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感与语文素质教育
摘 要:语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全面提高人才综合能力的基础教育,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参与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激情满怀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出语文的情趣、韵味,让学生向学、乐学,才能有助于学生整体人文素质的提高,达到培养新型创造性人才的目的。关键词:语文 素质教育 情感教学 人文关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中一个全局性、方向性的问题,是目前教育研究的热点,是全民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在这一系统中语文教育作为其中的一环,无疑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但现实却是这样的:许多学生(包括相当一部分优秀生)对语文的学习并无多少兴趣,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教学中,教师毕竟起着主导作用,而教师教学方式又是制约这一主导作用的关键。所以,教师应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而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该也必须有“情感”的参与。可以说,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的成败。因为,语文不同于其他科目,即使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情感”在语文教学中仍具有特殊而不可代替的作用。
教学是一种双边的交流活动,既然是人与人的交流,就必然有情感掺杂其中。情感是沟通师生心灵的纽带,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应用自己的情感去引发、诱导学生的情感潜质,以独特、深厚而有个性的真情来感染他们。教师这种有意或无意的情感流露,无疑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教师所传达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感受其喜忧与爱憎,最终影响学生的审美、品德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判断力。
一、以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产生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的激发和培养。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具有特殊的人文性、情感性和审美性,会在人的精神层面上产生综合的效应。所以,从事语文教学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感的境界,将学生带入其中,以不同的情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可见,情感不仅是作者写作的本源,是我们阅读文章时产生的共鸣与审美体验的原因,也是教授语文课所必需的手段。晚清思想家魏源说过:“才生于情”、“未有无情而有才者也”。从事语文教学却无视情感教育,必然导致语文教育的失败。语文教师如果能确切地把握作者撰文时的情感,从而饱含情感地教学,那么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味就会是深刻的而非肤浅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这样就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特级教师高润华在讲《背影》时,进入意境,情不自禁地攀住黑板的上缘,做出一副吃力攀越的样子,完成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特写镜头,感动得学生泪如雨下,既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博大、深邃,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饱满兴趣。
《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启发、诱导、激励他们学习的兴趣,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准确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轨迹,从而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学习潜质,才会得到全方位的调动,他们才会“好学”、“乐学”,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
二、在诵读中逐渐完善、建构学生健康的人格
语言文化素质,至少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日常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的素质;二是人类精神文化的涵养与创造素质。孔子对学生“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教育策略,荀子要求学生“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教学主张,孟子、朱子“深造而必以其道”、“自然而得之于己”的教育观念,从不同的侧面精确地概括了语文素质教育:既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真切的语文素质,又要在这种情感吟诵中获得人类精神文明的涵养与积淀。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诵读感悟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意义还在于,它不仅仅是学生对语文文本的感受体验,还深涵着促进学生人格构建的因素。孔子一生教学生读书、诵诗、明礼,更十分注重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在他的弟子中,堪称贤人者,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尚的人格。这是因为他的“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教学方法,客观地遵循了学生人格建构的规律要旨。
历代真正的语文教育行家一向注重文本的诵读。荀子明确主张读书应“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朱熹也有过鲜明的读书“三到”说。这表明,在古人的观念里,读书与人格的建构与完善是密不可分的。重视诵读,原本就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所谓“文选烂,秀才半”、“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习长期陷入误区的突出表现就是——不读书!“书声琅琅”应该是学校的特征,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可是,现在充塞于语文课堂的是老师无休止的大量讲解,占据了学生“熟读精思”的宝贵时光。洪宗礼先生说过:“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义,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的确,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品不知其美。只有反复地、充满情感地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在诵读中唤起情感,在诵读中体味语言运用之妙。
有感情地吟诵,古时称之为“唱读”。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可见,多读能使学生有“感”而“悟”,从而由文本的感悟生发出人生的感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读书中思考人生,在为人处世中思考生活,发展个性,建构人格。
三、陶冶学生情操,达到美育与心育的结合
