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民族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品格教育对于促进我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教育模式,是目前美国的主流教育理念。本文通过对品格教育的理论透视,结合民族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探索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品格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论文关键词:民族院校;辅导员;大学生;品格教育;策略研究
民族院校大学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人才资源,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品格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腾飞发展。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教育模式,是目前美国的主流教育理念。新品格教育是与价值澄清、道德推理等现代道德教育相对的,它提出让道德教育改革成为全民性的运动,品格教育应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学校、社会和家庭道德责任的整合。在我国民族院校大学生培养中,思想品格教育一直处于头等目标的重要位置。民族院校辅导员由于处于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在大学生品格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如何通过品格教育的理论透视,结合民族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探索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品格教育的有效性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理论透视 1.品格教育的概念
品格的字面意义是来自于古希腊语Karacter,是指在硬币上刻下的标记,或印盖的封印等。彼得斯认为,人们经常以三种方式谈论“品格”:(1)含混不清的方式,指一个人的品格特征之总括;(2)品格的类型,指不同人的特征,一般为心理学研究者所使用;(3)具有的品格,指一个人展示特征的方式的约束性和一致性。
三、民族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策略
1.情感教育与品格教育相交融,做学生品格学习的榜样
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受情感影响的,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纯朴、特重情感的思想特征,只要热爱、理解、爱护、关心他们,以爱唤情,以理服人,他们就会真诚相待,情理交融,就会扩大教育效果。所以,辅导员在开展品格教育的同时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真正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以真诚的情感,获得学生的信赖和喜爱,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辅导员处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学生在校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老师,也是对大学生思想品格方面影响较多的老师。大学阶段是学生品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关键期,作为与他们接触最多的辅导员在做人准则、行为处事、道德水平方面带给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有时候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民族院校辅导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格,爱岗敬业,公平处事,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切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学生品格学习的榜样,为学生竖起一面高风亮节的旗帜。
2.重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和理想信念教育
尽管如上所述,品格教育的定义和内容尚无统一标准,但很多学者都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青年具有符合本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明确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做一个忠诚服务于国家的、适应本国文化的、合格的、社会的好公民。美国品格教育的成功经验也证明只有重视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道德教育才能有成效,国家才能培育出有希望的一代。因此,辅导员在开展品格教育时应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入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经常向学生灌输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内容,让各民族大学生真正做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建立互助友爱的同学关系,培养他们理解、关心、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通过系统有效的教育,使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不断强化他们的“四个认同”意识,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真正承担起民族希望、祖国未来的重任。
大学生是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较浅,认知能力不足,对社会形势的分析判断和把握缺乏深度和广度,多数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学生容易产生消极迷茫的思想以及颓废情绪,这对开展品格教育形成很大阻力。辅导员在开展品格教育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
3.利用朋辈群体的积极影响建设和谐班集体
人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正处于思想与人格成熟关键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他们远离家乡和父母,急需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来满足被认同的心理需要。朋辈群体以易沟通、有同感、有安全感的特性,成为大学生入校以来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圈和活动圈。班级是高校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大学生的很多活动是以班为单位开展或参与的。另外,民族院校的学生来源广,民族成分多样,是典型的多民族大家庭。特殊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生活的民族环境形成了各民族大学生独特的心理、性格、生活和行为习惯等,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特别明显。因此,民族院校中班级同学关系和谐,学风优良,班风积极向上是大学生良好品格形成的关键环境因素。所以,利用朋辈群体的积极影响,加强和谐班集体建设,是辅导员开展品格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4.多渠道、多样化开展大学生品格教育
针对大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热情好动的心理特点,辅导员应深入不同民族学生群体,探求多方式的品格教育形式。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辅导员要积极组织、策划促进大学生品格发展的各类活动。比如,经常性地开展培养大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精神的学习、体育、文艺方面的活动,利用班会、团会、讲座、讨论、演讲、比赛、表彰好人好事、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各种实践活动来发展大学生的优秀品格和道德情操。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进入基层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提高综合素质;要结合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品格教育有机融入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品格、行为方式等方面得以提高。
5.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共同协作的全方位品格教育网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品格形成起着表率作用。据了解,很多家长因为孩子上大学了就认为长大成人了,不愿管也不想管了,或者怀着一种想管但又管不住的无奈心态。事实上,父母应该而且必须配合学校,继续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父母有责任了解与关心自己孩子的品格发展问题,由于学生和父母天然的血缘关系和特殊感情,有时家庭的影响往往比其他组织更为有效。辅导员首先应使家长明确家庭对学生品格发展的作用,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重要性。其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内的品格状况和行为表现;若条件允许可以邀请家长到学校与老师共同制定培养学生品格发展的具体方案,家长还可以到学校做志愿者,与学生共同参与一些公益活动。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形态多样化以及价值观念多样化的现象日趋明显。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消极和社会公德缺失现象给大学生的思想和品格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尤其是民族院校大学生大部分来自比较边远的民族地区,生活环境和方式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有着很大的不同,面对的价值冲击、物质诱惑更多。所以,学校与周边社区要经常联系,采取各种方式,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奉献爱心。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三下乡”、校区共建“服务站”、“爱心超市”、去敬老院、幼儿园进行尊老爱幼等活动。另一方面,邀请社区具有高尚品格和典型事迹的人士进校园与学生沟通,这对大学生品格的良好发展有显著的示范作用。这种学校和社区间的互动,既是塑造学生品格的有效途径,反过来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采取联合行动,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共同协作的全方位品格教育网络,一起重视对大学生的品格教育。
【试析民族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策略研究】相关文章:
试析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12-02
试析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策略探索12-01
试析大学外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12-02
试析如何基于辅导员角色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12-01
试析理工科院校开展人文类讲座的思考03-10
试析学科课程教学中学习迁移的策略研究12-06
试析精细化电力营销服务管理策略研究12-04
地方院校动画教育研究论文03-18
谈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12-0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