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研究

时间:2024-10-20 03:05:0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研究


  论文摘要:能力目标是培养目标的载体,是教育目标具体化的体现。本文基于职业能力内涵的起源和发展,对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关系以及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目标体系的必要性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提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目标构建应该遵循理念先行、目标整合、兼顾现实性和前性三大原则。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能力;目标体系
  
  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指“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而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教育就是要改革教育理念,摆脱过去把理论教学视为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实践教学只不过是充当学习理论知识手段的这种传统观念,构建将工作任务和理论知识相结合、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相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的能力本位实践教学体系。

  一、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目标体系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下,高职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都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和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构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目标体系,首先要将其置于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视野来审视。一般认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要素主要应包括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环境支撑、管理机构和制度建设。而对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三段一体化”结构,该体系将高职人才能力培养目标分为基础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部分,分别对其设计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另一种典型的观点则按照教学系统论原理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设计出包括驱动、受动、调控及保障等四个亚体系。也有学者主张应把实践教学体系看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把社会资源与就业机制纳入到体系中来。
  虽然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划分原则和表现形式各有差异,但在实践层面上,可以将其划分为驱动、主导和保障三个子系统。驱动系统是视实践教学为有别于理论教学的新范式,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形成相应的教师观、课程观、学习观、知识观,发挥其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导向和驱动功能。主导系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系统,它由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组成。保障系统则主要从观念和制度两个维度创造确保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运作的条件。当前,高职院校在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主导下,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来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价。能力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具有可操作性和测量性,是教育目标具体化的体现。因此,职业能力目标体系作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驱动子系统,是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首要解决的关键环节。
  2.职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类型不同,所承担培养人的任务就不同。可以将教育划分为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两大类,而后者又可以分为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从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界定,职业教育是为想要成为技术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人提供的一种教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表明,与职业教育直接相关的就是职业资格,获得职业资格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从业能力是某种从业资格的必要条件,资格是对某一种或某一系列能力水平的衡量。当前,高职教育在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而获得职业资格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广大青年提供了进入社会各行各业的第一个“通行证”,是社会培养职业人才的主要途径。
  职业教育作为职业建立和职业发展的准备阶段,教育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基于学校教学环境和学生个人素质的现实条件,又要考虑职业发展的阶段性、动态性,在学生素质和能力目标中体现适度的前性,即应围绕职业资格获得所需的核心要素,同时考虑未来职业发展的外延性和人才成长的可塑性,来构建职业能力目标体系,发挥其在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目标导向和内在驱动作用,才能体现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打造职业发展的畅通路径。
  3.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大学几年的学习和生活,学生个人人格和心智逐步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趋稳定,为正确的职业选择打下基础。要找到适合自身条件和特长的职业岗位,充分发挥个人才智,合理的职业规划是必不可少的。
  职业规划最深层次的依据是个人的价值观,选择的表面依据是个人的职业目标。一方面,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多是行业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的宏观职业目标相对而言比较明确,但在涉及同一行业内不同岗位或同一岗位不同层次的具体职业目标时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基础、行业优势和特色,并结合学生的自身条件来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这就要求学校通过合理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职业目标提供指导,并在教学体系方案中有体现职业能力的详细指标和培养载体。另一方面,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等内在因素原因,更受外在成长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职业规划,大学生除了要学习掌握必要的专业能力以外,还要习得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体现个人综合素质,使个人未来发展具有突破本专业局限的外延性和可塑性。
  作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驱动系统,职业能力目标体系以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维度进行界定和细化,既为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形态、课程模式和课程开发提供范式,又为高职学生提供了明确的职业目标,并有体现阶段性、发展性的综合职业能力指标,从而指导高职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通过自身努力全面提升个人职业能力,迈出职业生涯坚实的第一步。