审美教育,是以美的形象、美的形式给人以情感熏陶、心灵滋养,并进而深入人的灵魂深处,给人以道德启示,达到净化灵魂的目的。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更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教师诗人般的激情,可创设课堂美的氛围,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心田中美的涟漪。例如笔者在教授《荷塘月色》时,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赏一段录像,呈现于学生眼前的是千姿百态、娇艳欲滴的荷花,同时又响起流水般极富韵味的古筝曲《出水莲》;此刻教师情不自禁、声情并茂地诵读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诗句化作一种诗情伴着画面和乐曲淙淙流进学生的心田。他们的神情变得专注了,兴奋了。此时,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大量生动的比喻,利用语言与情感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想象再造。如“舞女的裙”、“零星的点缀”的白花、“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月光如流水”、“像笼着轻纱的梦”、“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引导学生将这些句子和关于蝉声和蛙声的描写进行赏析,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这些景物连缀起来,脑海中必定呈现出一幅朦胧淡雅的荷塘月色图。接着,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景物描写中独特的感受,便会与作者产生精神的共鸣。像这种入情入境的美的诱发、熏陶,长此以往不仅作用于学生的心灵、精神,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美育与心育的结合。 四、亲近和谐,以人文关怀营造情感
高职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大都处于学生群体中的中低阶层,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已形成了惰性、疲沓、拖拉的不良习惯。怕记、怕背的畏难情绪使高职生与博大精深、璀璨夺目的国语之间的情感已日趋淡薄,他们无法真正领略到语文这门特殊学科丰富的人文内容,只能是望文生畏、摇头叹息。“轻文”偏见又使这部分学生觉得语文是不重要的。他们在学计算机时可以废寝忘食,在学数控操作时,可以汗流浃背,但对语文学习的社会作用,特别是企业对劳动者人文知识方面的要求,未能引起足够的认识。
重视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获得心理安慰,被人承认、被人尊重、受人信任、被人关爱,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和压力的前提下展开积极思维,同时,他们这个群体又有着强烈的参与欲望……班集体人际关系要和谐,不能以学习成绩排座次、论高下。同学之间要充满友爱亲情,遇事要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班级布置形式要新颖,除高悬国旗,张贴名人名言外,再配以和谐温馨的色调,摆上几盆花花草草,同学们的剪纸手工,或利用墙壁举办优秀书法展、画展、邮展等等,以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同时,教学中还要给学生以宽松感、愉悦感,用富有肯定、激励的体态表情,传递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理解。老师一次肯定的点头,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精神力量。当学习取得成功,比如学会一种技能,或者一次竞赛的胜利,课堂上一次准确无误的板演,一次声情并茂的诵读等等,都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满足、快乐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产生一种自我要求、自我激励的心理,从而促使其内心积极情绪的产生。
五、在“情感”教学中培养学生世界观,增强爱国情愫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把“道”放在了第一位,足见韩愈对“道”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无疑,“德育”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语文怎样承负起“传道”这一重任呢?笔者认为,最切实有效的办法是:教育者在课堂上要善于把课文中的“情”转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正确的思想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例如《屈原列传》,屈原志洁行廉的爱国精神,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实际上为学生树立了一块人物丰碑。教读这一课,教师应发挥其情感诱导功能,激发学生对屈原的遭遇的同情,对屈原“不随波逐流”及爱国主义精神的敬仰与热爱,同时也激发学生对上官大夫等人的厌恶与批判,并联系当今国内、国际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
教读《与妻书》,让人仿佛经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林觉民“牺牲小家,保大家”的崇高革命情怀,那种“牺牲自己以换取天下人之福利”的博大胸襟,那种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荡气回肠,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一种全新的境界,净化了他们的灵魂,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善与大爱。
语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全面提高人才综合能力的基础教育,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间的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融洽程度,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决定着学生接受信息的态度与学习效率。而教师情感的发挥不仅与情感倾向、真挚生动的程度等有关,还与教师如何去传达、表现等有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从具体的教育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特点,激情满怀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出语文的情趣、韵味,让学生向学、乐学,才能有助于学生整体人文素质的提高,达到培养新型创造性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启安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5(17)。
[2]张楚廷 再论素质教育的基本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3(3)。
[3]陈云恺 人性教育与教育人性化[J].《教育评论》,2003(2)。
[4]李勇 当代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新探[J].《教育与职业》,2005(3)。
【浅谈情感与语文素质教育】相关文章:
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实施素质教育03-30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素质教育的论文05-22
浅谈农村小学素质教育11-22
少儿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浅谈11-27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03-05
浅谈初中政治素质教育11-14
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3-25
浅谈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11-17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12-03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