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美声唱法在我国发展的误区及技术规格的把握

时间:2024-07-20 12:42:4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当前美声唱法在我国发展的误区及技术规格的把握

       摘要:美声唱法作为一种相对成熟且影响深远的声乐流派,其歌唱体系、美学特征及技术规格已为全球承认。在声乐演唱“多元化”、“跨界热”渐成时尚的前提下,有必要对其声音技术规范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美声唱法;规格;误区;跨界
  中图分类号:J616.2 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适者生存”。纵观所有取得长足发展的艺术门类,也都自然而然地遵循了这个“进化”原则。歌唱艺术发展的历史表明,所有唱法都在不断创新、突破和借鉴并走向融合。诞生于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正是在遵循此“进化”原则的基础上,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语言特点、审美情趣相结合。在其不断地“入乡随俗”的过程中,美声唱法既延续又变化,逐步形成了诸多流派。当前,美声唱法在“跨界”热、唱法多元风格盛行的前提下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探讨保持该唱法优秀传统并使其成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唱艺术形式富有积极意义。
  一、美声唱法的技术规格
  规格一词泛指规定的标准、要求或者必要的条件,它有约定俗成之意。本文谈到的美声唱法规格就是其歌唱技术标准、声音特点等内容的总体要求。作为一门讲究声乐技术规格和艺术表达的歌唱艺术,不少歌唱家、声乐教育家认为美声唱法是艺术的“科学”,是歌唱技术与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这个“发声的科学”是为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而服务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要学好这门关于人声发声的“科学”,就必须按照科学的原理来学唱并达到公认的技术规格。
  首先是声音效果。美声唱法这种审美规格是建立在对声音美的基础上的,讲究以声传情。美声唱法典型特征就是“混声唱法”,对真假声的运用十分重视。同时,注重所有共鸣腔体的充分运用,强调运用混合声区来演唱。在声音效果上美声唱法要求声音上做到通畅流动,结实有力、圆润丰满等要求。其次是歌唱技术能力方面。美声唱法强调呼吸流动并富于灵活自如的控制能力,要求上下声区及真假声区高度统一,对声音的连贯特别强调松弛并富于灵活性。
  二、美声唱法目前在我国演唱的误区
  美声唱法在几代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的努力下,到今天已经基本建立起符合中国审美情趣和欣赏传统的中国声乐学派,培养了一大批以吴碧霞、戴玉强、殷秀梅等为代表的歌唱家。但美声唱法作为一种优秀的歌唱艺术在我国普通大众中的知音还不多,在成为我国观众喜闻乐见的歌唱艺术形式方面也还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重技术轻艺术表现
  歌唱是艺术,它不仅仅是技术。很多美声唱法歌者不注重此问题,他们醉心于歌唱技术的提高,把歌唱当成发声的“纯技术”活儿来干,为“技术”而“技术”。这些歌者没搞清楚美声唱法系统的声乐技巧只不过仅仅是为了表现音乐、表达真情实感的技术手段而已。他们的演唱情感苍白,不是从作品的内涵和感情出发,而是极尽卖弄声音之能事,给普通群众的感觉就像是一台纯粹的人声“发声机器”。尽管也有一些美声歌者偶尔唱唱中国风格的创作歌曲,但却没有在语言、风格、韵味等方面做深入探讨,把一首完整的歌曲唱得支离破碎。在此方面,流行唱法歌手在做得较好,美声唱法歌手应向流行歌手学习,学习流行歌手重视对作品的理解及歌曲的真情实感的表达。在声乐演唱中,技巧仅仅是演唱的一个工具和手段。歌唱的任何技巧都不能独立存在,它只能在演唱作品的风格中得以体现,如果脱离演唱作品的风格而一味追求技巧,那歌者努力学习和提高的技巧就反而成了演唱的束缚和障碍,严重影响美声唱法歌者阐释声乐作品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二)罔顾美声唱法技术规格,对“跨界”、“创新”缺乏正确的认识
  笔者认为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在功能定位上是有区别的。美声唱法主要定位为欣赏,而通俗唱法主要定位则是娱乐。在当前文化娱乐消费“多元化”前提下,美声歌手和通俗歌手、民族唱法歌手都要适应文化市场需要,增强市场意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自己的文化消费群体,美声唱法不但不能很好的生存,更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
  鉴于通俗音乐、民族音乐的娱乐性更强等因素,当下在我国的歌唱界存在通俗唱法、民族唱法较之美声唱法有着更广泛的听众和更大的市场。相当一批从事美声歌唱艺术的歌者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努力来循序渐进地掌握美声唱法的真谛。出于各种功利和吸引眼球的需要,他们不甘清贫,耐不住寂寞,不是潜心下来认真研究美声唱法的声音规格、演唱技术,审美要求等学术内容,而是一味地去为了迎合观众,刻意追求哗众取宠的噱头来为自己进行炒作。这些现象在观众中造成了美声唱法声音规格不严谨的印象,对美声唱法多年来形成的审美标准造成了很大的误解。
  三、美声唱法规格的把握
  美声唱法的规格,是美声唱法几百年形成的审美价值观所在。作为一种不受语种限制的世界性歌唱艺术,美声唱法形成了一整套技术规格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当前歌唱的方法相互影响这是件好事情。但这种交融和创新一定要遵循美声艺术规格的原则,不能牺牲数百年来业已建立起来的优秀审美传统。确切地说,就是无论如何要保证美声唱法注重声音美、注重以声传情的优秀传统。
  (一)严格按照声乐作品的风格类型进行演唱
  不同的声乐作品对声音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帕瓦罗蒂曾经和一些通俗歌手合作开募捐义演音乐会,他用美声唱流行歌曲,而摇滚歌手唱歌剧咏叹调,取得了较好的演出效果。于是就有不少人认为美声声乐作品可以多元化演绎,甚至认为唱法之间根本就没有界限的见解。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解。由于歌词文体和曲式结构的表现内容不同,从而形成了声乐作品不同体裁的不同风格。体裁不同,其情绪与情调有很大差异,所表现的风格亦不同。不能因为制造歌唱的噱头、哗众取宠而随意改变歌曲的处理方式。不同的作品有其特有的艺术要求。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民歌、创作歌曲等都有不同的特点,在演唱等艺术处理上也不能完全相同。典雅、高贵、含蓄、端庄的美声艺术歌曲断然不能用流行歌手唱摇滚的风格去演唱,歌剧咏叹调也不能用原生态的唱法去演唱。
  (二)唱法交融中应尊重美声唱法的优秀传统
  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种音乐形式的融合和发展。将不同的音乐元素融合,形成一种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其音乐风格既有古典元素、流行、新世纪、个别作品还具有民族民间等乡土气息等元素。这种具有多种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被称为“跨界音乐”。“跨界”的音乐作品由于歌曲的音乐风格有多种元素在其中,因此在唱法上的演绎等方面自然会做出与多元风格相适应的新的风格。在演出市场的强烈需求下,不同唱法的歌手在演唱风格和技术上相互借鉴、交融。因此出现唱法上出现了“跨界”现象。这些“跨界”歌唱者打破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等唱法的界限。他们也不严格拘泥于一种唱法,从多种多样的唱法和风格中汲取有益元素,赋予了歌曲很强的艺术表现力,给听众带来一种与众不同、新颖别致的艺术享受。当前“跨界唱法”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民众所熟悉并逐渐为更多人喜欢,从而体现了“跨界”唱法艺术价值。
  由于“跨界”声乐作品带有多种音乐成分,因此美声演唱者在歌唱的方式方法上一定要做相应调整。在实际的演唱中,很多美声歌手对这种音乐形式通常的做法是同一首歌曲采用不同的唱法去演唱,学界上有人把此称为“同歌异唱”。准确地说就是把一首歌曲采用不同的唱法来演绎。“跨界演唱”包含同一演唱者兼有几种唱法的能力,也包含歌唱者能跨越、超越不同声乐演唱流派体系的能力的声乐艺术现象。

