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4-10-11 11:33:2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谈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模式

  【论文摘 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职院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该课程的几点教学建议。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高职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高职院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也形成很大差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高职院校为顺应社会需求也对学生采取了一些强制的考级考证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毕业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
  (二)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无法适应走上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应用的需要。
  (三)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应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四)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浅谈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一)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第三,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到二年级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比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选修计算机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三)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如何让其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课件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三、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黑龙江教育,2006(3).
  [2]李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福建电脑, 2006(4).
  [3]尹志军. 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26).

上一页  [1] [2] 

【浅谈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改革研究03-28

试论独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研究11-20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析11-20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性教学的探索11-20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进策略探析11-20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改革11-16

试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03-28

浅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12-05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分析11-1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