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如何基于辅导员角色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

时间:2022-12-01 16:09:0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析如何基于辅导员角色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


  论文摘要:基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需要辅导员具备扎实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需要积极的人格品质,需要良好的角色协调能力。辅导员对大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包括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角色协调;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   
  
  大学生心理辅导不仅是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的任务,同时也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任务,心理辅导的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扩展到潜在心理问题学生,甚至是心理健康学生。借鉴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开展辅导员工作,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忽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个人价值,深层次的心理动力不足的问题,体现了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理念。

  一、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psychological guidance)是指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和具有较高心理学素养的人员,对需要得到心理学指导的个体或群体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过程。而学校心理辅导是为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形成和谐完美人格,从而给学生提供心理上帮助的过程。
  1.消极心理学对于心理辅导的影响
  当前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模式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被喻为“消防工作”或“心理垃圾处理站”,总是在做事后的补救工作。消极心理学取向也使得广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存在普遍的误解,似乎寻求心理帮助就是存在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这种标签效应造成的压力氛围使得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寻求心理帮助,每年很多高校大学生自杀案例就是明证。
  2.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辅导的诠释
  积极心理学开始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关心人的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其二,关注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其三,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心理辅导的内涵和外延被大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不仅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关注帮助学生挖掘心理潜能,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并将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辅导的对象不再是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全体学生都需要激发起积极成长的力量,促使他们不断自我完善人格品质。心理辅导也不再是消极的识别和治疗,而是营造积极和谐的群体氛围,从而达到主动预防的目的。心理辅导的形式不仅包含心理咨询室的高度保密的心理咨询,而且更融于心理游戏、班集体活动、辅导员班主任的个别谈话等一切教育契机之中。

  二、开展心理辅导对辅导员的要求

  1.需要具备扎实的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
  高校辅导员正在走向职业化、专业化甚至专家化,辅导员不仅需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心理辅导是高度专业化的技能,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但是绝大多数辅导员没有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背景,很多高校采用的专家讲座式的培训形式,培训形式零散,并且由于与职务、职称晋升联系较少,培训效果受到了很大限制。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是系统的心理辅导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可以极大地提高心理辅导的能力水平。如果能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与高校辅导员的职称、职务晋升联系起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辅导员学习心理辅导知识技能的主动性,从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
  2.需要积极的人格品质
  心理辅导要求在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心理辅导过程需要咨询师真诚、热情、接纳、宽容、尊重、通情达理。辅导员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其自身积极的人格品质对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十分重要。积极的人格品质既来自于自身的积极修炼,同样来自于关心辅导员的物质和精神诉求,关心他们的成长,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引导辅导员发现自身的美德和优势,让每一位辅导员都能体验到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事业快乐感、工作流畅感,拥有自尊、自信、乐观和求知激情及创造力,从而使每一位教师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用自身的优势和美德去感受生活,积极工作,关爱学生,教育学生。
  3.需要良好的角色协调能力
  教育管理中,辅导员虽然可以运用人格影响力,但是难免需要运用权威影响、纪律强制、批评教育等手段,因而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经常是不平等的。而心理辅导中,辅导员运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等心理辅导技术,强调辅导员和学生的平等性。再者,心理辅导要求对学生隐私严格保密,而学生则担心辅导员是否会将自己的隐私作为教育其他学生的素材。因此需要辅导员具有良好的角色协调能力,将教育管理和心理辅导两种角色协调起来,角色协调性包括角色统一性和角色转换的合理性。
  角色统一性。如果一个学生出现厌恶学习、违反纪律、人际关系障碍等问题,传统意义的教育管理往往浮于表面,简单地摆事实讲道理,并未深入学生的心灵,教育效果受到很大限制。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出现问题背后往往有深层的原因,他们的故事需要辅导员来倾听、接纳、理解。一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辅导员,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深层次开放自己,帮助他们疏导堆积在心灵深处的负性情绪,调整不合理认知,达到深层次教育转化。此时,教育管理和心理辅导两种角色就是统一的。
  角色转换的合理性。不可否认不少学生存在着贪图安逸、自由散漫等消极心理,组织的纪律规范、活动效率需要一定的强制性,违反纪律给予批评、惩罚也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充分的教育在先,适当的批评、惩罚在后,对事不对人,尊重学生的隐私,让学生体会到对他们的关心爱护,绝不利用职权宣泄个人的消极情绪,这样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当需要心理辅导时,学生也能敞开心扉,此时的角色转换就是合理的。当然心理辅导尽可能地远离办公场所,营造一个平等、温暖、安全、隐私的环境更有利于心理辅导的顺利进行。

