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环境对中职生心理素质影响的文化分析及对策
论文摘要:心理素质是由文化沉淀而形成的,未成年人正处于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将直接影响未成年人心理素质的养成。中职生一般生活在社会阶层地位较低的家庭中,其家庭文化中的大众文化成分较多,文化环境较差,使其对消极文化的分辨力和抵御力不足,心理素质更显脆弱,更易在消极文化的迷雾中迷失方向,更易被网络中的消极文化所诱惑而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文化环境引发的问题也应通过改善文化环境的方法加以预防和解决。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文化分析
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在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已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给未成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带来了全新的方式和渠道,已经在事实上成为学生重要的课外活动场所。网络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着3G手机迅速普及,上网变得更加快捷和便宜。互联网在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的同时,其负面影响同样令学校和家长感到担忧。网络对于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巨大影响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是未成年学生因沉溺于网络而引发的一种常见的复杂的心理、行为障碍,或称心理疾病,已成为影响未成年学生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巨大障碍。特别是中职学生,他们是处于正在成长的、可塑性最强的也最脆弱的群体,他们在中职院校的学习时期既是容易接受正确的引导养成良好品德的时期,又是最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被腐蚀和扭曲的时期。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对这些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已成为当前社会和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环境对未成年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内因(心理)分析
总体而言,一是未成年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青春懵懂时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自控力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正在形成中,人格和性格也不太稳定,对事物的把握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这时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探索欲,也敢于向新事物挑战,但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二是现在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家庭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与同龄儿童交流的经历,因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走出家庭后,一旦在交际或学习上受挫折,便会对现实感到灰心失望,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能满足他们内心多种的需求。就心理素质特征而言,内向敏感、缺乏自信、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的未成年人,易沉湎于网络。因为这些未成年学生在现实中不太容易成功,心理上缺乏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渐渐对网络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感,混淆了虚拟世界和现实,将虚拟世界当作生活的现实和全部。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特别是那些缺少同伴,希望得到同学、老师重视但又十分孤独的学生,生活、学习遭遇挫折的学生,家庭不和睦的学生,没有特长、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心情压抑的学生。
二、网络环境对未成年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外因(文化)分析
1.文化及其作用
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文化由于人类的群体范围划分不同而体现出差异,不同的人类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人的精神素质受文化影响,文化的沉淀形成人们的心理和人格,体现为价值符号和“软”规则的文化直接影响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各种文化都蕴涵、传播着其特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行动。互联网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的影响是与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密不可分的,因此,只重视心理因素还是不够的,因为未成年人的内因(心理因素)具有相似性,关键是看环境因素,在未成年人的网络成瘾、厌学等问题上,文化环境(外因)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文化环境因素(外因)分析
家庭文化的“合理性”缺失。家庭对儿童的成长作用在社会学中有很多的研究,首先,儿童社会化是从家庭开始的,家长对子女的社会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对孩子影响的依据是其家庭的文化。如果说家庭文化只受传统文化或儒家文化的影响,不如说家庭文化更受市井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对广大的普通家庭来说,更是市井文化的集中体现。在目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变革中,一些家庭文化具有功利性价值取向,“金钱至上”、“利益至上”思想渗透并影响到家庭成员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面对中职生就业困难、就业层次低、工资待遇低的现实境况,即使上了大学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风险,家庭成员的教育态度发生了变化,“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这导致一部分家长消极支持子女读书,子女对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特别是孩子成绩不理想或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家庭的重点更加不放在支持孩子读书上,对孩子的课外行为放任不管。另外,也有部分家长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秉承“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念,对子女教育绝不轻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态度倾向明显。家长惟恐子女落后于他人,对子女学习干涉过多,对子女的点滴错误指责过多,忽视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易引起子女的反感,产生逃避读书转而投入“更有意义的、更迷人的”网络怀抱。上述两种不同家庭对于子女学习的态度都过于极端,缺少民主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合理性”家庭文化的缺失是导致学生厌学、沉湎于网络的家庭方面原因。
大众文化消极作用的侵蚀。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大众文化是围绕着市民生存、生活而产生的文化,一切围绕着生存和生活,完全有别于官方主流文化和学界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市场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大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性的文化,它的价值观必然是功利的。中国的大众文化很大程度上夹杂着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色彩,某种程度上充当了传统文化的寄生体,久经大众文化熏陶的人,更现实、更功利、更世故,常常会视野狭窄、目光短浅,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标准常常显得零碎、多变和不成系统。不同的年代、地域、职业群体的大众文化也是有差异的。但围绕着市民生存、生活的现实性、功利性价值取向不会改变。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断加剧的今天,大众文化对社会成员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和扩大,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早已不是体力劳动者阶层独享的阶层文化,甚至可以说已成为社会成员共享的行动指南。正像杨振宁先生所说的,时下,中国从商界到学界,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巧人”实在太多了,甚至正从成年人群体向未成年人群体蔓延,这是最可忧虑的。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强化了学生的叛逆行为,使其盲目追求庸俗的“时尚”,热衷于梦幻性追求。这种“浮躁”内隐于学生心灵,外显于学生日常行为,而沉溺于网络就是其中的症状之一。
