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系统的、主动的、有意识的知觉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1
观察力是心灵的雷达,张开它,才能将知识的信息一一捕捉。要想写好作文,不深入生活认真观察,那是绝对不行的。没有对自然景物的仔细观察,就不会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没有对江边景色的仔细观察,就不可能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而在观察活动中,意识是最活跃的因素,积极、正确的意识活动有助于学生把握观察对象的特征、获取知识、增强观察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察意识。
一、树立典型意识,使表达抓住事物特征
所谓典型意识就是在观察活动中,抓住诸事物中有代表意义的事物或是一事物中有某个特征的方面进行细致观察,同时进行分析、思考、比较,进而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在作文中写好这个“独特之处”,并合理地将“点”和“面”结合起来,文章就能中心突出。如果面对事物将目之所及的部分尽收眼底,写出来的文章就成了面面俱到的“大杂烩”。
比如写一个人的外貌时,如果教师不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特征进行观察描写的话,那么写出来的人物外形就会相差不大,甚至会出现描写这个人或那个人都可以使用的词句,可谓千人一面。写到人物就会这样:一头乌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高高的鼻子,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同样是眉毛、眼睛、鼻子,人与人却长得不一样。只有让学生树立典型意识,抓住被观察者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把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每年的清明时节,是我校所在地赶集的日子。一到这一天,我总忘不了交给学生一项特殊的作业——利用中午的时间去逛街,在逛街的时候注意观察各种人,然后选择其中的一两个人把他们的特征写下来。学生往往能注意选取典型的人物,把他们的`特征表现出来。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前面花花绿绿的衣摊上高高地站着一个男人,黝黑的脸庞,身披一件镶着金边的女式汗衫,腰间斜斜地挎着个黑色的钱袋,一手拿着小扩音喇叭,一手举着一件粉色的女式衬衫,声嘶力竭地叫卖着:亏本卖啦,十元一件,走过路过,不可错过……”把一个卖服装的刻画得惟妙惟肖。
二、树立联系意识,使表达井然有序
教学中,常常见到有些学生在观察时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但是叙述时却七零八落,没有中心。究其原因,是他们在观察时对事物的整体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更没有把观察到的事物联系起来集中表达一个中心。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意识,应该培养学生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眼光观察事物,切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局部就贸然下结论、以偏概全。
在指导学生观察时,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其次要做到观察有序。静止观察时要注意远近、上下、里外、左右、前后、南北、高低等。如观察一种植物,教师在指导观察时,首先就应该让学生明确:植物由哪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按什么顺序去观察?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些部分?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使学生既注意了全面观察,又不忽视植物有特点的部分。移动观察时要做到景随步移,记叙时把观察点交代清楚。如“我走进这条大街……”、“我来到了大街最热闹的地段……”、“我到了大街的尽头……”,把观察点一一交代清楚,景物随步子的移动而变化,读者就不会感到突然和凌乱了。当然,观察时的顺序并不拘泥于一种形式,我们还可以用时间顺序、由此及彼的顺序……但是一定要给人以完整的印象,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会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了。
三、树立细节意识,使表达生动具体
细节,就是生活中的细微末节,包括万事万物的瞬息变化。细流之汇,可成大海。指导学生观察和描写时,不可忽视细节。小学生在观察时,往往喜大求全,导致提笔难言,甚至有题材也写不具体,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知道,生活中哪能天天有大事发生呢?然而,细节却无时不有、无处不有。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树立细节意识,要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别让那些千差万别、多姿多彩的细节悄悄地从眼皮下溜走了。
班里一位从外地转来的女生是这样写她的奶奶的:窗外闪过一个熟悉的背影,“奶奶!”我赶紧跑了出去,寒风中的奶奶是那么苍老,几缕花白的头发被吹到额前,脸上的皮肤就像一片即将干枯的树叶。她用老树皮般的手颤颤地解开胸前层层的扣子,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一个小手帕“包裹”,然后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打开,捻给我两张带着奶奶体温的一元纸币……正是这个小小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一位贫穷的老人对孙女真挚的爱,也使得我在读了这段文字后潸然泪下。如果不注意细节的观察,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如此的具体生动。
