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思想教育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技术 思想道德 建设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对大学生道德建设方面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即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大网络道德知识的传播力度;加强阵地建设,弘扬先进文化;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德育工作的覆盖面;提高学生信息识别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强化管理,建立网络监控机制。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开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刻改变着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的交往方式。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无限“钟爱”,成为网上的主要群体。截止2002年6月30日,在中国上网的4580万网民中,18 —30岁的约占75%。另据统计,北京重点高校学生中经常上网的达80%。这飞速发展的网络,带来了高校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深层次变革,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高校必须对这场变革高度重视,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使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网络的兴起,给青年学生交流信息、知识、情感创造了另一种生存空间,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世界环境。他们可以同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没有任何歧视地、自由、民主、平等地沟通和探讨;为青年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道德需要,确定自己的道德主体地位,形成良好的道德精神和健全的人格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自由、民主意识。
网络的自由、开放性等特点,使网络社会中,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无法对互联网进行整体性的管制或控制。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进出网络、选择身份角色、发表言论、与人交往、选择信息的自由。任何人都不需要由别人来代表自己发表观点,而且任何人的意见和政治家在网上的信息所取得的效应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个人的信仰、种族和社会地位等问题而被剥夺参与的机会。这就使自由、民主意识得到了全方位的锤炼和提升,使青年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个性意识。
在传统社会中,人的个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压抑,除了社会和人为的原因之外,还有技术的原因,人们很少或根本没有表达个性的技术手段,网络的出现则根本改变了这种情况,网络赋予人们行为选择以更大的权利,使人选择的时间和空间大为拓展,网民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另外,网络还赋予人们更多的行为角色,人们在网络上可以彼此“隐瞒”真实的身份,暴露给对方的只是符号或代码,虽然身份是虚拟的,但是这并不隐藏自已的真实观点,可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这就提升和强化了人们承认个体权利、尊重个体尊严的的意识,尤其是个体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加强,将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和独立的个性。
3、互助意识。
网络的发展,使地球变成小小的村落,网络社会的一切,都被罩在这张以互联为根本特征的“网络”里面。尽管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还有矛盾、冲突,但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成为主流。网络使人们平等地享用网络范围内的所有信息,同时也使自已发布的信息在网络范围内供别人享用。信息的共享使互助意识成为网络社会基本伦理精神,互助意识的加强有利于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培养出以文化共享为特征的全球文化。
4、责任意识。
网络在赋予个人强大的权利的同时,也要求个人对自已的行为和对所创造的网络世界担负起更大的责任。网络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性质,它依赖于现实世界和与人们的网络行为而存在;同时,网络不会自动地把我们带人一尘不染的数字化乐园,需要网络人的一种内控集中—责任(包括技术责任和道德责任),来维持网络的安全和畅通。如果人们不担当起应有的责任,放松自已的责任,必然会产生恶劣的后果。例如,网络犯罪、黑客、侵权、黄色文化等,都是由于忽视责任造成的;“千年虫”问题,虽然不是有意识造成的,但是这也充分说明责任意识在网络时代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有利于青年学生责任意识的唤醒,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
道德作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之上的,它是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反映,并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网络技术与其他一切科学技术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青年学生良好的道德精神养成提供了机遇的同时,许多负面的、消极的、非主流道德观念也开始冲击着青年学生的头脑,并产生一定的影响。
1、在道德意识方面。
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和无政府主义的泛滥。国际互联网复盖在整个地球表面上,既没有明确的国界和地区界限,也没有开始和结束,没有边缘也没有中心,人在网络中变成了电子化的“符号”存在,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非中心化、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在网络世界中找到最适宜生长繁衍的领域。互联网中,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谁又都有发言权,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甚至可以不要任何原则,从而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和人际情感的疏远。网络上的交往,把人们的言语举止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虽然拉近了人的时空距离,却疏远了人的心理距离。一些人花费大量时间寻找构建自己的“网络精神天地”,必然减少了现实社会中的直接交往,造成了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感情联系的冷漠与隔阂。网络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造自己的角色、明白张胆地撒谎,使人们难以区分网络上的真与假,加剧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
2、在道德规范方面。
道德规范的虚拟性。网络中,人网者往往是匿名匿形的,其行为是在虚拟的情况下进行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难以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互联网至今还没有相对成型的法律规范和相对完备的道德规范,而在难以确定规范对象、难以确立外在监督环境的情况下,即使伦理规范很完备、理论很填密,其操作性也只能是虚拟的,对做不道德行为的人而言约束力很小,甚至毫无效力。
道德标准的多元化。一个特定的社合只能有一种道德处于主体地位。而网络打破了传统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人的活动进人了全球化的程度,不同的道德规范可以相互碰撞、冲突,使网络成员拥有自己特有的多元化道德规范,拥有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道德风俗习惯。
3、在道德行为方面。
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和网络道德规范的滞后性,又引发大量失范行为:
文化霸权和信息污染问题。其一是文化霸权严重。互联网上,英语内容约占90%以上,法语内容占到5%,网上文化深深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西方国家占据互联网这一文化传播“制高点”,可以控制国际舆论,不断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倾销”它们的价值观和精神文化产品。其二信息污染严重。网上信息传播的非地域性,带来了无数的信息垃圾,并日益演变成信息污染。如网上黄毒泛滥,大量黄色的文化垃圾涌人中国;也利用网络大肆传播歪理邪说。其三是恶意政治信息的挑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信息失去了地域的屏障,恶意的政治信息也开始直接侵袭他国民众,电子空间中国家间、地区间道德和价值的冲突如剧,维持国家观念和共同价值观的难度增大。
