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通用7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 篇1
论文摘要:高职人才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在阐述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三种典型模式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势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壮大,能否成为高等教育中一支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独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1.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几种典型模式
(1)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迸行优势互补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校企合作模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上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能够使更多的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
(3)松散型合作模式。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不完善,以及外界冗杂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其与企业不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松散的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将无从保障。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高职院校主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因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自身独具的特征和特点。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己任;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和培养方向;
(3)采取实践教学等特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
(5)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总的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所体现的技能教育特色是最为重要的。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才类型,有其特定的知识、能力结构,他们需要比初、中等级的技术人才有更多的理论知识,又要比普通工程型人才有更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还应对人员管理、设备运行等相关工作有更强的组织协调与技术管理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教育,更重要的是要突出职业中的“技能教育”这一部分,因此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技能教育”这一主体。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面对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兼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是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急需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科技行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不仅使得传统的高职人才定位发生巨大转变,同时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严峻挑战。众所周知,高职的人才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因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级技术人才,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从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实用性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
1.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和经济性功能异常显著
职业教育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有其显著的意义。但是,把职业教育作为训练社会劳动工具而出现,将有悖职业教育的初衷。现实社会中,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和经济性得的特点异常显著。在众多职业教育者看来,受教育者似乎已经只是机械的模仿、机械的操作,没有能够真正锻炼他们的学习、操作等能力。在许多时候、许多情况下,人们对职业教育孜孜以求的是为经济社会打造一部部运转熟练的机器、一颗颗拧在一个岗位而永不松动的螺丝钉。
2.职业教育多关注谋生,少关注人生
教育与个人生计的关系始终是人们接受职业教育所关注的重点。因此,把职业教育看作是一种谋生教育,教会学生将来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取得谋生的手段,这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体现。同时我们也不否认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欠发达,谋生才是第一性的。但职业教育如果仅仅满足于对学生的谋生关怀,只注重培养他们适应某一岗位的一技之长,而置精神关怀、心理关怀于不顾,那么当他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变幻莫测的人生时,就或者会四顾茫然、退避三舍,或者会一蹶不振、自艾自怨,“一技之长”也就难有用武之地。因此,职业教育在注重谋生关怀的同时更要多一些人生关怀。
3.职业教育的短期效益性
众多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对于各自的定位都具有短期性。教育机构短期的目标是把校内的学生学有一定特长之后推向社会,使自己有较高的就业率,从而为接下来的招生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受教育者的目标就更简单,他们大多是想着自己在校内学有一技之长之后,能够在社会上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即可。他们并未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只是考虑到自己短期的利益,自己的未来却是一个未知数。同时,也存在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诸如:一些地方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等方面还不适应甘肃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发展比例不太合理,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差,有的学校停办或改作它用,职教资源出现了流失现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困难,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影响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发出来的新情况,也有我们工作中的不足,特别是一些地方片面理解“两个扩招”的精神,把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理解成了只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这是引发“普高热”,造成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趋势