四、树立想象意识,使表达更富感染力
观察离不开思考,离不开想象。观察是有思维活动参与的知觉过程,它总是与想象联系在一起的。想象是对观察到的事物在头脑中进行处理、升华,可以加深观察的印象,牢记不忘。只有边观察边想象,才能更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如诗人李白看到庐山瀑布,就想到了“银河”,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老舍先生看到林海万古长青的美景,想到了兴国安邦,才萌生了对兴安岭、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的感情。如果只看不想,作家们就不会发现事物的本质、产生独特的感受,自然也写不出传诵千秋的佳作了。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在写作文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五、树立情感意识,使表达声情并茂
读过《草原》的人,大都会被文中的“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所感染。文章为什么会有这种艺术效果呢?从课文中,我们领悟到:作者一到草原,就被那里明朗的天空、清鲜的空气、绿毯般的平地和小丘、大花般的羊群所陶醉,被好客的蒙古同胞所感动,正是对于草原的热爱、对蒙古同胞的热爱,使他写下了声情并茂的佳作。
这篇课文给我们一个启示:要让学生写出声情并茂的作文,首先必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培养他们以一种积极的、热情的、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人物、事物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对其熟悉,并为之激动,然后将这份爱或憎的情感倾注于笔端,文章自然就会理真、情切而意达了。
六、培养长期意识,使观察成为习惯
要想让学生认识一种事物的特点,掌握它的规律,仅凭短时间的观察是不行的,还得引导学生将短期观察变为长期观察,要勤于观察,有恒心,有毅力,长期坚持观察活动。
如我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学期初就布置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观察时间长达两个月。由于学生经过长期的观察,他们写的《有趣的小虾》、《可爱的鸽子》、《顽皮的小花猫》等作文,准确地抓住了小动物的特点,把小动物写得活灵活现。实践证明:只要做到善于观察并勤于练笔,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很快提高。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2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系统的、主动的、有意识的知觉活动。在科学课程中,观察是任何科学探究的基础。这是由科学的性质决定的,因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和解释世界,描述和解释世界的途径便是观察和实验,而实验也是观察,是借助于仪器进行的观察。《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没有观察,就没有研究,更没有认识。”由此可见,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对于其今后的科学学习及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强烈好奇心促使其产生了观察的欲望。但是受年龄和心理的影响,小学生的“观察”往往比较随意、笼统,而且受情绪影响较大。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观察,而是看。事实上,观察不同于平时所说的看,它具有系统性、目的性、持久性的特点。因此,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是观察能力形成的首要任务,而在小学阶段,尤其要指导学生学会进行有序观察和比较观察。
1.学会进行有序观察
自然界中事物的存在都有自己应有的位置,现象的发生都遵循着特定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中有序。只有让学生清楚,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真正做到按照顺序观察,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达到观察的最终目的。
①按时间顺序进行观察。如教学《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片段。
师:太阳是一个天然光源,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在它的照射下,地面上可以看到我们的影子。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过,一天之中,我们的影子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呢?这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猜测:影子的长短发生着变化,这可能与太阳照射的角度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但是老师想问问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你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手电筒的位置变化要与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一致。
师:我们在观察影子的变化时,也要注意与太阳所在位置表示的时间对应起来,谁来说说,我们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呢?