 另外的一种演唱处理方式为美声结合其他唱法的“杂交式”演唱。“杂交式”演唱风格表现为多种方式,多种演唱风格结合。有结合民族的,如戴玉强、吴碧霞、殷秀梅等人的演唱。有结合流行唱法的,如国内的歌手王莉,国外的莎拉·布莱曼、安德烈·波切利等歌手。在我国今天的歌坛有把美声、民族,通俗都结合得很好的歌手。如以演唱《五星红旗》、《国家》、《民生》等歌曲获得成功的中央民族歌舞团歌唱家刘媛媛。客观的讲,美声的“跨界”演唱要真正达到雅俗共赏、各阶层人士都喜欢的境界并不容易,也绝不是美声歌唱者想“跨界”就能“跨界”的。它首先要求歌唱者熟练掌握美声唱法的技术规格,对不同声乐流派的技术和演唱风格有较深的认识和见解,同时在各种唱法的技术上有较强的把握和驾驭能力。
  结语
  美声唱法作为世界艺术的优秀遗产、严肃音乐的一种,它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发展的过程绝对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它。但发展的前提是理应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来发展它,也就是要充分尊重和保留美声唱法优秀的技术规格和审美传统。在与民族声乐结合方面,美声唱法风格上要充分吸取民族审美情趣,在语言上要很好地结合中国民族语言的特点规律。做到“西”中有“中”、“中”中有“西”、中西交融、相互渗透。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与交融中既要适应本土要求,做到“入乡随俗”,也要“取百家之长”,做到与时俱进。但千万不能舍弃美声唱法优秀传统和规格的“根”、“本”。也只有如此,美声唱法才能在我国获得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媛.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年版.
  [2]尚家.欧洲声乐发展史[M].华乐出版社,2003 年版.
  [3]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年版.

【当前美声唱法在我国发展的误区及技术规格的把握】相关文章:

我国当前生态经济发展动态分析03-25

当前我国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射技术11-23

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02-24

浅析当前时期下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发展的若干思考12-04

试析当前我国教育实践研究述评03-10

完善我国当前跨国银行监管体制研析12-11

谈我国铸造装备发展01-17

我国社区新闻的发展研究11-21

当前我国物流保险的现状分析和思考论文11-19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