美国通识教育家哈钦斯认为:教育目的并不是人力(Man Power)的形成,而是全人(Man Hood)的发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鄙视“为谋生而学习”的动机,他认为“这会直接导致对伦理价值的损害”。他强调:“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则需要培养全面的自我辨别力,而这取决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如此说来,职业教育应该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1.遵循教育规律,倡导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基本的精神,它的本质就是人应当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职业教育中,我们之所以要强调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说到底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帮助他们懂得何为人,为何生,进而使他们形成和具备正确的人生追求、完备的知识体系、优秀的思维品质、能干的工作作风、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一种心胸宽广、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气质;一种自信、自谦、自强的精神;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位;一种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爱国报国的情怀和一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人格。在人文精神的培训中,受训者树立了敬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坚忍不拔、知难而进的勃勃向上的精神,这使得受培训者在技能培训上更易超越常人,更易在自身的职业中做出出色的业绩和贡献。人文精神的培训是职业教育中对受培训者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使个体的素质得以长足的发展,而且还将使整个社会随之而兴旺发达。
2.职业教育应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高等学历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拥有某种专门知识、能力或者说一技之长的群体,这是它的特色和生命所在,但是它的'培养目标的本质特征是由个人、社会和时代发展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还应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与人文素质。有着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懂得“如何做人”,深切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国情,有着坚定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感情和自尊自强的民族意识。在工作实践中,能以政治、道德、法律等作为价值判断的前提,对一切“可做”与“不可做”做出正确的抉择。
(2)具有科学理性和丰富的道德情感。勇于面对实践第一线,懂得真正富有挑战的创造是来自实践。职业技术人才的突出之处,就在于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敢于在生产第一线直接面对实践提出的难题并加以克服,因而必须具有很强的挫折承受力和高昂的、不屈的进取精神。对职业技术人才而言,首先要具备的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解决不断出现的技术问题,完成不断变化的生产和管理任务。所以对职业技术人才更需要强调具有人格力量的适应能力,以及具有根据未来社会和职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重新设计自己的能力。
(3)具有“团队”作战的协作能力。充分体现人际交往中合作与协调的伦理价值原则。既能作基层技术领导,又会对人、财、物和时间作统筹管理,具有系统性的管理眼光,会处理复杂的关系,既敢于竞争,又善于包容人,与他人相处和合作共事。具有关心他人,集体为先的良好伦理心态,而不只是仅仅局限于技术岗位,不问人际关系的“专才”。
(4)具有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观。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能考虑到生态的、经济与社会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等因素,懂得作为职业技术人才所面对的客观世界,不仅仅是被认识、被改造的对象,而是处于同一利益共同体中不可分割的整体。即便是职业教育在某一阶段出现了上升的趋势,也只能是“短期效应”,没有其发展的长远性。职业教育发展要“以人为本”,不但要让学生知道“以何为生”,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何而生”,在适应社会、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尊重人性,发展学生个性,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将来的工作中敬业乐业,生活幸福。总之,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要纠正社会本位论的职业教育目的观,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让职业教育走上正确发展的道路。
3.多元化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逐步完善传统的学徒培养制度,从”双元制”模式转为“三元制”模式。即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机构为高等职业学校、企业和跨企业或跨行业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各种职业、专业或行业协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主要职责是:就制定、修改职业培训及考试的标准、内容、条例等向政府提出建议;受政府委托为职业资格考试和技能考核出题,协助组织考试;组织实施本行业的职业培训;并且向职业学校提供行业内政策咨询。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大力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构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有的高职院校实行的“2+0.5+0.5”模式,即三年教学两年在学院,0.5年学生到企业实践,0.5年由学生联系到工作后试用。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是学校为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教学过程正常运转而制定的各种规章、章程等一系列制度。如高职院校实行的各种考试制度,包括理论考试、实训课的考核、补考制度等。还有各种助学制度,如高职对贫困学生设立的助学金、奖学金,安排学生“工学交替”,勤工俭学。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 篇2
