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以能力为本位的计算机语言教学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语言指用于人与计算机之间通讯的语言。计算机语言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能力为本位的计算机语言教学实践与探索,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以能力为本位的计算机语言教学实践与探索1
摘 要:文章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VB程序设计》课程为切入点,全面阐述了高职计算机语言教学领域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了相关的措施与经验。
关键词:能力本位 教学体系 教学模式 一体化
当今社会中,产业、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需要大量技能应用型人才。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中,计算机语言教学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中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由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目标已经不是过去那种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倾向,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能力培养上。如何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提高计算机语言教学质量及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是我们研究高职计算机语言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以能力本位教育为理论依据,对高职计算机语言教学进行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采取了以下的措施与做法:
一、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以任务为目标”的新型教学体系
要建设“以任务为目标”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计算机软件编写的基本技能。
1、以小型任务为目标的案例教学。计算机语言教学中,教师以往的讲授顺序是从基本定义、语法功能再到程序设计的传统模式,学生学习会感到枯燥无味。采用案例教学直接从案例入手,通过案例引导,讲解概念、语法,分析功能及应用,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VB程序设计》课程而言,由于是第一门语言,在案例教学中选取的案例应尽可能小而精,针对特定问题通过小型案例讲解独立的知识点,以案例模仿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贯穿于案例分析的过程之中,可培养学生学会抓住或发现问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
2、以阶段性任务为目标的案例教学。根据能力本位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可按照课程内容及进度安排把整个案例分解成多个阶段性任务,再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分析每个阶段性任务的目的、意义、实现方式及所用的知识点。阶段性任务要与整个项目案例紧密结合,始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哪个知识点在哪个任务中需要用到、为什么需要这样做、怎样去实现,从而使得教学中每完成一次阶段性的教学,学生就可以自己动手实现一个阶段性任务,距离完整的案例系统也就更近了一步。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对课程各部分知识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效地将整个知识内容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
二、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特点包括:“学”重于“教”;教师的作用是评估、判断、建议和指导,形成互动的教学情境,营造协调、高效的教学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牢固掌握知识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所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特点,将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一体化,将课堂搬到实训室、实验室进行,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边提问,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70%的学生表现出学习兴趣浓,课堂主动积极,真正掌握了相关的理论与技能,在随后的课程设计中可以观察到学生的这种提升。学生也由此增强了自信,学习动机得到了巩固和加强,整体呈现良性循环,从而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一体化改革,以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2、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在实训融合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先演示讲解实例,引入新的知识点,然后在原有案例的基础上提出扩展功能,复习旧的知识点,由学生考虑完成或由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上机练习、实验来完成,循序渐进。采用一体化教学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采用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质疑为切入点,以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3、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探索”教学。教学中,为了适时不断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经常与学生交流、互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可适当提出一些与所讲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尽可能地多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寻求最佳解题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老师不是一味地灌输,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可以充分地实现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程序设计能力。同时,还要充分运用小组讨论辩论的方法,让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相互碰撞,其效果远比教师简单地说出结论让学生记笔记要强得多,原因是不同学生的知识链被激活了,从而开始主动思考。在辩论中,不同角度的思想观点促使学生进一步反思,相互启发,其效果远比教师准确的授课要好。教师退到幕后成为导演,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去发现知识,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灌注式”教学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探索式”学习。