校园文化对升学无望的学生不利。大众文化侵蚀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学校不是象牙塔,校园文化也要跟着大众文化走。社会上的传统的封建残余和儒家思想、大众的拜金主义都极力推崇现实主义和投机取巧,大众的社会行为以“利益”为中心,学校的利益就是升学率,升学率直接跟教师、学校的“名”、“利”挂钩,升学率被当成衡量学生素质、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在此文化的指导下,投机取巧、浮躁之气弥漫。学校和教师只抓有升学希望的那部分学生,而另外一部分则作为陪衬,在有形无形之中已经被分化和淘汰。被分化出来的那部分学生自然就失去了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力,在读书学习的世界里失去了位置,进而要在另一个世界里寻找位置,因而有相当部分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找到了“自我”。
三、中职生仍处于不利的文化环境,使其成为易受网络消极影响的敏感人群
当代中国由十个社会阶层组成: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社会阶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阶层概念,它应是社会成员所属的经济、文化、职业、政治等各“次阶层”状况组合而成的“总体阶层”状况的统称。随着进一步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经济“次阶层”对“总体阶层”——社会阶层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社会阶层中所占的权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中下社会阶层来讲,社会阶层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经济收入的差异。
由于中职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低,多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自然也属低层次,在未来能够提高社会阶层的空间也是有限的,这与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相去甚远,因此,家长们并不愿意将子女送到这样的学校。只有一种情况,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实在上不了普通高中,而其家庭的收入却又很微薄,付不出上普通高中的择校费,家长才会让孩子读职校。当然,也有少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好一点。总的来说,中职教育的生源是考分低,同时家庭经济又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也就预示着家庭的社会阶层地位低,家庭的文化环境差。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阶层地位低的人,其家庭生活或生存压力大,情绪紧张、低落。一种情况是无暇顾及子女,对子女放任、缺少关爱,子女甚至成为其情绪的发泄对象;一种情况是对子女过分溺爱,以子女为中心,对子女只有满足而没有教育。这两种情况都直接导致狭隘、低落、消极的家庭文化的形成,这种消极、低落的家庭文化将根植、内隐于孩子的内心,成为其心理素质建构的依据。这样单一的生源结构都集中到中职学校,将具有一致或相似的消极、低落的家庭文化带到了学校,形成集聚效应,构成和强化了班级的不良文化环境,使学生已形成的心理素质方面的不良倾向不仅未及时矫正,反又扩大和新增,从而进一步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和品质的健康成长,使中职生群体成为同年龄段中令社会关注的,易受不良品质感染与伤害的弱势群体,当然也是易受网络消极影响的敏感人群。
四、构建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防治中职学生网络成瘾疾患
1.将中职校园建设成温馨和谐的先进文化家园,让学生尽享文化带来的愉悦和充实
中职生网络成瘾、厌学主要是和家庭文化的狭隘、低落、消极,校园文化的枯燥、落后、缺失有关。中职生在家庭中缺少温馨、和谐的先进文化,在小学和初中也因成绩不好而遭冷落,因而中职学校再也不能冷落他们了,用温馨和谐的先进文化唤醒他们的重任义不容辞地落在了中职校的教师们的肩上。构建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首先要构建好温馨和谐的班级文化,要将中职学校的班级建设成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为此,首先班主任和教师们需要更多的付出,要肩负起这个家园的家长的重任,把所有的爱奉献给所有的学生,实行生本化的管理,多与学生对话,多给学生关怀,发现学生有困难则发动全班帮助他;其次,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传统节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第三,要重视开展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重视课外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第四,要将班级文化和所学专业文化、技术文化、企业文化结合起来,融通起来。这样既丰富了班级文化,又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专业思想。通过这些措施使中职校的班级不仅成为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家园,同时还应成为温馨、和谐的文化和精神的家园,让学生尽享文化带来的愉悦和充实,从而不断矫正学生心理素质上的缺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
2.营造合理性家庭文化,为孩子建构良好的终身受用的价值体系奠定好第一块基石
毫无疑问,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成长的影响十分重要,其他的影响和教育都无法替代家庭的影响和教育。想要根据未成年人、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需要一些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给每个家庭提供帮助。中职校的班主任、教师要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付出更大的努力。中职校的班级每学期至少要召开一次家长会(但也不宜太多,贫困家庭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没有太多空闲时间)和至少进行一两次家访,针对班级学生已形成的心理素质方面的不良倾向和网络成瘾现状,向家长提出家庭文化建设方面的指导。中职学生家长一般受“读书无用论”、“金钱至上”等低层大众文化观念影响较为严重,要么对子女放任、缺少关爱,要么对子女过分溺爱,而缺少教育。因此,改变狭隘、低落、消极的家庭文化背景是提高孩子(学生)心理素质、抵御网络成瘾和厌学的关键。
3.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大众文化,降低其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大众文化,就要从文化教育、文化引导入手,以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为目的开展文化教育和引导。安徽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的平民校训——“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启发,职业学校要向休宁木工学校学习,用“宁拙毋巧”、“不走捷径”的文化来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为此,学校从校长到每一位教职员工处处都要体现出“宁拙毋巧”、“不走捷径”的思想内涵,并围绕这种主题开展文化讲座、主题报告会、演讲会、参观,以及邀请文化名人、成功的劳动者、创业者进行现身说法等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内心充满大爱与和谐,或者说心灵之水清澈、宁静,不迷茫、不迷惑,不被世俗所诱惑,在大众文化充溢的海洋中不迷失人生前进的航向,降低大众文化对成长中的学生的消极影响。
上一页 [1] [2]
【试论网络环境对中职生心理素质影响的文化分析及对策】相关文章: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1-14
中职生专业课学习障碍分析及对策11-20
体育锻炼影响中职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11-18
关于中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05-05
试论网络融合新闻对新闻传播的影响03-27
试论律师介入职务犯罪侦查的对策分析12-11
浅析网络对大学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2-05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