【摘要】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展开论述,首先介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了如何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质量;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职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目前有1000多所高职院校,高职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培养方式、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去完善,以求培养出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
一、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学生适应社会竞争发展的需要,当前从事低端劳动力的产业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现象,但是高职院校学生不能够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有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加强培养力度,使自己在各种竞争中脱颖而出。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也是促进产业强国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客观需求。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毕业生培养质量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为了更快地缩短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素质。当前我国的制造业、服务业等高技能人才匮乏,已经影响到了产业强国梦和中国梦的实现。所以为了更好地发展地区经济,我国必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一批既能熟练操作技能又能懂现代科技知识的人才队伍。
二、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上存在错误倾向
当前,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仍然存在轻技能、重学历的错误倾向,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职业院校的广大师生,结果导致他们不能够正确人情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定位,存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从而使职业教育走向了重学历、重升学率、重学科建设的路子,而忽视了职业教育本身的内涵,忽视了职业化的技能教育、专门化的技能培训,就业率下降。一些职业院校专注于提高自己的学校层次,而不注重打造办学特色,导致培养路径错位,学生技能不强,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2.专业设置缺乏市场导向性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需要有浓厚的'现实性和市场适应性,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仍然以理论为主,忽视了实训、实习教学,很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实训条件不达标,实训时间不足,甚至开设一些与职业本不相关的课程,而不是按照市场导向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在教材选用上,往往也是沿用本专科教材,缺乏一套与高职学生培养相适应的教材。
3.师资力量薄弱、盲目招生现象突出
高职院校的高技能教师严重不足,教师结构不合理,高技能性教师过少,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理论课教师往往达不到技能水平,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时技能不达标,只是从书本学习了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很难抓住实践重点与要点,培养不出适合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在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有技能型教师,但是教师的理论水平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能与理论学习的全面发展,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部分高职院校盲目招生,不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进行招生,结果导致教学资源透支、师资不足,培养质量下降。
三、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1.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思路
为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办学理念,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从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开发等多个角度拓宽教育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该牢固树立就业质量观念,坚持学以致用,切实解决现实目标需求,让学生接受更多有用的知识,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做好就业工作的顶层设计,打造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市场人才需求。
2.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强化实习和实训
专业课程设置对于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和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合理,适当增删一些专业课程,使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建立符合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更有效益。高职院校毕业生最大的优势就是实践能力强,上手快,高职院校要继续发挥这一优势,增强学生各种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意识,做好教学和实践工作。
3.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师资力量强,教师素质高才能够带动毕业生素质的提升。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打造一治结构优、能力强、素质高、专业深的优秀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理论上的学习,不断充电来提高教师理论素养。通过实践基地,加强教师实践能力锻炼,做好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注意做好人才引进工作,让那些理论知识广、实践能力强的企业家引入到学校中来。高职院校还要不断健全师资管理制度,从制度上激励教师扩种理论知识,提高技能素质,鼓励大家主动全面地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张鸿雁.范式视角下高职教育研究的若干考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2).
