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对策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3-06-15 20:52:2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对策的研究进展

  【摘要】通过对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类汇总分析。探讨急诊科护士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社会性职业危害因素的发生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将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点,有利于急诊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对策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急诊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急诊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工作紧张繁忙,心理压力大,接触的化学、锐器、血液、体液等有毒有害物质特别多,对护士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急诊护士往往在病人第一时刻到达医院时即投入对病人的抢救,容易忽视自己的保护,使急诊护士容易暴露于危害因素下成为高危职业暴露群体,现综述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特点及防护对策的研究进展。

  1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特征

  1.1物理因素

  1.1.1锐器伤急诊护士在工作中,往往因为病人病情急、伤势重、抢救处置紧张,接触锐利器械如刀片、针尖、玻璃等的频率比其他科室护士高得多。有报道,急诊护士针刺受伤率为90.3%[1],锐器伤是导致急诊护士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危险的传播途径,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据报道:锐器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就可以使受伤者感染乙肝病毒[3]。

  1.1.2辐射因素急诊病人往往为突发意外,护士经常要护送病人做一些辅助检查,如CT、核磁共振成像(MRI)、拍片透视等,经常接触电离辐射,长时间的蓄积作用会致畸、致癌,致突变[4]。使用紫外线、臭氧等消毒灭菌,使用不当可引起紫外线眼炎或皮炎,高浓度吸入臭氧可引起气急、胸闷、肺水肿等[5]。

  1.1.3噪声危害医院病房的国际噪声标准容许声压级为38分贝,而急诊科平均噪声值为43.0~52.9分贝,明显高于国际噪声标准容许声压级。蒋红等人的研究显示[6],急诊科24小时所有测音点测都超过标准,最高可超出标准84%。急诊科人流量大,噪声也大,长时间在高音量环境中工作,易导致头痛、失眠、易怒、耳鸣、心里紧张等不适症状。

  1.1.4负重伤据国内资料统计,腰背扭伤是医疗服务行业最常见的意外之一,如急诊出诊时,搬运病人上下楼,协助病人做检查,帮助病人上卫生间,搀扶突然跌倒或晕倒的病人等等。由于不合理的搬运姿势,造成脊柱损伤或肌肉伤。急诊护士长期处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易发生腰背扭伤[7]。护士站立时间过长,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8]。

  1.2化学因素

  1.2.1化学消毒剂急诊科工作环境中使用消毒剂较多,如戊二醛、含氯消毒液、过氧乙酸、甲醛等,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频繁接触这些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可致中毒或致癌[9]。有调查报道,广泛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中,都含有环氧乙烷的成分,长期接触环氧乙烷的孕妇流产率高达16.7%,在早孕接触危险性更大[10]。

  1.2.2各种治疗用药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治疗用药,而许多药物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11],一些化学药物具有相当的近期和远期毒性,化疗药物可以降低人体免疫力是得以认可的。

  1.3生物因素

  急诊科护士处于抢救工作的第一线,是接触各种细菌、病毒的高危人群。护士在参与各种抢救操作及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为了争取最有利的抢救时机,护理人员往往来不及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便直接接触病人,对病人进行处置抢救,如气管插管、吸痰、洗胃、止血包扎、静脉穿刺等,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有报道,总体上医务人员经表皮黏膜暴露率为每年每人次2.16%[12],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中和体液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1%,暴露含乙型肝炎的血液和体液感染机率为6-30%[13]。

  1.4心理社会因素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突发事件多,病人病情往往来势凶猛,家属常有急躁、暴怒情绪,病人及家属过度焦虑,期望大,对医疗护理的要求较高,常常希望自己的家人得到更多的、最快速的救治,而今他们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护士为接诊第一人,直面病人及其家属,所以在抢救时,护士时刻警惕引发医疗纠纷的危险因素,去面对病人或家属的心理暴力[14]。一旦病人救治无效或希望渺茫,家属会责怪医生救治不力,会将其对医生的不满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尤其是在病人死亡后,甚至辱骂、动手殴打护士,使护士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护士社会地位有限、晋升少、报酬低、人员短缺夜班频繁致生物钟紊乱,使人体的免疫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下降,也会致诸多疾病发生。据资料报道,80%以上的护士不愿从事急诊护理工作,从事急诊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80%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72%有疲劳感,40%情绪不定,20%易激怒[15]。另外随科技的发展,仪器的更新,抢救治疗手段的层出不穷,要求急诊护士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胜任临床工作,更加重了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

