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感其心 以严律其行
教育好学生的关键是教育者以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的真诚关爱他们。——苏霍姆林斯基
一
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好心的老教师就热情地告诉我:对学生要严!尤其是刚担任班主任的年轻人!面对这坦诚的忠告,出于尊重,我表面上微笑着说“好的,好的,我会注意的”。然而,在我的内心,却对此不置可否。也许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缘故,我不喜欢老教师那种令人敬而远之的威严,不喜欢师生之间表面上是你尊我爱而骨子里却有着一层厚厚的隔膜,总是幻想着以我青春的朝气和刚刚画上句号的学生的心态去走近我的学生。我想我应该而且也可以成为他们的好朋友,成为他们的大姐姐。有了这种认识,我满怀着爱心和信心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我淡化了也可以说是放弃了很多所谓的师道尊严,像一个大姐姐一样地走近他们。我想,这就是一个年青教师对学生的爱了。然而我很快就发现,我在学生面前实在是亲密有余而威严不足的。我的班级也常常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小问题:有时卫生值日不能到位;有时自习课上无法安静;有时课间操时不认真……
面对这些始料不及又绝非我希望看到的局面,我困惑了。该怎样用爱心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并赢得学生的尊敬呢?对学生的爱,实在是一种艺术、一门学问。它并不是你认为付出了,就一定有所收获的。也许,我当初的想法确实太幼稚了,老教师的谆谆告诫又回响在耳畔,他们或许是对的。于是,我收起了笑脸,拿起了教鞭,堆起一脸的严肃,想树立起一个新的权威形象。无奈,由于长期和学生的过分亲热使我就是缺少了老教师的那种不怒而威,刻意营造的严厉也只是拉开了我和学生的距离。我明白,学生表面上的服从并不意味着他们内心的认可和接受,而一管到底式的压制,也不可能在学生心中真正构筑起可亲可敬的权威形象。问题出来了,我该怎么办?继续以大姐姐的身份融入到学生中去,以爱心来打动他们,从而嬴得他们的尊重?还是收起脸上的微笑,以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来从严要求学生,去寻求班级纪律的提升?
二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特级教师、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有过这样的体会:“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入学生心灵世界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看来,一位良师,不仅要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管理艺术,还需要有一颗爱心。教师的爱心是教育成功的桥梁和保证。那么,爱心教育在教育活动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重要角色呢?
首先,爱心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爱和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成为对善和美无动于衷的人。”所以,教师无私的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温暖阳光,没有爱,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其次,爱心教育是学生认可教师,接受教育的情感基础。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有了独立的意识,他们变得前所未有的只认可自己。这种心态下的学生往往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接受教师对他的教育;更有甚者,由于逆反心理,还会同教师对着干。这时,教师如果以爱心来感化学生,就会增强教师的亲和力,使学生主动打开接受教育的闸门,教师的教育就会如春风化雨般流入他们的心田:学生受了表扬,会觉得老师在鼓励他;学生受了批评,也会认为老师是在爱护他。“亲其师,信其道”便是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最好注解。
再次,爱心教育具有激励功能,能唤起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积极上进。我们学校曾就“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问题,对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他的学科兴趣、学习成绩之间成正比关系。这就说明,学生喜欢的教师,他所教的学科,学生一般也喜欢。因此,爱心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应。
第四,爱心教育具有感化功能。当代教育提倡动之以情,用充满爱心的言行去感动、影响学生。一个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教师,总是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热情的期待。这是师爱真实自然的流露,这种期待就如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的人格受到感化,情操得到陶冶,令优秀者更求上进,让悲观者燃起希望,使后进生重获新生……
由此看来,教师的爱心是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有了教师无私的爱,师生之间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爱生呢?这就要求一位教师要具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高尚师德。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心中的阳光就是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有了爱心才会想学生所想,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有了爱心面对学生时才会多赞扬,多激励,少训斥,无讥笑;有了爱心才会努力使学生处在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之中,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智力,提高觉悟,健全人格,从而达到塑造学生灵魂的目的。 三
爱心教育对学生而言是一种信任和尊重,它能够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但“容人之过,非纵其非”,对学生的关爱并不代表对其放纵,若宽而不当,松且无度,就会导致学生纪律涣散,恣意妄为,就不能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现在回想起来,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教育策略并没有起到我预期的教育效果,与此不无关系。因此,用关爱打动了学生的心之后,还应当要以严格来规范他的行为。“爱”是表现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态度,“严”则表明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要求。这主要是从以下两个实际情况出发:
1.高中生性格发展的动荡性。这种动荡性表现在高中学生知、情、行、意等各个方面,就会出现以下症状: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时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混同起来。
2.高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我们提倡的爱心教育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然而受教育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客观存在,有的好学,有的懒散;有的聪慧,有的木讷;有的温顺,有的顽劣……因此,我们并不能保证用爱心能感化每一个学生。中国有句古话“响鼓还需重槌敲”,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某些特殊学生,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动之以情”,还需要有严格的要求来约束其行为,在高中阶段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基于以上两个特点,在爱生的同时还要严格要求学生。俗语说:“玉不琢不成器”,“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这些话包含着一个常识性的道理:培养人才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严格要求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纪律、制度。刘佛年教授曾经指出:“我觉得我们教师一方面要爱护、关心、了解、体贴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对学生既合理又严格的要求。”而要求是通过制度、纪律来体现的。这就是说,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是实现班级目标的一种科学的管理,也是实现班级管理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保证。最好是能够群策群力,与全班同学一起来制订。
2.该动怒时要动怒。对于错误严重者或屡教不改者,批评时不应该顾虑重重或轻描淡写,而应该怒言以训。动怒是一种感情强烈、情绪激动下的谈吐方式,它如同一剂强效药物一样,用之得当,可以医病;用之不当,也可伤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动怒时要有所讲究:
第一,你的发怒应该是为学生的前途着想,其目的是要让学生认识错误,改过自新,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
第二,善于用理智对动怒加以控制。怒言以训毕竟是情绪激动状态下的“言语爆发”,如果不善控制,任其发泄,就会走向反面。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的动怒,不是简单粗暴,要做到谈吐有分寸,不能讽刺挖苦,不搞人身侮辱;二是时机要把握适当。“怒”到一定程度,就要适时消火降温,转换口气,缓和气氛;三是要密切关注受教育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跟踪教育,做好思想转化工作,避免意外事件发生。第三、动怒谈吐最根本还在于言之成理。对学生怒言以训,是为了纠正其错误,促其警醒。要达此目的,仅有怒容还不行,还必须善于讲理。既要令受教育的学生闻之震颤,又要让他思之有理,从而产生巨大的征服力,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第三,严格要求包括双方面,是教师、学生的共同标准,“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师只有严于律己,率先示范,学生才能接受教育,才能以教师为表率而效仿力行。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说明了这一道理。
严是出于爱,爱寓于严中,严爱相济才能教育好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家庭教育素主刚柔并济,父亲往往失之过严,母亲往往失之过宽……方法过严易失子女之爱心,过宽则易失子女之敬意。”一个家庭的父母是如此,我们学校的老师不也是如此?如何教育好学生,实在是有着很深厚的内涵的,我们还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体味……
【用爱感其心 以严律其行】相关文章:
善为师者,其“道”当家03-05
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用其对策11-22
企业并购对其全球营销战略的影响研究03-28
师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03-27
浅析职业经理人的特征及对其激励与约束12-07
教师课堂教学权力对其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11-2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