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简析从师生关系谈研究生培养质量
论文摘要:师生关系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从研究生的选择、教学与科研、学位论文等培养的整个环节入手,对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师生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师生关系;研究生质量;教学改革
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较好地适应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是,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仍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当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质量意识不强、研究生培养条件的改善相对滞后、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利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多采取导师负责、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因此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已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研究生师生关系并不乐观。因此,应针对目前师生关系中突显出来的问题加以反思,重构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师生关系。
一、研究生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基于研究生培养的需要,而导师对于研究生的指导具体从研究生正式入学前就已经开始。因此,笔者将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来分析当前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现状。
1.缺少有效的双向选择
对研究生的选择缺少针对性分析。研究生入学时的师生互选是师生间建构良好关系的基础。在正式建立师生关系前,导师除了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研究能力以及性格等进行一定的价值判断,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导师的研究方向等进行一种比较选择,在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建立一种“优势结合”关系。
当前在各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当中,不同的导师往往只对该专业的某个领域有所专攻。但在研究生的选择上,只是在领域大类上略有划分,在同一领域内部,研究生的选择与安排则更加随意化,缺少在关系确立前的相互沟通。导师群体和研究生在关系确立前缺少相互了解,“双向选择”流于形式,对于研究生的选择和分配问题只是由专业负责人进行简单的划分,导师只负责接收学生,甚至出现了导师不清楚自己所带研究生数量以及学生具体信息的现象,这既不利于发挥研究生的特长,也不利于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此外,研究生获得的研究生导师的信息多来自于学校所公开的信息。这些信息大多提供的是导师已有的个人成就,而缺少对导师的研究领域、科研项目等的介绍。研究生很难从动态上对导师的情况进行了解,而通过人云亦云的方式既不全面,又容易造成误解。
2.教学与科研的质量难以保证
(1)课堂教学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培养方案既定的教学科目进行授课活动,但是当前研究生对于教学的评价相对不高,有关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生认为课程教学效果一般和不满意的总共占了42.5%,而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排序中,与学生的沟通少、备课不认真、照本宣科、满堂灌也占到了顺序的前列。同时,有些导师没有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区别与衔接,因此在教学中很难对授课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也缺少启发式的讨论教学。这说明在研究生教学中,导师未能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也并没有重视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于学生的反馈信息也没有予以重视。一般来说,研究生的课程并不是很多,这种情况的产生说明了导师主要将精力放在了完成课程的量上,而忽视了对质的保证。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大多限定在课前课后的短暂时间内,交流浮于表面,很难深入。
(2)科研活动开展的较少。科研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只有通过更多的科研训练才能实现研究生的教育目标。当前,研究生更多地将导师称为“老板”,这从侧面已经反映出研究生师生关系已经变成了单纯的“雇佣关系”。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研究生都参与了导师的科研课题,但是对参与的情况并不满意。有不少研究生认为,导师并没有考虑到其实际情况和专业背景,也不顾研究课题对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多大帮助就让研究生参与其中。有27.8%的研究生认为导师与自己是老板与雇员的关系,即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充当了为导师打工的角色。在这种关系中,研究生往往以一种劳动力的身份进行参与,在导师的要求下从事该工作的某一具体环节,很难从这一活动中了解到课题整体所具有的意义,也很少能从中获得相对宏观的能力方面的训练。由于是在导师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研究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如果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者经费不足,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接触的机会就更少了,师生关系就会变得更加松散。
3.论文水平不尽如人意
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最终成果的展现,包括了开题报告、论文撰写和论文审核以及答辩等环节。在开题方面,研究生79%的论文题目由导师指定或导师与其商定。现在已经出现了一种情况,即如果学生不主动联系导师,则二者之间几乎没有交流的机会。学生更多的是通过电话、邮件等通讯方式向导师汇报,导师与学生的交流也更多的是寒暄式的交流,没有实现交流的常态化。在论文的实际撰写环节方面,导师给予的帮助和指导往往很有限。由于自身对研究生论文的进展情况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对论文也缺少建设性的意见,从而导致了研究生论文质量不高。
二、反思及对策
1.完善导师制,建立导师小组
(1)完善导师制。当前我国的导师负责制是一种不完全的负责制,是一种导师有责无权、责任“虚化”、有接受任务而无实施保障的负责制。对导师而言,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只是道义上的要求,没有制度和机制上的约束。部分学校由于处于研究生教育的起步阶段,导师数量不多,在扩招的浪潮中,导师不担心招不到研究生。所以,导师更加关注研究生的数量而不是培养质量问题。导师对于研究生培养中应承担的责任不明确、不具体,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研究生与导师间也因此无法形成稳定的师生关系。
因此,应首先在制度上明确导师的责任和义务。作为研究生导师,有责任关心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责任指导研究生进行创造性活动并处理相关事务。导师应积极参与到研究生的面试和录取工作中,并应将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导师的各项经费相挂钩,敦促导师和研究生结成更加密切的关系,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建立导师小组,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正是由于单一的导师制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使得研究生的培养往往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有必要建立导师小组,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集体培养。通过有效的导师小组,可以使研究生获得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知识,毕业论文的质量也会因此得到提高。由于导师小组中的导师专长的领域不同,个性和观点迥异,研究生更容易在与导师小组的交流当中获得思想的碰撞和个性的发展,也可以从中开拓眼界,这不仅拓宽了知识面,更会加深对专业领域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保证。同时应注意,导师小组应有相应的责任保障,这样在和研究生的实际交往中才不会有名无实,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
2.加强对教学和科研的重视程度,注重和研究生的交流
(1)加强对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重视程度。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仍然是课程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由于入学的研究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年龄跨度较大,因此导师有必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兼顾到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导师不应该把研究生教育当作本科教育的延续,而应注重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和从事研究的能力,并注重课程知识面的拓宽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2)在科研方面,应意识到课题是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也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导师应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科研的机会,同时科研的项目应当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系统的科研能力的提高。另外,研究生是导师完成科研项目的助手,但是这并不应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导师应和研究生在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指导,使研究生能从中感受到导师的人格魅力和科研能力,使研究生能够从内心与导师产生“共鸣”。
(3)加强和研究生的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活动真正关注的是,师生主体间的交流对话,人的潜力如何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这种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6]这充分说明了交流的重要性。但是,研究生师生间的交流现状并不乐观。研究表明,研究生与导师每周相互讨论研究工作所花的时间不足三小时的占62%,学生总的看法是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偶尔”,能够“经常”接受导师指导的学生所占比例很小。[7]因此,除了要求导师要严于律己之外,要从实处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便于学生从导师身上汲取营养,使不同的观点之间得到交流,也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3.明确责任和义务,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
(1)明确自身的义务和责任。研究生应该明确自身目标并调整好心态,积极主动地进行科研学习。在和导师的交往中注意适度原则,既要积极地向导师学习,又要有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完全依赖导师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把握适度原则,既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又有利于研究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2)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导师的交流与合作是建立在彼此双方都对某一领域都有一定程度认识的前提下进行的。研究生需要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自己对于专业知识和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在这一前提下和导师进行积极的讨论,才可能增长自己的知识,同时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上一页 [1] [2]
【简析从师生关系谈研究生培养质量】相关文章:
简析连带责任08-15
简析白居易的讽喻诗04-25
苏轼词成就简析05-21
简析高校设备维修经费预算08-21
简谈工业设计专业素描教学人才培养08-05
简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内的高校共青团工作08-28
简析优秀大学生的学习之道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