生:我们要根据太阳位置来观察影子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观察:清晨到中午,影子发生着什么变化;中午到黄昏,影子发生着什么变化。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着重对观察方法进行了指导,让学生清楚,必须根据太阳位置的变化(也就是时间的顺序)进行观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清晰看出一天中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
②按方位顺序进行观察。如“观察凤仙花”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植物的种子时,可以指导学生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鸽子、猫、昆虫等动物外形特征时,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部分顺序进行观察……
按照顺序对事物进行观察,可以保证观察全面、细致,从而真正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认识活动会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
2.学会进行比较观察
比较就是在观察中区分客体,确定客体的异同,从而促进思维活动。科学探究过程是学生弄清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事物和不同条件下的同一事物,只有通过比较观察,才能发现其差异,捕捉它们各自的特征。
如教学《电磁铁》,在让学生弄清电磁铁和磁铁的'性质特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只手拿磁铁,另一只手拿接通电流的电磁铁,用它们同时吸引回形针,并观察现象。然后再让另一个同学切断电磁铁的电流,观察现象。此时,教师问学生:“通过刚才的活动,你知道电磁铁和磁铁有什么不同吗?”通过观察、提问,电磁铁和磁铁的主要区别在学生的脑中就很清晰了。
又如在教学《种子发芽》这样一个对比实验时,为了研究相同的种子在不同的环境下是否都能发芽,就必须采用比较观察法。如验证种子发芽是否必须有水时,老师都是让学生准备两组相同的种子同时实验,让其中一组种子保持湿润,另一组种子保持干燥。然后坚持每天观察两组种子的变化,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地记录下来。这样通过比较观察,学生就知道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分。
二、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且借助于工具进行观察
科学层面上的观察已经不仅仅是用眼睛看,它通常是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的综合运用。运用单一器官进行观察,获取的信息具有局限性,观察工具的使用及五官的综合运用能够让观察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如在教学《观察水》时,要求学生进行区别盐水、白糖水、清水、醋、牛奶、白酒的实验。学生用眼观察能够找出牛奶;用鼻子闻可以找出醋和白酒;用舌头尝能够分别找出盐水、白糖水、清水。
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区别这六种液体时,得到了最直接的感受,对各种液体的特性有了深刻的感知,运用多种不同的感官观察物体,获取信息的方法就深深地印在学生脑海里了。下面是《土壤中有什么》的教学片段:
学生交流观察土壤后发现。
生1:我发现土壤中有小石子,小动物,植物的根和塑料袋等杂物。
生2:我还发现土壤有水分和空气。
生3:我发现土壤是由许多颗粒组成的。
师问生3:你对这些颗粒进行了观察吗?
生3:没,太小了,看不清楚。
师:老师想大家都非常想观察这些颗粒吧!怎样才能清楚地观察这些颗粒呢?
生3:借助于放大镜就可以了。
师:请组长领取放大镜,组织组员观察土壤中的颗粒。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清晰得看出学生在观察土壤时出现了困难,导致获取的观察信息不全面,从而提出了需要借助于工具深入观察。这样一个小挫折的出现,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观察活动仅仅运用五官是不行的,观察微小的世界还必须借助于观察工具。
三、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细致的描述
学生通过感官获得的对事物的各种认识要转化成可以与他人交流的信息,这就需要对观察对象进行描述,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是否全面、到位,也只能通过其对观察对象的描述来判断,所以描述是观察活动的一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对观察对象进行准确细致的描述,可以促进观察与思维相互渗透。观察──思考──观察,在这样反复的活动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对事物更深刻、更本质的认识。在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现象的解释区分开,让学生充分领会观察的真实性。
下面是《蜗牛》教学的一个片段:
学生在对蜗牛观察了一段时间后,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
生1:蜗牛有2厘米 ,背上有一个螺旋形的壳,很硬,上面还有棕色的花纹。头上长着两对触角。上面的触角长一些,尖上长着一对眼睛。下面的触角较短。蜗牛的粪便是棕色的,很细。它的胆子很小,一有人碰它,就把头缩回壳里去。
生2:蜗牛有2.5万种,遍布世界各地。背上的壳有左旋的也有右旋的,我估计右旋的多。蜗牛的牙齿非常多,有一万多颗,所以它吃东西一定很快。
师问生1:这些都是你观察到的吗?生点点头。
师问生2:你说的也都是你观察到的吗?
生2:有的是我从课外书上看到的,有些是我猜测的。
师:同学们,老师让大家观察蜗牛,是观察你们面前的蜗牛,仔细看看它的外形、运动等等,从课外书上读到的,自己猜测的不是自己通过的眼睛、耳朵、鼻子实际获取的,所以就不是观察。记住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就是像生1一样。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蜗牛,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教师将生2的回答和生1的回答做了比较,从而让学生领会了观察的求真性质。紧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进行第二次观察,这是在学生领会观察的求真性质后进行的,因此能让学生的观察更加细致、全面,从而对蜗牛的形状和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提高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08-18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08-30
浅谈如何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04-11
浅谈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8-23
浅谈加强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06-07
浅论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8-10
浅谈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