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之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时间:2024-09-11 22:14:1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谈新课程之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摘要] 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疑惑和难题,文章试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拓展阅读等方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 激发兴趣   质疑探究   提高素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向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
        高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部分的教学,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更是高中语文教师争论的焦点。然而即使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仍是不争的事实,大致可用“累、慢、闷、差”四个字来形容: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慢,教师教学进程慢,学生形成积累慢;闷,课堂气氛沉闷,差,教学效果差。一句话, 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丰富知识 
        卢梭在《爱弥尔》中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面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普遍存在的畏惧心理,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积极的举措,唤起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
  首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多种故事可讲,如背景故事、演义故事、野史轶闻等。在课前、课中或课后,我们通过讲与教材相关的故事,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最终提高学生的文言素养。 
  大多数文言文一般都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学生学习的文言材料是丰富的历史海洋中的冰山一角,是绵延的历史画卷中的一个图案。如在教《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讲重耳流亡的故事;在教《鸿门宴》的时候,教师可以讲刘邦和项羽的故事以及张良的故事等等,背景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淡化课本内容的枯燥,在讲背景的时候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学习语文,归根到底,其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语言;通常所说的语文能力,主要是指人们对祖国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但不是终极目标。学生必须通过学习,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比如李密的《陈情表》,就要去感受语言文字中那种直切肺腑的深沉和凝重;读班固的《汉书?苏武传》就要去用心品味英雄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气概;读杜甫的“三吏”“三别”,就要从字里行间咀嚼出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质疑探究、培养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步骤、分层次地开展质疑探究。首先,质疑的范围应包括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句子的翻译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材料的选择、作品的构思与主题等。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等求疑,并联系旧知识思考质疑。第三,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想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就要熟读课文,尤其是预习中更是要细读、精读和品读文章。第四,教师要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并分析评价各类问题的价值和意义,逐渐使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进而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在教学中,我主张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教参质疑、向教师质疑。比如课下注释,常遭到学生的质疑,一番争论后,达成共识,必然掌握得更牢了。比如学习《阿房宫赋》时,有学生问:第一段多为偶字句,为何开头连用四个三字句呢?这个问题我备课时根本没有考虑到,解决了它就弥补了教师备课的空白,师生都有收获,教学效果不言而喻。经过质疑探究,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拓展阅读、提高素养
  钱理群先生说,“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广泛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作品,把民族传统文明,人类文明的成果渗透到学生的精神之中,他就成了一个有文化的人”。广泛地阅读古代经典,就是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
        文言文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的文化传统,自《诗经》以来,有“风骚”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步入其间,令人恍如置身至境。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一篇篇优美的文言文统犹如一朵朵浪花。学生仅仅依靠课本中的几十篇文言文是无法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让他们通过广泛的课内外文言文阅读,特别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阅读,去主动收集并积累精短而饱含丰富文化底蕴的古诗文,从而走进文言文世界,走进作品作者,与作者同喜同悲、共乐共怒。
        教师可向学生提供或推荐诸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笑林广记》《菜根谭》《山海经》《增广贤文》《晚唐小品文选注》《明人小品选》《闲情偶记》《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以及“四书五经”等古典作品。这些短文的篇幅一般只有几十个字,最多是200字以内。所选篇目大多篇幅精短,故事含蓄蕴藉,咀嚼有味,风趣幽默。
        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他们的灵魂,用“文言”“走过”的漫漫的精神历程,教师再通过“文言”,让学生去“循迹走过”,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更是对学生精神的一次次历练。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绵延几千年,/只要广大教师脚踏实地而又讲求方法,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文言积累、阅读,一定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出版)
[2]田士军: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策略谈[J],现代语文,2009,8 

【浅谈新课程之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相关文章:

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导入03-17

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12-05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词汇教学11-21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探析12-01

浅谈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的语文教学11-18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牛顿运动定律教学11-14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习题教学11-21

浅谈新课程下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12-11

浅谈新课程下教材的运用12-0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