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
摘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翼。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要从教师职能、学生地位、研究目标、研究空间等方面展开。只有从多方面展开教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才可以落到实处。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模式;教师职能;主导作用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翼。因为研究性学习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加深学生语言体验,提高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那么,语文研究性学习到底应以怎样的模式出现呢?
一、教师职能:从传授到指导
在传统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好多情况下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而新课程理念中有一句话:“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所谓“伴游”,就是要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当中与学生同甘共苦;所谓“导游”,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排疑解难。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核心。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的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将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换句话说,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传授、灌输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如何起主导作用呢?
1.编导
语文研究性课程虽然没有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也没有比较固定的教学活动模式可供借鉴,但绝不能自由放任,任其发展,必须根据课程计划的总要求,有计划地做好各个年级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基本安排。要使活动开展得异彩纷呈,富有成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活动之前的“编导”作用。
2.引导
教师在研究开始时要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活动程序之中,重在导趣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要贯穿于整个课堂:一是课端激疑。上课伊始,通过教师的作用,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方法很多,背景介绍式、故事引路式、悬念式等行之有效的课端激趣方法等,教学中可灵活运用,同时加以改造。二是课中持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自始自终兴趣盎然。三是课尾延趣。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的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
3.开导
在学生研究难以深入进行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活动开导,这种开导主要是思维方法上的,而主要不是内容和答案上的,重在导疑、导难、导法。
二、学生地位:从被动到主动
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语文课的核心。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等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设计语文研究性课堂要在学生主动参与上下功夫。20世纪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杜威,他从经验主义出发,开展主张以学生主动活动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从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让学生积极地、多方位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以验证方案的正确与否作为阶段性认识活动的结束。设计主动学习的思路是:
1.从语言问题开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2.强化自我意识,发展主动学习的态度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和家长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语文活动课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逐渐地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具体要求:(1)活动前自找资料、自我准备;(2)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3)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3.采用交流方式,激励主动开拓的精神
以往教学是个体之间孤立和封闭的学习活动,缺少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因而学习的主动性全凭个人自觉性和能力为基础,很容易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放松。活动教学则不同,它强调群体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启发,产生更多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同伴之间的交流还使学生逐渐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谦虚和自信有机结合起来。
三、研究目标:从单一到综合
综合性是研究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语文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开设语文研究性课要与学校其他活动有机结合,发挥语文研究课的整体功能。通过语文活动课,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使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本校举办“我心目中的校服”活动,学生从资料中查阅了历时四十年的校服发展史,从历史角度,学生总结每个时代校服所代表的含义及时代的烙印;从美学角度,他们看到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从经济学角度,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语文角度,学生在从历史的批判继承中,用他们的语言描绘出了新世纪学生心中的校服,用语言表达了他们内心的呼唤。
四、研究空间:从封闭到开放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现代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教育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开放式教学。由于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无法与之相适应,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选择开放性教学结构。
1.研究课程开拓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学生在活动中广泛地涉猎自己所喜爱的学科,不囿于学科课程所学;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孜孜以求,加深了知识的深度。例如,有关“寓言故事”的活动课,可以设计如下由浅入深的内容:(1)寓言故事集锦。要求学生读故事,知名称意义。(2)讲寓言故事。让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训练听说能力。(3)续编寓言故事。例如,撰写《新龟兔赛跑》等,训练学生的写作和思维。(4)寓言大世界。展示前期活动成果。
2.研究课程可以促使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
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信息,从而优化了知识结构。例如,开设《故都的秋》的活动课,可以跨越语文、自然、地理等学科,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对秋有一个全面综合的认识。又如,学生办小报,就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融阅读、作文、美术、书法于一体,学生既当记者,又当编辑,将采访、写稿、插图、排版集于一身,从而给学生提供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技能的机会。
3.研究课程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获取最新信息,培养自己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例如,活动设计:我是字“医生”——上街找错别字。
活动目的:正确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减少错别字,提高遣词用字能力。
活动过程:在“行医”之前,告诉学生要当好一名文字“医生”,要精通“医术”——理解“患者”的音、形、义,才能对症下药。然后教师举例指导,如“歌午厅”“批另兼营”“食盐每代1元7角”等等。最后限定时间交“病历卡”——即摘录街上广告或招牌里的错别字,并写上正字。
语文活动课的开设优化了课程结构,形成一种“大课程”体系,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学习功能,活动课程的开发功能,环境课程的辐射功能,使三个板块的功能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既要适应社会新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要忘记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特点,只有注意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和统一,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才是教学的艺术,才是教师真正的高明!
参考文献:
[1]邓涛.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孙春成.语文研究性学习:学与教的融合策略[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浅谈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相关文章:
浅谈“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精选10篇)05-25
浅谈大学生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发研究08-25
浅谈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08-02
浅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05-28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06-17
浅谈护士长科学排班的管理模式资源06-11
浅谈众筹融资企业实现平稳运营模式论文07-30
浅谈提高高职语文学习积极性探索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