秀之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每个学生纯净的心田!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朗读教学】相关文章: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有效互动03-28

高中体育有效教学浅析11-20

浅析新课改下的历史有效教学11-20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01-12

浅析情感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03-08

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06-13

浅析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03-27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03-29

指导朗读的有效策略分析12-1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