  2防护对策

  2.1加强自我保护,提高职业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制度,减少职业暴露作为一名急诊护士,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必须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要认识职业暴露的风险及危害,了解预防接种、标准预防的重要性,正确选择防护用品,学会正确处理污染锐器、血标本、医疗垃圾。在对所有患者进行有创操作或侵入性治疗时,尤其是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均应戴好口罩、帽子、手套,特别要注意眼、皮肤、黏膜及皮肤破损处的保护。有报道,采用标准化防护后,医务人员的血液暴露率可从35.8%下降到18.1%。护士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手部皮肤的完整性,注意伤口保护、佩戴乳胶手套进行工作,防止细菌侵入。在更换或测试消毒液及为肿瘤病人输注液体时,应带好口罩、手套,减少毒物对自身的损害。在搬运和移动病人时,掌握正确而有效的搬运知识,充分利用人体力学原理,不得使用蛮力,在体力不佳或人员较少时应积极寻求帮助,从而避免腰背受伤及肌肉拉伤的发生。

  2.2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培训,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美国CDC(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估表明:62%-88%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对医务工作者进行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16]。在工作中管理层针对急诊科的工作特点,进行相关的培训,可通过讲座、发资料、知识测验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并将防护知识纳入考核内容,使护士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险性及采取必要防护措施的重要性。正确洗手是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防止自身感染最有效、最简单的措施之一,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部99%以上的各种暂时细菌[17]。严格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护士每日洗手频度应保持在35次以上[18]。2.3改进医疗器具和工作环境,完善防护设施和措施

  急诊护理工作质量是衡量一个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应急能力的重要标准。医院要加大对急诊科建设的投入,添置先进医疗器具,完善急救防护设施,急诊环境设计布局合理,防止人为对护士的伤害。护送危重患者做检查,应穿防护服。建立急诊医护人员健康档案,定期查体,对发生职业损伤者要及时给予救治,如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流感疫苗等,提高机体免疫力。医院要加强急诊科安全保卫工作,24小时有保卫人员值班,并建立与当地公安机关联系的网络,一旦有暴力事件发生,使警力在短时间内即刻到达现场,最大限度地防范暴力事件的发生。

  2.4科学处理意外暴露

  医院应制定职业危害暴露处理流程,设立意外伤害或损伤登记报告制度,建立意外损伤个人档案以便查询或随访。伤后及时向医院院内感染办公室专管人员汇报并填写报表,对污染的情况进行评估,受伤害者及时进行健康体检和医学观察。对病人及伤者进行有关化验项目的检查,并对化验结果进行跟踪,定期随访。若化验结果显示阳性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如接种疫苗、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等。

  2.5建立护理人员支持系统

  急诊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护士应有自己的支持系统,如健康娱乐中心,心理咨询室等,以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疲劳。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对护士工作加以正面宣传,提高整个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认同[19],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使护士的付出和获得的社会尊重之间平衡。解决护理人员缺编问题,减轻其工作量,管理层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弹性排班,繁忙时段加强护理力量,遇病人较少时,可合理安排人员轮休。

  3小结

  急诊护士面临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可以预防的,各级人员都应积极支持急诊护士职业防护工作,急诊护士才能保持健康的身心,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1]应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的认知及针刺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6.

  [2]张玉芝,周俊卿,梁霞,等.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11-13.

  [3]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3.

  [4]尹爱华.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当代护士,2005(2):29.

  [5]艾秀琴.医务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J].天津护理,2004,12(1):58.

  [6]蒋红,李曙光,刘华晔,等.综合性医院噪声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8,8(3):37-39.

  [7]陈翠,周桂元.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5,4(5):42.

  [8]王亚丽,王雪梅.医疗护理过程中的职业防范[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3):137.

  [9]尹爱华.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当代护士,2005(2):29-30.

  [10]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3.

  [11]周佳.浅谈药物治疗中护士的自我防护[J].护理研究,2001,15(5):292.

  [12]HosogluS,AkalinS,SunbulM,etal.PredictivefactorsforoccupationalbloodborneexposureinTurkishhospitals[J].AmJInfectControl,2009(37)1:65-69.

  [13]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4.

  [14]陈祖辉,王声涌.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问题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9(15):3-6.

  [15]廖文丽.急诊护士潜在的健康问题及自我防护[J].职业与健康,2004,20(4):139.

  [16]张帆,周密,孙玉卿,等.防护措施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程序的研究.疾病控制杂志,2001,5(1):36—38.

  [17]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5-182.

  [18]沈晓芳.急诊护士加强自我防护的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18):1672.

  [19]孙宏玉,郭光霞.县级医院急诊护士与病房护士工作压力源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3,3(4):10-13.

【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对策的研究进展】相关文章:

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03-27

医院洗衣房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12-01

浅谈护理人员职业性危害的自我防护03-28

环境变暖的危害及对策01-17

ICU噪声危害与防护措施的研究11-21

情感因素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影响和应对策略12-02

浅论影响电子文献服务的因素及对策12-11

高校运动开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03-09

影响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几个因素与完善对策论文12-13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