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视台外宣片采编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4-07-29 07:32:3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地方电视台外宣片采编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外宣是对外展示地方风土人情、宣传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几年,很多省级卫视都开设了“国际频道”,让自己的节目在境外播出,各级地方电视台对外宣工作也是十分重视,不惜为此倾注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客观来说,每年各级地方电视台生产的大量外宣片,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扇五彩缤纷的窗口。笔者在地方电视台从事外宣工作已近十年,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地方电视台在外宣片的采编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问题之一:把“土”、“古”、“苦”当成外宣题材的全部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电视台外宣的题材几乎都是“土”、“古”、“苦”。“土”——土气,“古”——古老,“苦”——悲苦。他们误以为,“土”、“古”、“苦”的东西才是外国观众感兴趣的。其实不然。“土”、“古”、“苦”的题材固然是外宣片的内容之一,但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国际地位的日渐提高,世界更多地想了解的是一个开放的中国,一个创造奇迹的中国,了解的是寻常中国人生活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了解的是当下普通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态。那些“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古”的文物遗迹、“苦”的人物或故事,已经不能代表中国的全部。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外宣工作交流会上,一位外国电视台的专家告诉我们:外国观众最喜欢看、也是最想看的内容之一,是当代寻常中国人的工作和生活。我们曾拍过这样一部记录片叫《花草人家》,讲述的是一位下岗工人种植花草的故事。起初他是爱好,后来他把种植花草变成了职业,最后通过这个行业走上了致富之路。现在,他已是我们这座水乡小城最大的花草经营商。我们想通过这部片子讲述一个普通中国青年的创业故事。当然,他在创业过程中有过失败,遇到过天灾,但整部片子的基调是阳光的,积极向上的。这部片子先后通过山西黄河电视台、江苏卫视国际频道等外宣平台在国外播出,受到了好评。

  问题之二:把“文化符号”等同于文化

  我们都知道,一个地方的文化是外宣片很重要的题材,而在这当中,民俗文化又占了很大的比例。但很多反映民俗文化的专题片,展示的仅仅是一些“文化符号”,而不是真正的文化,让国外观众看了以后很难理解。我们这儿是水乡,生活着很多水上人家。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我们就曾做过一部《水上人家》的片子。片中有水上人家婚礼的情节。婚礼上有这样一个民俗,就是新婚当晚,父母把一对新人安排到一条小船上,然后把小船推出去,任它在水上飘荡。这个习俗究竟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象征意义?我想不要说是外国人,就是我们国内观众,也不一定会理解。如果片子当中不作一些必要的解释,仅仅表现一下这一习俗的过程,那观众肯定会莫名其妙。那这个“文化符号”背后真正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呢?原来是水上人家通过这一仪式告诉自己的儿女:结婚后,你们应该自强自立,自己到风浪中去闯荡了。这样一交代,观众就很清楚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小例子。像我国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在各地都有不同的文化习俗,我们在做这类片子时,一定不能仅仅展示一些“文化符号”,而应该告诉观众这些“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样既让观众明白,又增加了片子的深度和厚度。

  问题之三:把特技和过度包装当成是现代手法

  外宣片,拍摄、制作的讲究和精美是必须的。但现在很多地方台在片子中大量地运用特技,进行过度的包装。其实,优秀的片子,更应注重的是原生态的表现形式。自然、流畅、紧凑是最基本的原则。我们曾做过一部片子,内容是介绍本地的风景区——水乡湿地九龙口。这是一个没有被污染的原生态的地方。我们主要介绍的是它的秋天,因为秋天是这里最美的季节。不仅有如画的风光,更有一派丰收的景象。鱼鲜蟹肥,菱嫩藕脆,人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我们在拍摄时大量选取了人们捕鱼、抓蟹、采菱、取藕的场景,在后期编辑时,几乎没用什么特效,只是原汁原味地把人们劳动的场景展示出来。片子播出后反响很好。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对这些镜头进行过度的包装,加入特效,反而会显得做作,与九龙口风景区的自然和原生态不相协调。

  当然,外宣片的生产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每个人做片子也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想法,我只是根据本人的采编实践谈一些想法,不尽正确。我也希望以此来抛砖引玉,以期更多搞外宣的同行一起研讨。

【地方电视台外宣片采编需注意的几个问题】相关文章:

探讨园林施工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1-16

答辩注意的几个问题12-11

开题报告需注意的几点12-08

论文答辩需注意细节12-08

开题报告时需注意的细节12-08

写论文时需注意的要求12-09

论文答辩需注意原则11-19

写开题报告需注意的几点12-12

多媒体摄影的几个问题论文02-2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