试析如何基于辅导员角色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



  三、辅导员如何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中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与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1.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针对全体同学,可以促使其发现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融洽群体氛围,增强班集体凝聚力,更好地帮助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例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为活跃班级氛围,让学生热爱班集体,热爱大学生活,可以将成员按照生日所在的季节分成春夏秋冬四个组,小组内部互相做“串糖葫芦相识法”的自我介绍,小组之间做“心有千千结”的游戏,可以开展如“绑腿跑”趣味竞赛。还可以做一些“相见欢”、“找朋友”等热身游戏,活跃团体氛围。再如针对学生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学习适应、宿舍人际关系、恋爱、考研、就业等发展性问题,将团体辅导融入主题教育活动之中。笔者曾就大学新生生涯规划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第一步,“说说高中的苦”,宣泄负性情绪;第二步,描述“你眼中的大学生活”,将不合理认知显现出来;第三步,“理想与行动”,互相交流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划,进行自我教育;第四步,辅导员通过正反两面生动事例教育和优秀学长的交流分享,阐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通过团体辅导形式的主题教育效果远远好于被动灌输的讲座、报告等形式。
  2.治疗性团体心理辅导
  治疗性团体辅导就是将存在同类问题的学生组成治疗性团体,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一个领导者可以同时指导多个成员,相比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节省时间和人力,更为重要的是团体心理辅导是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一成员来说存在多个影响源。在团体情境中,成员更容易模仿学习同辈群体的适应行为,达到行为训练与人格塑造的目的,它所创造的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的情境,实践结果容易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笔者就人际退缩的学生组成治疗性团体,人际退缩的学生往往缺乏人际温暖的体验,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心。针对缺乏人际温暖体验,做“蒙眼睛摇晃”、“盲人之旅”游戏,通过受助和助人的体验,增加对他人的信任和接纳,缩短人际距离。针对自我评价低,做“我说你的优点”游戏,通过他人的积极评价,改善自我意象,增强自信。人际退缩的大学生往往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遇到导致负性情绪的人或事件,使他们感到自卑、委屈、愤怒,这种负性情绪如果长期压抑在内心世界,将会导致人际交往的困难。团体指导者引导成员交流,在情绪宣泄室中采用打沙包、打橡皮人宣泄负性情绪。还通过做一些户外拓展训练,发掘自身潜能,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

  四、辅导员如何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辅导员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既有优势又有不足,优势在于辅导员在一线直接从事学生工作,一方面可以直接疏导学生情绪,调整不合理认知,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参与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学习和生活困难,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心理辅导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这是辅导员的优势所在。其不足在于辅导员毕竟承担着教育管理的角色,营造温暖、平等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显得相对困难。而专业心理辅导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空间和氛围,咨询教师不参与学生的教育管理活动,来访者很少有心理顾虑,良好的咨询关系更容易建立。辅导员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分三个等级,心理健康学生、潜在心理问题学生和心理问题学生。
  1.第一级心理辅导针对心理健康的同学
  引导学生获得学习中的快乐、兴趣、挑战性,心理辅导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而不单纯是克服对学习的焦虑。其目标是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一方面可以将个别心理辅导的倾听、接纳、共情、理解等技术运用于心理健康的同学,通过尊重、信任、欣赏、委以重任,促使其成长,通过探讨社会需要和人生价值激发其高级需要,提升人生幸福感;另一方面可以将个别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用来培训学生骨干,通过学生骨干的辐射和引领,发展学生的社会智力、人生智慧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专业之外的素质。
  2.第二级心理辅导针对潜在心理问题学生
  潜在心理问题也可以称之为心理亚健康,虽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心理问题,但是自卑、焦虑、自我中心、生活缺少方向感和精神动力不足让他们体验不到生活的幸福感,由于没有达到十分痛苦的程度,学生缺少主动求助的意识,因而需要辅导员主动识别并提供心理帮助。具有心理辅导素养的辅导员可以通过学业不良、人际关系障碍、生活贫困、对自己苛刻完美要求等途径发现出来。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桑志芹老师在辅导员困难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强调“不批评”观点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表面化的批评没有深入学生内心深处,学生在教师的权力面前只是表面的服从,内心深处容易形成逆反心理。个别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如尊重、同感、真诚、体谅、忍耐、关心、重视和信任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深层次的情绪疏导和认知转变不仅有利于心理健康,而且有利于对后进生获得深层次的教育转化。
  3.第三级心理辅导针对存在心理问题学生
  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是辅导员关注的重点,辅导员采用心理辅导的技术进行初步访谈,了解心理问题的大致程度。如果辅导员和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则可以深入进行辅导,如果由于辅导员的角色身份,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顾虑则应该及时转介给心理咨询中心。在日常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辅导员对这些学生要适当宽容,要求切合实际,对取得的进步积极关注,激发其成长的内在潜能,增加其主观幸福感,帮助解决心理问题。

上一页  [1] [2] 

【试析如何基于辅导员角色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相关文章:

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论文05-14

试析高校教学秘书的角色冲突与心理调适08-20

试析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08-06

试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保健08-09

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与读书治疗08-27

试析基于学科制的图书馆组织建构08-06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10篇)10-18

论述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角色定位之我见08-23

关于高校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探析08-08

试析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思考与实践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