[2]李瑛.《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新举措》之评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
[3]吴秀杰.澳大利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特点及启示[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作者:王晓琦 单位:辽宁警察学院
[4]李玉静.澳、英、韩未来十年职教发展战略——以“首届中国天津职业教育国际论坛”为线索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21).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 篇3
摘要:近年来,我国处于最需要营销人才的时期,市场缺口率大。然而我国又处于最缺乏营销人才的时期,实用人才率低。本文旨在指出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原因,并对新形势下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求;探索研究
1、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状况
据2015年第二季度市场人才需求报告指出,市场营销类职位高居榜首,占市场需求比例的20.52%,而供求比却为市场最低,仅为0.51。可见市场需求和岗位空缺都很大,意味着市场对营销人才需求层次和能力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同样也是未来5-10年高职院校改革和创新的目标。
2、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现状
2.1理论体系完善,实践培养欠缺
据2015市场人才需求报表来看,企业选择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为20.52%,表明企业对学生有无工作背景的看重,而这恰恰是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缺失。我国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依旧停留在课堂讲授,书本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也大多停留在校园,听从授课教师的安排,缺乏系统性。
2.2校企合作频繁,缺乏深度融合
近几年众多高校都在尝试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工学交替”“、企业订单”等模式应运而生,但其实际效果一般。问题是由企业和高职。院校的目的不同导致的。高职院校认为通过企业的实践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实践动手能力,而企业则认为学生只是来实习,并非长期工作,只让他们接受一些简单的劳动力工作,接触不到企业运作的核心内容。这样的校企合作效果可想而知。
2.3教师理论丰富,缺乏企业锻炼
当前高校的专业课教师,文化素养和学历水准已经很高,尤其在江浙入职的门槛已经为博士。但是,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实用性的'技术人才。由于大部分教师没有一线的行业、企业的实践背景,导致他们不了解行业动态,一线工作经验的缺乏又使得其实践教学缺乏依据,只能依托书本的案例进行实践教学,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3、改革与探索
基于岗位需求探索及多家用人单位调查和毕业生工作反馈,就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以下探索:
3.1课程体系的建设
3.1.1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在大一学习阶段适度增加通识课程比例,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可增开艺术欣赏、传统文化等课程,提高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营销价值观与健康的身心,为当今社会培养具有正确义利观和职业良心、职业精神的现代营销人才。
3.1.2对专业进行方向分类根据专业核心课程与相应职业岗位相融合的指导思想,将市场营销职业岗位群分为三个方向,即调查策划类、产品营销类、客户服务类,为每个方向设置相应的职业岗位课程,并重点区分核心课程。完善专业内容的全面性和就业岗位的多样性。
3.1.3建立地域特色课程体系根据当地行业、企业需求,设置相对应的特色课程,形成鲜明的特色。以芜湖地方经济为例,可根据奇瑞汽车集团,设置相应的《汽车营销管理学》、《汽车营销实务》、《汽车市场需求研究》等课程。并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行业企业发展变化优化和调整课程设置。
3.1.4建立仿真实训与实战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职业教育需要确立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对其实践教学进行整体设计,构建仿真实训与营销实战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学生独立成立营销小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例如,在校内外组织成立学生跳蚤市场,让学生熟悉营销过程,并且培养学生创业和市场经济意识,认识市场规律和规则,为学生与社会接轨提供经验。
3.2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高职院校专业考核要求从职业岗位技能出发,围绕课程整合和教学设计形成的不同学习项目和模块单元,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构建过程性评价与任务完成业绩性评价相结合,并引入第三方评价,即企业评价,通过岗位实训、工学结合等教学活动,由企业给学生以评价,构成一个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新型考核体系。
3.3校企合作多样化
3.3.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参与教学目标制定企业人员的加入,可使课程教学内容体现行业、社会最新动态,并适时引入“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分别负责课程学习和实践锻炼。
3.3.2“校中厂”的建立学生将参加校内超市销售服务,并以超市为实训基地,开展商品零售、推销、策划等课程,在以超市工作人员为实训指导教师,进行全真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以此为辐射点,在校内可建立多个实训基地。
3.3.3“企业订单班”模式创新目前学校和企业的最主要的合作方式就是企业订单班。创新在于加强合作的深度,打破原有私利模式,寻找到双方合作的切入点,使企业、学校成为利益共同体,积极探索合作的有效途径,并且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3.3.4双师教师团队建设高校与本区域的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支持在校教师挂职工作一线,了解当前的市场形势,另外,聘请一批企业的“能工巧匠”参与到课程体系建设和日常实训教学中。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打破已往的模式,遵循社会、企业的需要。本文对新模式进行了部分的探索和研究,从课程体系建设、考核方式、课外实践活动、“以赛代练”模式、校企合作多样化等几个方面做了阐述,希望能对新时期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克宁.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3).