个人隐私问题。个人隐私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受法律保护。然而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都会在网络上留下一串串数字“脚印”,极易被跟踪“网络服务商极易将网民所有的活动记录下来,研究他们的爱好、习惯,以作为扩展商务行为的目标;更有一些网络管理者或别有用心的人对上网用户的记录进行篡改或传播,其危险是不言而喻的。
信息安全问题。信息是最有价值的商业资源之一,而网络的最大特点及效用在于其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但是网络上,信息却面临着如下问题:一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网络上,未经允许而借用、移植、复制他人程序和其他信息的行为却大量存在,由于各国之间保护知识产权的于因特网自身安全性问题,网络犯罪正处于逐年上升趋势。与其他犯罪形式相比,网络犯罪具有高技术、高智能、蔓延迅速、涉及面广、国际化、犯罪者日益年轻化等特点,而且网络犯罪多是以“信息”获取为目标的。
“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对高校来说,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分析网络发展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主动应对挑战,积极创新工作,加强对青年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与引导,变被功为主动。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大网络道德知识的传播力度。
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大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深化道德认识。网络和网络道德都是新事物,首先要让青年学生做到理性认知,明确网上行为与现实社会行为的道德界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2)陶冶道德情感。人的行为不仅受理性决定而且还受情感制约,如果仅有理性认知而不能升华为道德情感。那么这种理性认知还是不自觉的。只有形成道德情感后,人们才能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衡量,然后全身心地投人到道德行为实践中来。(3)培养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道德情感的进一步发展,是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达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水平的重要条件,在道德行为实践中往往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压力和矛盾,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不能克服实践中的困难,达不到道德行为目的。(4)坚定道德信念。它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是道德教育的中心环节。道德信念形成以后,道德主体认真去实践,甚至为所信仰的真理而献身。(5)养成道德习惯。经过前四个环节的道德教育,道德主体始终一贯地按照道德要求规范自己行为,这时道德已不是外在规范,而是内在的自我要求,主体的道德行为已经成为习惯。这五个环节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共同构成道德教育的整体。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广泛地开展网络道德的讨论和交流,加大网络道德知识的传播力度,如网络保密道德问题、网络安全道德问题、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等,使青年学生明确什么样的网上行为是道德的,什么样的网上行为是不道德的。
2、加强阵地建设,弘扬先进文化。
因特网上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声音多,而发自中国的声音少,这种信息传播的极不对称性,必然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来自网上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对此,高校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主动迎接挑战,把宣传当代马克思主义和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视为网络道德教育的灵魂,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不断建设有影响力的,能够传播正面信息和先进文化的网站,旗帜鲜明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教育引导使青年学生在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同时,正确对待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大力开发德育信息资源,将具有中华传统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信息送上国际网络,以吸引更多的人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和震颤,使青年学生在网络上能够时刻接受正面的声音和先进文化的熏陶。
3、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德育工作的覆盖面。
计算机网络扩展了青年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德育工作方式受到很大的冲击。因此,应对网络化的挑战,高校首先要了解当代社会思潮和青年学生思想实际的同时,认真研究网络化影响道德建设的特点,要树立开放的教育意识,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开展网上道德教育。例如可以将“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等内容,纳人专业知识或课堂教学之中;针对上网学生存在的道德和心理问题,开展“网上谈心”、“网上心理咨询”等工作;还可以让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或安排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者主持各种有意义的专题讨论,或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参与网上讨论,对青年学生的讨论和思想进行正面引导,传播正面的信息,使青年学生能够从网络中接受丰富的有益的知识信息,减少腐朽文化的侵蚀。
4、提高学生信息识别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
青年学生在网络上既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使用者,也是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培养青年学生的信息素质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要教育青年学生自觉维护网络文明,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同时要综合运用传统的媒体强化舆论的道德评价,对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不道德现象进行谴责,形成舆论压力。其次,要提高青年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培养学生对有害信息的自觉抵制意识和自身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提高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善于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再次,要培育青年学生信息心理素质。信息社会巨大的信息生产量以及高速的信息流动,往往会使人们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必须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平常心和积极的态度作出取舍,正确对待网络信息。
5、强化管理,建立网络监控机制。
网络世界中的某些伦理问题,如黑客,网络犯罪等都是建立在特定技术基础上的,因而可以通过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如搭建“停火墙”等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对于不健康,有害的信息,可以建立专门机构,由专人负责进行堵截和删除;用技术规范网络行为,使网络行为和行为者之间建立明确可查的一一对应关系,使每个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还要加强有关网络规则的研究和制定,建立起完备的网络规章制度。把遵守网络规则作为同日常行为规则和校园文明公约结合起来,纳人学生品德测评量化中,实行学生自我约束和师生监督相结合。
【对加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思想教育】相关文章: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01-18
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03-29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01-17
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失及对策03-29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01-17
高校图书馆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01-17
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方法研究的论文03-23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之我见论文02-2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