4、案例纠错引导的“启发式”教学。教师也可以在案例中故意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去发现,然后师生一起共同解决,或把学生编写的程序选择一些典型的出来,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与学生一起来分析出现的错误及原因。这些错误往往是学生最容易犯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有深刻印象,在今后的编程中避免再犯同样的编程错误,从而牢固掌握知识点,对所学的问题也容易理解。例如:在讲授有关数据类型说明符以及不同类型变量对输出结果的影响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以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思考。 首先我在课堂上随手编写了一段简单的程序代码进行导引: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Dim m As Integer
Dim n As Integer
m=Val (Text1.Text)
n=Val (Text2.Text)
Label1.Caption = Str (m * n)
End Sub
程序极为简单,通过两个文本框得到用户输入的数据后,分别赋值给m和n两个变量,将m×n的计算结果在标签Label1中输出。程序运行后,当输入m的值为100、n的值为35时,单击“=”按钮,征求输出的结果。学生们会回答“3500”,结果正确。但若m不变,将n改为350,对输出结果绝大多数学生回答“35000”,可是屏幕给出的结果却是用“溢出”表示的出错信息,学生因此大感困惑。此时教师先不要急于引进名词定义进行空洞的解释,而是首先把m或n中的任何一个变量改为Long类型,“溢出”的错误现象随之消除。可借机向学生提问原因,回答十分踊跃,答案也有多种。等待学生们回答完毕,人人都经历过一定的思考,老师才最后分析原因并提供正确答案,学生开始明白所谓数据类型的真正含义及其影响与重要性。正是由于m和n都是Integer类型,其运算结果100×350=35000,超出了Integer的范围,所以导致“溢出”;只要将m和n中的任何一个改为Long类型,其表达式的运算结果就是Long类型,而35000的运算结果并没有超出Long类型的范围,故能正常输出。
由此不难通过变量m和n的类型变换,推引出其他数据类型说明符,例如Single型和Double型等等,使学生对数据类型的含义及应用从陌生到理解,其效果良好而且印象深刻。与此同时,对每一实例也都可以进行多次反复修改,以此说明针对不同类型的变量,会演示出不同的结果。首先让学生自己给出答案,然后再显示验证,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由于师生间的多次对话,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的学习情趣随之提升。
再如,针对 VB中的基本结构,模块和过程,常用控件的属性、方法、事件等等,也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教学模式,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概念,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无形转化,变得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以项目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1、以项目为主线,淡化验证型实验。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大多数同学更多的时间是在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去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验证程序的正确性,观察运行结果,而自己真正设计程序时却无从下手。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了解验证型实验的设计目的、设计思路和算法思想,强调问题分析,而不是仅仅去验证。教师要精心组织实验内容,以项目为主线,要求学生根据理论学习内容,应用多种方法,按照要求进行实验。实验中通过调试可以让学生迅速理解语句的含义、程序实现的功能、软件设计规范等, 务必要求和监督学生脚踏实地、循序推进,从简单到复杂,从比照、模仿到独立思维,最终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改革意向,让学生每次都能察觉到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激发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以项目为主线,强化项目型训练。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即学生学完每个章节后,由于没有机会应用,很快就将所学知识忘记了。学生普遍反映,学过的知识不会应用,编程困难。就像学习外语,记了一大堆的词汇和语法却不能张口表达。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缺少综合性的归纳和练习;学生上机动手时间短,仅靠课堂上的操作是不够的。针对这一问题,有效的解决办法是以项目为主线,强化项目型训练。教师可在每个章节后面安排项目训练,并与课堂上讲解的项目相结合,同时,围绕每章的知识点,综合前面章节的内容,设计小型实战训练题目,一般以模块设计和小项目制作为主,要求学生利用课内或课外时间完成。教师要注重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程序编写,将成果保存到指定处所,交付老师检查,并在考核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3、以项目为主线,加强课程设计实践。在所有课程结束后,可安排两周的课程设计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采用分组的组织形式,以项目为主线,以完成小型任务为目标,设计实战训练项目,锻炼学生合作和程序设计的能力。在分组设计中,学生以3人左右的小规模进行分组,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也能充分参与合作。学生个人的最终成绩取决于团队的最终成绩、个人在团队中的贡献以及教师对个人表现的评价。分组设计中通过竞争机制和团队成员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为学生提示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所创新,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思想,并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与点评,特别对好的设计思路,一定要让所有学生都了解。
四、结束语
几年来,通过以能力为本位的计算机语言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对教学方法、手段、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通过构建“以任务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加强,对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特别是在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高职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深化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英 刘凤春 基于项目开发教学法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计算机教育,2010,第5期,105-107.
[2]董玫 胡文胜 基于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探索.科技信息, 2010,第1期,205,169.
[3]杨红 周琳 浅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的应用.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3月,第23卷第2期,110-139.
