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特色化发展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3-03-03 15:48:2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论大学特色化发展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论文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大学特色发展的指标之一,大学特色发展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靠保障。辽宁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仍然存在很多局限,为了加快大学的特色发展的步伐,各高校应该在教育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学素质、人才选拔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更新。大学只有坚持办学特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只有拔尖创新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服务于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才能进一步突出大学的特色,推动大学特色发展。

  论文关键词:创新人才;大学特色;培养模式;教育观念
  
  一、创新人才培养略论

  从钱老追问的一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开始,所有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重新审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2008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6.3%,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这在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遭遇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后,各类高校竞相发展,其中存在盲目模仿的现象,导致现在大学在办学目标、办学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趋同,缺乏特色,也致使大学毕业生千人一面,素质和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在现阶段,“改革大学制度、促进创新主体即人的全面发展和革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未来方向和趋势”。面对“十二五”的到来,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辽宁省的人才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例如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强、积极主动性不高,人才结构和分配不合理,人才开发投入不足,人才发展机制不完善等。根据《2010—2020年辽宁省人才发展规划》,辽宁省力争通过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各类人才协调发展的方式,达到在2020年实现人才总量增多、人才素质增高、人才竞争优势增强、人才结构合理、人才使用效能显著的总体目标。这一重大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高校的身上。

  二、辽宁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但是现在辽宁省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将大学从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中解救出来。
  1.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局限
  我国教育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长期禁锢于传统的惯性思维,不愿意冒险。首先,只注重培养和考查学生对大纲规定的内容的掌握程度,而对实验、设计、实习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查不能够深入,导致学生形成了为考试而学习的观念,以致恶性循环,阻碍了创新人才的成长。其次,在教学课堂上,教学一直是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的激情减弱,创新意识不强。再次,大学里分科明显、专业性很强,在大学生活中,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对较广泛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力度不够。
  2.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
  每个学生在知识基础、专长和兴趣上有不同特点,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强调按专一的标准培养人才,磨掉了学生的个性,致使大学输出的人才无特色、层次、水平之分。大学的培养方案方面,专业划分过细、设置盲目,不利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且与社会的需求脱节。教学内容方面,注重专业知识的教授,忽视通识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科前沿知识的教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灌输式的教学,轻视启发性的教学,注重记忆式的学习,轻视思考型的学习,方法单一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只是简单地依靠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考核不够,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不强。
  3.教师创新素质的局限
  《纲要》中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但是现阶段辽宁省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仍然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首先,虽然近几年辽宁高校教师的数量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但是大学生的数量每年也在飞快地增长,教师的增幅仍然低于在校大学生的增幅。其次,教师来源结构单一,对于高校教师的选拔“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为主导的状态,……未形成社会来源为主的开放、多元、流动的教师运行结构体系。”导致了校际、校内流动以及高校和社会的流动减少,影响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潜在能力。再次,辽宁省高校的师资队伍老化,青年教师队伍不稳定,尤其缺乏优秀学术带头人,国际化水平低。
  4.人才选拔模式的局限
  传统的招生模式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心理、身体等其他素质,不能做到较全面的考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专长,我国的招生考试制度一直约束了创新人才的选拔。所有的学生仅依靠一个分数来决定未来,导致学生为分数而学,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使真正具有某方面能力、特长的学生被排斥在潜在人才的行列之外。

试论大学特色化发展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三、改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对策