[2]杜艳,李亿,张亚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1).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 篇4
随着国家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政策从酝酿到出台,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现代学徒制在实践中也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创新点,它能够为我国高职教育增添活力,突破现阶段的发展瓶颈问题,促进高职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也被视为推动校企深度融合的新举措。基于此,本文就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
一 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1.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职业教育和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可以有效克服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学校教学内容和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严重脱节的弊端,解决当前存在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2.节约教育资源,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通过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法规,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和企业开展合作的积极性,明确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责权利关系,将劳动雇佣关系和教育关系紧密结合,学生享有实习工资或由企业分担部分教育费用,节约了教育资源;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可以缩短适应岗位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企业用于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的费用,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
3.深化校企合作,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探寻我国教育和劳动制度的最佳结合点,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参与到学校课程开发、教学内容设计、培训标准制定、教学方式改进以及师资力量培养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 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政策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工作的机会逐步增加,然而由于学生的身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员工”,因此在获取劳动报酬的数量和形式上出现了与现行劳动制度相冲突的情况。
2.学校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校在校企合作上流于形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深化校企合作,然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许多高职院校虽然在对外宣传时声称开展了校企合作,但是实际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和企业的有效沟通和协调,主要体现在:企业未真正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没有相配套的课程体系改革,仅仅安排学生在第六个学期进入企业开展顶岗实习,而且以承担流水线的岗位居多。
第二,学校无法提供合适的师资保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高职院校有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然而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结构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在2003年教育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以来,大规模引进的新教师大部分都是直接从大学毕业的硕士或者本科生,这些教师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实践动手教学能力较差。
3.企业存在的问题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主体,由于学生离真正的“员工”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企业普遍积极性不高,造成了“校热企冷”的现象。
4.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现状来看,由于学校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媒体对一些负面新闻的报道,造成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半工半读、现代学徒制缺乏深刻理解,大部分学生也认为现代学徒制就是去企业当学徒卖苦力,因此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愿意到企业中进行实践。
四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从以上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来看,这些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的,结合目前国外现代学徒制运行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为了推动和保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正常运行,需要各方合力解决。
1.政府出台具体政策,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我国,虽然在一些政策和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实施现代学徒制,然而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和制度,因此首先应该在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中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进行宏观的调控,具体的办法包括:
(1)从国家层面推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立由多部门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现代学徒制用工关系条例、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施办法等政策,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系。
(2)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区域经济条件,选择合适的专业、学校和企业开展试点工作,由地方政府出面协调当地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财政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关系,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关系,保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提供指导和帮助。
(3)教育部门应该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以“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创新性地改革传统的学年制、学时制的教学模式,完善弹性学制、学分制,将学校招生和企业招工有机结合,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教育进行打造,为年轻人提供多样化的成才发展道路。
2.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
高职院校是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主体,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内涵建设,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办学理念、发展适合职业院校的本土化现代学徒制。
(2)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育,建立配套的激励和考核体系。
(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并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
(4)关注学生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利益诉求,坚持以人为本。
3.企业积极参与,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企业在获得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后,应积极参与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实际上,企业的积极参与可以为企业节约劳动力招聘成本,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应制定配套的管理和考核制度,明确师傅选拔和聘任的办法,和学校分工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是职业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同时也被视为推动校企深度融合的新举措。但是其在推行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相关的工作者对其进行改革,积极发展适合自身的本土化现代学徒制,以更为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宏图.我国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6)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 篇5
随着广东经济改革不断深入,产业结构调整在升级,发展思路不断改变,高职教育发展从规模扩张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转变,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为核心,结合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的发展的实际情况,从三个维度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研究探讨。
引言
2009年,国务院正式发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的发展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中,对物流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连续两个五年国家规划把物流产业发展作为规划重要内容,物流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各个相关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同时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核心行业之一,据分析,到2020年物流相关人才的需求达到500万人。因此,如何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是高职物流重要任务,必须要调整优化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加大继续研发人才和紧缺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就是针对创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据统计分析,以珠三角为例,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深圳、佛山等城市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常住人口均不到两成;而在各大中小企业喊“缺工”的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数也不到20%,而物流和营销人才占了绝大部分;尽管珠三角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但多个城市都有着外人不知道的“痛”。物流人才缺乏和物流人才没有对口就业不仅跟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更是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有关,我们能否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能否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关键。
