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试论高职院校“工学交替”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论文摘要:“工学交替”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工学交替”模式还不够成熟,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从而造成学生、家长怨声载道,企业也感觉得不偿失。通过对重庆市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工学交替”现状调查,分析目前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工学交替”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改善现状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
近年来,重庆市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院校数量增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的颁布,各个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也如火如荼,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内容就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过程中,“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尽管重庆市各职业院校在“工学交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运行模式还不够成熟,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分析高等职业院校“工学交替”的现状,总结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拟将在分析调研结果基础上,总结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工学交替”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一、调研情况概述
1.调研方法及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对象包括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学生和企业人员。所调查院校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庆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及一般高等职业院校(包括民办高等职业院校)。
2.问卷设计
根据调研对象不同,项目组设计了三份不同的问卷。调查问卷为半封闭式,包括28道封闭性题目和3道开放性题目。题目的设计本着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原则,重点从“工学交替”的运行模式、管理制度、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运行、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调查。
3.调研结果简述
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50 份,回收率83.3%;有效问卷220份,有效比率88%,符合问卷分析的条件。其中教师卷发放120 份,回收110份、有效问卷95 份;学生卷发放160份,回收125 份、有效问卷110份;企业卷发放20份,回收16份、有效15 份。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市各职业院校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都处于摸索阶段,其中不少院校的“工学交替”只是在原来“顶岗实习”的基础上稍加改动而已;“工学交替”的运行模式也多种多样,部分院校“工学交替”的随意性较强、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单一,教学质量制度化程度低;企业参与“工学交替”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强,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等。
二、“工学交替”现状分析
1.“工学交替”的运行模式
通过调查,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目前的“工学交替”模式存在以下几种。
(1)总体分段式。这种“工学交替”模式是最普遍的形式,主要是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也有些学校第五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最后一学期回校进行毕业设计。
(2)阶梯分段式。这种模式存在于少数实力较强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个别专业。该模式类似于德国的“双元”教育,学校与企业合作深入密切。学生在三年中到企业实习的时间较长,实习时间比例有1/3到2/3不等。实习时间安排比较科学合理,实习内容由浅入深,学生毕业前经过了“入门—入行—入职”的训练过程,学习兴趣较高,效果较好。但这种“工学交替”模式实施成本较高,需要企业支持力度大,而企业之所以愿意与学校合作,是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培训未来的员工,部分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实习企业工作。
(3)半工半读式。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极少数有“校中厂”的学校,学校为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让学生每周到“校中厂”工作几天。
(4)随机安排式。这种模式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旺季,比较灵活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人手紧缺的问题,比较受企业欢迎。
(5)订单培养式。这种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共同开发课程,共同进行管理,企业主要是培养自己未来的员工,学生毕业后经考核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该模式一般以企业冠名班级,如“东聚班”、“伟创力班”等。学生一个学年可分为四个小学期,交替在学校学习及到企业锻炼。
2.“工学交替”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尽管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工学交替”,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未形成良性互动。在校企双方合作的问题上,往往是学校“一头热”,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明确表示,他们更看重与一些重点大学或本科院校的合作,不太愿意与高职院校深入合作,因为接收学生实习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有些学生来企业实习后,不适应企业的工作模式,不服从管理,眼高手低,怨声载道,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难度。个别企业与学校合作虽然紧密,也只是为了解决生产旺季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因此校企合作变数很多,不利于系统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
(2)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对学生的管理存在脱节现象。课题组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及访谈过程中了解到,90%以上的学生表示“工学交替”是非常必要的,他们能够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但具体谈到自己在“工学交替”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时,大部分学生却明确表示难以适应企业的管理,甚至抱怨自己的付出与工资收入不成比例,心态不平衡。还有些学生表示,自己在企业顶岗实习,其实就是卖苦力,所以不愿意坚持到最后,中途返回学校。而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管理也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是学校派去的带队教师不能深入学生工作现场,不能亲自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对学生的管理如同对自己员工管理一样,靠制度管理,缺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引导。
(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改革。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不少职业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与企业的深度研讨,大部分都是学校单方面制订培养计划,因此,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脱节,需要加强改革。
(4)缺乏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平台。在对重庆永川职教城各职业院校相关人员的调查访谈过程中,课题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很多职业院校都强烈希望相关职能部门能够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交流搭建平台。目前很多职业院校都是通过一些传统关系或私人关系与企业合作,因此学校是主动方,而企业参与非常被动。
(5)缺乏适合“工学交替”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及评价体系。“工学交替”模式的进行需要大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践。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校内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学校在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及“工学交替”评价体系方面都存在盲区。
三、改善“工学交替”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政府应重视高技能实践型人才培养,多为职业院校及企业的深入交流合作搭建平台,从而更好地推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第二,当地相关职能部门应推出激励政策,激励企业主动参与“工学交替”,让企业得到实惠,从而主动为实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承担义务。
第三,学校应调整“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思路,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制订“工学交替”教学质量保障制度。邀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及教学管理,共同制订“工学交替”评价体系。
第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培养更接近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本着“先求生存,后求发展”的原则,在“工学交替”实习过程中要有吃苦精神及服从安排的意识,更要有感恩思想,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结语
“工学交替”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没有深入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就失去了生命力;[7]没有政府的引导与激励,“校企合作”就会偏离既定的方向。面对重庆市“工学交替”的现状,各职业院校应改变思路,以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出发点,总结自身的不足,主动与企业加强实质性的合作,完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实习规章制度,加强实习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本着校企双赢的原则,将“工学交替”打开新的局面,为更好地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上一页 [1] [2]
【试论高职院校“工学交替”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女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08-07
试论我国高校阅读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08-22
谈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和对策05-3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08-22
试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思考06-06
试论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风现状调查与分析08-21
试论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环境的优化08-06
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论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