以能力为本位的计算机语言教学实践与探索2
摘要: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是让学生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知识用于实践,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表现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趋向于用最短的时间走向工作岗位。灵活的动手能力和超强的适应力才能更好帮助学生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培养时,不断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环节。
关键词:市场需求;能力培养;实践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家卡伯利(Cubberley)认为:优良教学最重要的条件是培养有效的学习习惯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创造力正是源自于这样的独立思考。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具有高学历的人群越来越多,学历不再是人才衡量的唯一标准。市场对求职者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在高等教育中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毕业生在毕业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必须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注重毕业生动手能力培养,加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提升。
1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是让学生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知识用于实践,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表现的重要环节。虽然近年来,高等教育大力强调要重视实践教学,高校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提交实践教学的比重,但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观念上一直重理论,轻实践。中国高等教育一直保留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实践教学一直只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验证,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或者认识到重要但实际上重视不够。
(2)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偏低。虽然,高校教师学历水平不断上升,但是我们也能发现,大部分的实验教师都是从学校走出来再回到到学校,从学习理论知识到讲授理论知识,不少年轻教师则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没有实践教学经验,缺乏科研实践经验,往往自己做科研理论教学还行,但实践教学的经验缺乏。
(3)实践教学软件和硬件条件没有更新。很多高校的实验设备陈旧,无法满足学生掌握新技术的需要。1999年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导致高校实验室资源与学生规模之间无法完全匹配。加上不少高校经费紧张,往往忽略了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实验室设备数量少、坏损多。不少高校实验示范中心申报立项以后,没有实质性的建设,成为了空壳。
2本科实践教学环节的部分改革与方向
(1)卓越计划的实施。2011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2)产业计划的实施。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鄂教高〔2012〕7号)精神,湖北省教育厅于2012年启动了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该计划的实施,旨在引导高校紧紧围绕湖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和服务湖北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3)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于2012年教育部启动了十二五期间第一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
(4)“互联网+”大赛的启动。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文件的实施,教育部举办了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激发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在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高校需要适应社会,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改革教学模式,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力素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要培养能上能下———用的上、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实践教学环节要结合不同专业的市场需求开展,强化学生毕业能力与市场场需求想适应,使学生通过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能够迅速地适应社会,进入角色,独立承担岗位工作,这样毕业生才受到市场的欢迎。所以,实践教学必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门重要必修课,让学生和老师都能清晰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在于纯粹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卓越的岗位胜任能力的体现。
3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以服务行业为目标,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具有时代特征,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岗位胜任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我国现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笔者结合自身七年的实践教学管理经验,总结出以下举措:
(1)结合教育部审核式评估的要求、工程专业认证要求,进一步完善修订培养方案。建立一套真正体现专业特色,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能力矩阵。从统筹培养方案入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增加创业导向,推进“突出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跨学院、跨学科和跨专业等人才交叉培养机制(如香涛计划、卓越计划、产业计划、英才计划和精益计划等)。
(2)不断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要将实践教学摆到和理论教育的同等地位。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团队建设,鼓励实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形成“老带新”的教学模式。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单一的教学手段。加强实验课程建设,建立优质实验课程。加强改善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鼓励老师将科研项目带入教学。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厚实、知识结构合理、适应能力强、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统筹培养方案入手,增加创新创业导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4)加强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根据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办法》教高厅(2016)3号文件,规范实验示范中心的管理,建立实验示范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实验示范中心的运行建设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提供人力资源、实验场所和仪器设备等保障条件。
(5)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聘请企业导师。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无报酬的顶岗实习活动,以互惠互赢为原则,发挥企业育人作用,实行双导师制,切实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条件,解决顶岗实习难得的问题实现高危行业的仿真实习。以创业创业理论教育为主阵地,以创新创业实践为主渠道,推进校校、校企、校地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6)推进“订单式”培养的合作,强化职业教育。根据企业的需求,共同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扎实的理论知识,卓越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走出学校就能走向岗位,缩短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期,切实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做到培养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相结合。
(7)以赛代练,以练代学。推行一院一赛制度,以项目训练为手段,以科技竞赛为载体,以创业实践为目标,突出建立“项目+竞赛+创业”“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既有交叉又有互补的综合教育平台、学科竞赛平台、科技项目平台和创新创业训练平台等能力培训体系,通过实施“校级—省级—国家级”三个层级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联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爽.创新型艺术金融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
2丁仁伟,南东梅,黄志全.浅析高校实践教学的发展模式[J].科教文汇,2011(6下)
3张跃进,罗晖.构建适应大工程教育观的实践教学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0)
4王琳,王春玲.基于校企合作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统计与管理,2014(1)
5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以能力为本位的计算机语言教学实践与探索】相关文章:
谈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08-16
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探索与实践(九)06-13
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探索与实践(八)06-13
中专学校体育教学实践探索08-11
初中语文作文“活动”教学的实践与探索08-21
试论高校交往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及其功能06-10
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探索08-09
关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06-10
外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与探索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