二、物流管理人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物流管理人才目标宽泛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和市场发展的特点进行合理、明确定位。但是,很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宽泛,好看不好用,导致培养人才没重点,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奖励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工作没有明确定位,课程设置也没有针对物流岗位进行具体有效设置缺乏实用性,学生所学知识用不到工作实际当中去。
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有课程设置太多,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物流的知识点相当大,方向不明确。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之间内容重复多,相同的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经常重复出现,既占用了有限的学院教学资源,造成了学时的浪费,也使学生感到物流知识单调乏味。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及时更新,不能与时俱进,跟随信息时代步伐,授课内容与实际企业需要和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由于物流的操作实训投入巨大,一般高职院校的物流实训投入有限,物流实践教育和操作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较差。
3、物流管理专业教材质量较差
目前,很多出版社之间的物流的教材大同小异,传统的知识点和传统的课程结构,内容重复,缺乏创新,很多的知识点没有更新,甚至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物流教材的实践性部分很少,不能凸显实践教育和素质教育,做不到和企业岗位的有效衔接。物流信息技术的学习没有相应的配套软件的学习和具体操作。
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策分析
1、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岗位需要,对物流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明确定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更新速度也相当频繁,物流行业发展很快,要求我们培养的物流人才一定能跟上时代脚步,务必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目前,企业的岗位需求最紧缺的`是以操作和基层管理人才为主,应该在具体教学明确实践教育作为教学的核心,减少理论教学环节。因此,我们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物流应用型人才。
2、合理进行物流管理课程设置
现代物流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应用性新兴学科,是一门汇集了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精华的交叉学科。由于物流学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要在”2+1“模式的2年在校的时间里面,学生把所有物流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简直比登天还难。我们在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应该合理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要进行合理的设置课程,非常有必要对物流管理进行进一步分专业放向或者叫岗位放向,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细化后,减少物流管理学习的宽泛,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性,减少课时,降低教师的授课任务,让教师有更多的实践钻研学术研究,减少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浪费,减少教育成本,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效果。以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为例,调整教学模块,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通过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实训和实践教学,实现降低总课时的教学改革。创建物流实践基地项目(顺丰物流实践基地),消化和承载物流专业课程因为教改增加的实践教学模块。实践项目的建立,在学生、教师、学院形成良性闭环。
3、自编教材,建设物流精品教材,提高教材质量
物流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人才的培养质量,物流教材应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根据企业的岗位实际情况,结合我国教育教改情况,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和素质实践教育培养为核心,既能够学习理论知识,又能够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为例:挖掘课程内涵建设,对应开发教材:
(1)通过对相近或相似课程的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横向整合)。
(2)对不同课程之间,存在衔接关系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整合(纵向整合)。
(3)对相同课程,进行合班、大课室上课,减少总课时,实现教学改革目标。(比如: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经济法等课程)
4、采用新思维导向和新的授课方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30年经济发展取得瞩目成就,经济GDP总量排在世界第二,这是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发展思路的结果,但是,同时也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这个核心,现在培养出来的教师都是物质下的产物,都具有很强的物质思维,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的思维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应该把“我觉得”变成“学生觉得”的思维导向上来,转换思维方式。以学生为核心,采用现代的授课方式,比如网上授课,移动式授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授课方式进行,提高教学质量。
四、总结
全面落实国家的关于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方针政策,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细分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合理设置课程,减少知识点的重复性,减少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课时,解放两群人,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采用现代的授课方式和高水平的精品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 篇6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过程中,社会急需大量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职能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来源,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关系到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的战略问题。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将职业教育提升到事关我国保增长和促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理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规范高职教育职业标准的方式来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优化其办学结构,增进其办学效益。学生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反映,是关系到高职院校整体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之间的制度关联,形成两者之间融合互动的制度逻辑,依据学生就业质量的质量标准来评价高职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涉及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议题。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一种制度逻辑的建构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应以学生就业质量为基础,不断调整、完善、优化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从而实现两者共荣互促的良性循环发展。
建立与学生就业质量相关联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院校的需要。学生就业质量是体现高职院校水平的综合指标,不仅反映当前学生的就业状况,同时也是一个未来发展指标,反映毕业生将来对其工作岗位的适应程度。从高职毕业生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具有很强的前瞻性,这种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引领高职院校的各项改革发展,学生就业质量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长远健康发展。高职院校一方面以学生就业质量为重要标准去评价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另一方面以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去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建立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融合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学校、行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重要突破,实现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随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而身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行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高职院校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就业质量达到行业单位人才发展的需要。
学生有自己的成才需求,学生的就业质量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人才自我发展的角度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不仅是供给侧推进,也是需求侧实施。毕业生对自我就业质量明确的认识和关注的重点在于是否找到了一份感觉“体面”的工作,即稳定的职业、体面的收入、安全的工作、良好的福利、充分的社会保障、和谐的劳动关系。对学生个体来说,自己不仅要实现就业的`低层次要求,而且要实现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质量就业。
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融合互动的认识
通过学生就业质量,高职院校可以将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结果相联系,将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和市场需求的需求侧相联系,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导向和路径问题。
