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2-12-02 19:44:4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弊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文章从研究创新人才的内涵出发,探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保障机制,提出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希望能对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
  
  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 “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要“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可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新时期国家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举措。
  我国高等教学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作为担负培养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来说,如何适应新的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教育实践领域频繁使用的词语,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式样。这是刘明浚等人在《大学教育环境论要》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同时他还论及了人才培养模式所应涉及的诸要素,包括:“课程体系、教育途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手段”等。其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而其他要素则是为了保证课程体系正确而有效的安排和施教,从而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到实处。
  国内很多学者对于创新人才培养都进行了研究。李虹和韩广彬在《论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文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四要素:培养学生创新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直觉和洞察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刘尧在《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转变的教学观念》一文中指出首先要转变以知识为本的大学教学观,其次要转变以教学为本的大学教师观,再次转变被动的学生观,接着是转变以本为本的教学内容观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观,最后是转变僵化的教学情景观。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点,并日益成为当今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近二三十年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已为各国教育所重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采取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最终以培养适应21世纪需求的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模式。高校培养人才应该从市场需求来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具有针对性,要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它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的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是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和根本性的指导文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修订过程中,必须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总体特点,使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必须结合地方和行业经济、科技发展的特点,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才能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点:(1)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既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又有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本领,还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2)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科学确立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优化,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更新。(3)坚持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对能力的要求,并将其分解落实到各个具体的实践环节,同时,要做好各实践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整体结构的优化,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4)落实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原则。将一部分重要的课外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列入培养方案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设计创作的兴趣,加强学生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5)继续实施有特色的专业教育。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的基础上,实施有特色的专业教育。通过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拓展外延,满足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2.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目标
  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自由地寻觅新的知识,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自主地进行新的创造,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训练和增强创新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革现行高校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1)开放式教学;2)操作式教学;3)激发式教学;4)鼓励式教学;5)引导式教学。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把培养目标中对能力结构的总体要求分解为子目标,落实到各个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育和实验教育,理论是实验的指导,实验既是对理论的验证,又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实验、实习、上机、设计、军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和学年论文等构成。要把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做好各实践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分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实现实践能力的分层次培养;实验教学可以按照验证性实验、综合与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三个层次设计实验内容,其他实践环节也应该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次设置,并穿插安排在培养的各个阶段;鼓励实践环节单独设课,实验学时较多的一些课程可将实验单独设课,对于内容相关度较大、散落于部分课程中的实验,可以进行整合并单独设课;鼓励各专业实行“实践能力”等级证书制,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开设实践项目,充分利用国家级、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优势资源,注重资源共享。
  4.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发展
  在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立一种新的学习观——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应该安排那些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发现、创造、应用知识的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要把将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者的教育文化转变为一种把学生视为知识探究者的学习文化。在美国,让本科生参与研究与创新活动已经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导向。很多大学建立了直接负责本科生研究活动的“指导中心”,还有一些大学在院系层次建立了本科生研究指导机构。这些机构为本科生的研究与创新活动提供经费与政策支持,寻找合作研究机构,并对其成就进行奖励。
  按照“以学生为中心”这种办学理念开设的课程面广量大,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并不必按某一固定模式塑造自己。给学生以充分学习自由的学分制,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同时研究性教学方式要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理论课程教学是研究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研究性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研究性教学深入自主发展和研究创新平台:科研训练本科生是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科技竞赛和课外学术活动是自我研究兴趣发展的重要途径。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激励与保障机制:设立教改项目,激励教师更广泛地开展研究性教学;加大投入,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提供条件保障。创新能力在本质上体现了人自身的一种主观心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必将对21世纪的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及保障措施

  1.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通过选拔、教育、激励等一系列手段来实行,其重要途径是开办创新人才实验班。开办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不仅是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学校“综合性、多科性、研究型”发展战略的要求。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目标可概括为:宽厚的科学素养、较强的人文素养、良好的工程(经管)素养、创新型人才。一方面,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一些优秀的学生按照一种能够使之潜能得到发挥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同时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创新人才培养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具体做法是可以在本科阶段,将人才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在初始阶段实行导师制,对于不同的人才因材施教。
  2.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系统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保障系统。为了促进教师个体素质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工程能力的提高,应该做到:用好人才,调动现有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育好人才,加大培训力度,培养高层次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广揽社会人才;努力建设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2)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建立科学的制度和机制,以保证工程的顺利推进。具体做法一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涉及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只有建立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并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才能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二是建立定期的检查制度。科学周全的创新教学指标,必须认真执行,切实兑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实现。三是实行严格的奖惩办法。奖优罚劣,并不断完善机制,定期进行总结和分析,推广成功经验,学习先进典型,使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在高等教育中顺利推进,使高等教育能够更加贴近实践,贴近社会。
  (3)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科学化程度,构建动态指令控制系统。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是一个营造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环境的过程,包括学校的教学管理观念、现实的教学管理活动等。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要转变观念,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逐步从管理型向研究型、教育型、服务型转变。
  (4)树立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管理理念。高校教学管理包括保证教学运行的教务管理和关于教学过程与质量提升的教学建设。作为高校教学管理者,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思考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奉行的管理理念,并通过组织各项教学活动,将培养创新能力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5)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位,构建大学人文环境系统。重视校园文化的物态环境建设;重点抓好校园文化的人文环境建设;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环境建设。
  (6)强化有利于创新实践的高校创新平台建设。主要包括科学实验室、实验基地、创新团队和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活动舞台等。

  四、结语

  本文针对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构建和保障实施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联系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最终达到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上一页  [1] [2] 

【浅析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相关文章:

浅析高校创新型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08-26

浅析地方高校创新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08-26

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研究08-04

浅析基于科学研究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08-26

浅析多元互动模式下的跨文化08-02

浅析高校文学教育的问题与思考06-12

高校体育教育模式改革及创新06-06

谈谈高校钢琴教学模式创新08-24

管理方法创新思考08-04

浅析薪酬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