  1.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根据《纲要》,应该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首先,高校应该根据交叉学科、邻近学科等原则适当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面,应该重知识也重能力,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培养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其次,高校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锻炼、检验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再次,要克服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要突破“用单一的教育模式来对待和约束不同的个体”。要在学校中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冒尖、重才爱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严谨扎实的学术氛围。此外,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造,“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特长和学业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具备创新的基础素养,找到创新成功的最佳定位和途径”。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各高校应“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人才观的统领下,以遵循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为基础,以创新国家和现代化国际都市对人才的创新素质的要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心智和谐发展和增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竞争能力为目的,以推动教育体制、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为重点”设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并制定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为了进一步发展化工大学的特色,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它在本科生的培养方面,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建立了方法维、素养维和专业维的“三维”人才培养方案;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根据“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鼓励交叉、突出创新”的指导思想,紧跟时代步伐修订了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2)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加强跨学科教育。“只有通才教育会导致肤浅,只有专业教育则导致狭隘和缺乏远见,只有实现两者之间的结合和整体化,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整合体系。与此同时要加强学生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临近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学科与学科之间具有相通性,学科文化与学科知识之间具有强烈的相关性”,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有利于使学生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扩大创新视角,完善和改进创新方法,养成良好的创新品质。
  2)加大课程的平衡性,保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各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该注意保持课程的整体平衡性,克服重理轻文、重专业轻艺术的现象。文、理课程和专业、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文化底蕴和逻辑性思维方面是良好的互补。有人曾研究了150篇科学家的传略文章,结果发现几乎所有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诗人、音乐家和作家。可见,课程的平衡性是孕育创新人才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与此同时各高校应按照辽宁省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实际需求,请业界相关的有经验的知名人士对本校课程设置和课程更新提出建议,对课程专业进行动态的调整,保持与时俱进的特色。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课堂,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学术前沿和实践前沿的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密切衔接本科、研究生教育。在本科低年级时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在本科高年级时可以实行导师制,加强学生的专业培养力度。导师可以让本科生在其指导下参与科研,着重培养学生在本专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紧密衔接研究生教育,防止出现各环节教育脱节现象。西安交通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改革,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它实行“2+4+X”模式。通过2年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道德、人格、行为、健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通过4年的实验、作业、设计、课题等方式的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再通过X年的博士学位阶段的教育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梅多和帕内斯等人在布法罗大学通过对330名大学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受过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学生,在产生有效创见方面与没受过教育的学生相比,平均提高94%。目前辽宁省内各高校的教学方法主要以传授式为主,不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而反观美国大学,它们除了讲授和讨论外,还将项目研究、案例研究、小组学习、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实践锻炼、野外旅行、习明纳尔、班级讨论、客座教授讲学、个人或小组汇报、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入了课堂教学。此外在考核方面,辽宁省内的高校更多关注考勤和期末考试,而且占有很大的比重。而根据尼尔逊和弗尔顿的调查,依据评价方法运用的多寡,美国高校课程考核方法依次是研究报告与汇报、参与课堂讨论、期末考试、期中考试、个案研究、考勤、同学评价,由此可见差距之所在,辽宁省各高校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在教学与考核方面的良好的经验。
  2)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省内各高校应积极走向社会,同企业、科研加强紧密合作,积极建立并利用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引进经验阅历丰厚的人才,促进新的科研技术转化为成果,在互惠互利的条件下双向参与、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辽宁省已经有不少高校陆续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这时应切忌盲目和求快,应当吸取国内外成功经验,立足自主创新,形成本校人才培养特色。
  3)加强第二课堂的学习。各高校要加大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力度,促进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知识。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第二课堂’,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向着多渠道、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我们也可以省、市或者大学区为单位,举办创新交流会,让在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与体会,让其自由地交流思想探讨经验。第二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锻炼学生的创新意志,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建立创新教师团队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前提是拥有高素质的创新师资队伍。首先,各高校录用教师时,应当优先录取产学研合作中培养出的人才和非本校毕业的人才,克服任人唯亲的缺陷,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增加教师出国进修培训的机会,提高高校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其次,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能的中青年教师团队,汇聚一批能够引领本学科专业跻身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和科技尖子人才。再次,高校要从多角度考察教师的教学活动,奖励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和改革,要给予教师条件上和制度上的保障,保障教师能够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和进行深度的科研研究,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4.改革人才选拔模式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曾说:“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已经出现了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用一种考试办法来选拔不同院校的学生,这种考试选拔办法需要转变,适应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高等学校。”《纲要》中指出要“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分数能够反映一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但不是唯一的标准。辽宁省内学校应该积极借鉴其他省市新的招生制度的良好经验,合理改革,考核学生的整体素质,选拔高潜质的全面发展的学生,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大学特色发展。

上一页  [1] [2] 

【试论大学特色化发展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相关文章:

论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08-22

试论民办高校教务管理特色建设08-29

高校舞蹈教学创新研究06-05

浅析基于科学研究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08-26

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06-08

试论专业型社团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意义08-26

试论高校动物医学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08-07

高校体育训练创新研究08-27

浅谈服务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研究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