1.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融合互动的基本要素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涉及人才培养过程,而人才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指向目标,将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相融合,就是将学生就业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相融合,包括对学生的就业质量进行基本评估,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科学判断,掌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状况,形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措施以及将这些措施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之中。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融合的基本原则包括问题导向、评价反馈、持续改进。问题导向主要是指通过对就业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价反馈是指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就业质量的主要措施,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产生的效果再对就业质量进行评估反馈;持续改进主要是指根据提升就业质量的要求,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融合互动的结构模型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最终目标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持续改进,就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进行评估,而评估主要包括变革前评估、变革中评估和变革后评估,从而对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地调整,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水平。变革前评估主要根据学生个体的情况,从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角度,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优缺点、变革的方向进行分析评估;变革中评估主要针对变革前后,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动态进行分析评估,对一些问题和偏差进行分析纠偏;变革后评估主要根据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以后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融合互动的路径
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要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融合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价值取向就应该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为基础,并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整个过程。
1.以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基础,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目标
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为社会服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指挥棒”与“行动指南”。判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与劣,判断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成功与否,都要以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来进行评判,最终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价值理念、目标方法和实施路径,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融合互动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基本问题。
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来提升学生就业质量,通过学生就业质量提升来评价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两者相辅相成。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不仅可以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供理念目标的指导,还可以提供方法路径上的创新实践,保证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不是简单的几门课程的变动,也不是单纯增加一些新的概念,而是对人才培养过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进一步重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整体考量,以学生就业质量来进行评价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结果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2.以评估学生就业状况为基础,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整体性评价
高职院校应编制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并向社会进行发布,在编制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系统,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手段,建立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数据库,动态追踪毕业学生就业情况,运用一定的软件工具对学生就业状况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系统主要是在对学生个体和用人单位等评价的基础上形成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状况,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比对、筛选和分析。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需要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工作情况在一定时间内作动态的追踪调查、分析与评价。
高职院校应以学生就业情况为基础,对每个专业的学生就业质量进行整体评价,建立学生就业质量的指标评价体系。学生就业质量的指标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的基本状况。用人单位的基本状况主要包括用人单位性质、用人单位规模、用人单位的行业地位等情况。二是学生的就业状况。学生的就业状况包括薪资水平、专业对口、岗位情况等基本内容。三是学生的自我满意度调查。学生的自我满意度评价主要包括发展前景、发展潜力、工作满意度等基本情况。四是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评价,主要包括学生专业技能、就业能力、职业伦理、社会责任以及创新精神,这些能力因素都是影响学生就业质量高低的关键性指标。
3.以学生就业质量为目标,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协同发展机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协同发展是从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交互驱动发展的系统化与社会化视角,探究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社会效应。从人才培养的效果来看,人才培养的各利益相关方都要协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社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协同发展,这不仅是高职院校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人才培养的各利益相关方不仅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且要参与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既要了解掌握毕业生的基本状况,又要了解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基本过程。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牵头成立人才培养各利益相关方参加的专门委员会,出台有关政策措施,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
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根据各自的优势,形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生态体系和闭环状态。行业企业要走进学校,真正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亲历者、实践者,构建以企业需求和评价结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高校主导、多方参与、协同发展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联盟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跨组织边界的深度共享资源。高职院校和行业单位共同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负责培养方案的实施,行业单位以使用人才为依据,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达到制定方案—实施方案—修改方案的良性发展循环,从而真正实现使用人才和培养人才相关联、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相关联。
4.以学生就业质量为导向,建立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绩效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要依据系统性原则,按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效果来设计思路,构建制度优化、个体优化、过程优化等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指标权重,运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实践效果,保证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持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以学生的就业质量为导向,建立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绩效评价体系,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方向和良好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厘清“就业能力”的时代特色,探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二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人才培养模式中关于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节点进行整体性评价,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调整机制,实现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互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有效解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同质化和差异化问题。三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具体举措。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要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型,将就业指导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市场需求和导向,不断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持续性和规范性。同时高职院校就业服务要向精细化转型,开展帮助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开设各类课程、开展各种培训、组织各级实践,帮助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就业能力与专业技能同步提升。高职院校需要从注重就业率向注重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提升转型,把就业率和学生就业质量同时纳入到对院系就业工作的考核中,在对学校各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完整的学生就业质量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龚剑.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
[2]韦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2016(5).