试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研究



  二、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目标体系的原则

   1.理念先行原则
  职业能力目标体系作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是高职教育务实层面的内容。构建职业能力目标体系,首先要坚持理念先行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要突破传统的学科本位教育模式,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淡化专业学科意识,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注重人的综合能力培养。
  要树立能力“内生”的观念。一种好的教育模式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基于自身的教育环境、办学基础和特色,长期探索、尝试、调整而逐步完善成型的。因此,首先要认清“设计”和“内生”两种不同发展模式的本质区别,树立能力“内生”的观念,按照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客观规律来进行构建。
  2.目标整合原则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目标体系构建应当立足于毕业生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实现岗位与能力体系的良好对接。但是,目标体系也必须打破狭隘的职业训练壁垒,以岗位技能训练为立足点,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最终目标。
  首先,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就业岗位要求的良好对接。岗位对接要求围绕核心岗位和辐射岗位进行职业分析,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而转化为典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学与实践分离、学校与企业脱节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校培养的专业技术最大限度接近将来的实际工作岗位,并帮助学生建立职业归属感和岗位责任意识。
  在实现岗位对接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通过能力目标的整合,协调好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者的关系,实现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优化高职实践教学,并不等于单纯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或改善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而应当按照能力目标的整合原则,确定理论与实践的最佳权重,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完成工作过程向学习领域的转换,使学生具备岗位适应能力、迁移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3.兼顾现实性与前性原则
  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人的认知能力逐步提升、动手能力逐步增强和创造能力逐步激发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一般的规律性,也因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禀赋的学生而呈现特殊性。因此,职业能力目标体系的构建应充分体现人的认知规律和人的差异性。
  职业能力目标体系应体现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现有的高职院校大多按照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的顺序来设置教学和实践课程,这种按照能力“设计”思路主观地划分课程类别的做法,并不能真实体现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学生前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后期的专业课程、实践实训过程不能有机衔接,甚至完全脱节。因此,职业能力目标的构建,重点是确定高职各个阶段对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具体内容和能力比重,体现教育阶段性、专业特殊性和不同学生的差异性。
  职业能力目标体系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能力目标构建应充分考虑其实现途径的现实性和灵活多样性。每一个能力指标应该有切实可行、形式多样的实现载体,可以是一门课程、一次实训等“硬性指标”,也可以是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所得荣誉、师生评价等“软性指标”。能力目标如果脱离了现实性,就会失去其对于整个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导向和驱动作用;能力实现载体如果缺乏灵活多样性,就会导致整个能力评价过程的机械化,不能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发展状态和水平。
  强调职业能力目标的现实性,并不意味着要阻碍教育创新和人的差异性发展。相反,当前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目标体系尤其要大胆探索和创新,开展前性的研究和实践。在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下,高职教学模式、课程开发和实施过多地关注人生存所必须具有的劳动技能,而忽略了人类品质、内在精神、内在价值观的培养,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打上这一烙印。因此,要尝试突破能力本位的局限性,同时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智慧与方法、人格力量和职业伦理的培养,优化职业能力目标体系的设计,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健全独立的人格,通过差异性发展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三、构建高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绝不是被动的“知识存储器”,也不是被动的“技能机器人”,而是一个要生存、要发展的职业人。职业能力目标体系必须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把握认识实习、实践教学、生产实习、技能鉴定、顶岗实习这五个环节,即“135”目标体系(一条主线、培养三种能力、把握五个环节)。
  通过对专业领域新手、初学者、内行的行动者、熟练的专业人员到专家五个发展阶段的比较分析,同时,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标准、员工岗位职责,得出能力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能力特征、行动领域及向上一级发展所需的学习条件各有不同,由此制定出各阶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以课程实训教学为基础,以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为核心,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到综合技术应用技能的培养路径,将工作任务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综合实训与实习相对独立、实践层次分明的专业学习领域。
  在方法能力培养上,通过学习领域的设计及实施,获取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工作方法和学习能力,要注重将其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在社会能力培养上,要培养高职生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等。要依托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个平台,通过课堂讲授和渗透,使高职生对社会能力有更为理性的认识;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校园活动,营造社会能力培养的氛围,使高职生在学习之余丰富校园生活,提升综合素质;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使高职生将能力运用于实践,在不断巩固和提升其社会能力的同时检验培养成效。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分清能力的层次结构,立足于实践条件,遵循认识规律,从实践到实践与理论相融再到实践教学环节,把握认识实习、实践教学、生产实习、技能鉴定、顶岗实习这五个环节,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开发实践性强的学习任务、实训项目,提高学生胜任工作的能力。
  总之,高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以工作任务和理论教学为落脚点,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提升素质的原动力,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上一页  [1] [2] 

【试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研究】相关文章:

试论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03-27

构建企业需求的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11-26

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12-03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高职数学教学论文02-18

试论《观赏植物学》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03-27

试析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思考11-14

试论工科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12-05

探讨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12-07

试论数字教学资源视角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03-27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