[3]陈在铁.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探索[J].江苏高教,2010(6).
[4]张兄武.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责任共担”机制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 篇7
摘要:
目前我国高职营销策划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目标定位不准确、专业特色不突出、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职营销策划专业发展,学生顺利就业的绊脚石。因此,我们要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构建“层级递升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回报社会,服务全民。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营销策划 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有更丰富的市场实践经验。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更是再次强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多数学生工作适应能力不强、专业技能不适用、职业拓展能力差等问题却未得到有效解决。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如何跟上当前社会需求的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素养和能力,进一步优化营销策划专业的培养模式,使其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营销策划专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呙职营销策划专业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企业正处于对应用型营销人才的高需求时期,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十分紧缺。然而很多高职的营销专业毕业生却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困境。究其原因是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没有满足社会需求,即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存在脱节。高职营销人才培养理念存在着错误的定位:求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合理,必然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二)专业特色不突出
我国高职营销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构建依据是学科体系,所以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不结合行业或企业特点形成营销策划专业的特色,就会干校一面,如出一辙。高职营销策划专业的学生在三年中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行业知识并适应各种行业和企业岗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该从职业需求出发研究高职学生所需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依据学校所在的区域经济背景和基础,从本校实际出发,精心选择适当的行业和岗位群,针对具体行业或企业的营销特点,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而不是什幺都学,什幺都不精,毫无特色。
(三)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人的基本素质由道德素质、智力素质和情商素质构成,但大多数营销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只强调了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智力素质,却忽视了职业道德素质和情商素质的培养。即便有也只是放在总要求中提一提,缺少具体的`培养举措。但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在招聘职工或评价学生时,却恰恰更看重学生的诚信、责任心、价值观等职业道德素养和情绪控制、协调、毅力等情绪智力素养。营销策划是一个和人打交道的职业,缺乏基本职业道德或情商素质比较低的学生,即使专业知识和能力再强,工作也很难胜任。
二、高职院校营销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把学生培养成真正胜任营销策划工作的职业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方位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知识能力和情商素质。在专业教学中,寓职业道德教育和情商素质提升于专业知识能力的教学之中。首先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专业知识教学和实践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在以发展智力为主导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智商与情商的协调发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育他们的职业道德,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结合专业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市场判断能力、工作执行能力、创新创业等能力,以及坚韧不拔、诚信负责等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构建“层级递升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层级递升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和营销策划职业生涯的发展轨迹,在系统分析营销策划专业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能力要求和教学内容、强化专业核心课程能力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将工学结合实训项目分成认知实训、卖场实践、主管岗位助理实训、策划能力实训和顶岗实训五个阶段循渐进地实施。笔者在分析营销策划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及企业类型和就业岗位群,遵循核心职业能力层级递进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依据当前市场营销职业岗位的层级,梳理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在课程体系的安排时,又充分考虑到这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贯彻,以能力培养为指导,安排相应课程和实训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能力培养的目标。
(三)营销策划与行业岗位挂钩,凝练专业特色。不同企业的营销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该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服务于各种类型的企业,形成多种市场营销模式,满足不同企业的市场营销需要,真正成为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的现代服务业。
总之,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只有不断完善高职营销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全面提升营销策划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更好地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目标。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相关文章:
浅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05-14
探讨高职法律院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08-04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08-1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模式研究08-03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