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慎独”;网络;大学生;道德教育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网络生活的隐匿性、虚拟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给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带来诸多新课题,传统“慎独”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有着情境的相似和目标的契合,其实现目标的理念和路径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道德思想,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而日益凸显的当代道德命题,两者在时间跨度上远隔千年。当儒家先贤们思虑“慎独”对当时人们道德生活的作用时,当代大学生在网络道德生活中所面临的条件、情景、模式是他们所无法想象的,但他们所揭示出的关于人类道德成长的规律性认识却可以古今通用,即便是隔着千年的光阴,仍然能对探寻当代网络环境中的道德问题和解决路径提供有益的启迪。
一、“慎独”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契合
(一)“隐微暗幽”的环境:“.慎独”所设定的特例正是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生活的常态
传统“慎独”思想设定了“独处之处、独知之事”等隐微暗幽的特殊情境,人们在这样的情境中,所作所为外界难以监督,最能反映人们道德信念的真诚性和持守度,也最能培养人们的道德自律能力。当代网络道德环境同样具有隐匿性的特点。在网络世界里,传统的“人一人”的直接交往模式变成了以“机一机”的联接为中介的间接交往模式,真实的人隐藏在计算机之后,其本人及交往对象的网上身份往往具有虚拟性,相应的,网络道德行为的主体、监督的受体、责任的承担者也就具有了未知性和可匿性。如果说,隐微暗幽的道德环境在传统“慎独”思想中仅仅是一些特例的话,在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则表现为一种常态。
(二)“慎守其独”的行为:“慎独”所追求的境界正是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
所谓“慎独”,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思想上正心诚意、不自欺,行为上审慎自律、常戒惧,即便是在一人独处或独知的情况下也能谨慎地固守自我的道德本性。
“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其要义是:强调人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持守真诚坚定的道德信念,践行审慎自律的道德行为,长此以往,就可达到无论外在道德环境如何,即便是一人独处之时,都能“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
“慎独”所追求的“慎守其独”的道德境界,正是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不少问题,如黑客行为、网络欺诈造假、不良信息传播、网络言行不文明、浏览色情暴力网站等,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这一高度自由的环境时,缺少必要的自控能力,导致了道德行为的偏差。因此,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归根结底就是要使大学生在网络这一独立自由的虚拟空间里,加强道德自律,能够始终悟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内心的道德准则行事。
道德环境特点的相似性和追求目标的一致性,使得通往“慎独”之境的理念、路径,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慎独”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益启迪
(一)“隐微处”最显“真道德”:大学生网络道德生活的教育价值应予以重视
与现实生活相比较,网络生活具有隐匿性、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等诸多特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生活在情境、方式、受控程度、影响力等诸多方面也远不同于现实世界。面对这些差异,人们思考较多的是由此带来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难和挑战,例如:隐匿性使得道德教育的对象难觅,虚拟性使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则应用失灵,自由性使得道德教育的可控性下降,开放性使得道德教育环境更加复杂等等。事实上,网络道德生活的这些特质也提供了难得的教育机遇,具有很高的德育价值,应当加以充分利用。
一方面,大学生网络道德生活为高校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在网络世界中,经常会出现“所为之事,人所不知,己独知也”的状况,为网络道德生活中人们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宽松的心理空间,最容易展现出真实的道德状况,反映出真实的道德心理,很多时候这种“真实性”甚至远远超出现实生活中道德表现的真实程度,正如徐干在《中论》中所言:“幽微者,显之原也;孤独者,见之端也。”因此,大学生网络道德生活现状有助于人们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情感态度、道德意志信念、道德行为准则、道德自律能力等作出正确的判断,为高校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事实依据。
另一方面,大学生网络道德生活为高校德育中师生的平等对话提供了有利环境。师生平等对话是高校德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要使学生具备独立的道德意识、个性和人格,首先要保证学生具有平等的话语权。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师生的交往受“师道尊严”的传统理念、师生之间的辈份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较深,很难形成真正平等的交往关系,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是“说一听”、“授一受”的模式,学生的自由表达受到限制。而在网络生活中,交往对象彼此地位平等、权利对等、言论自由,为拉近传统师生关系的距离、填补师生之间的隔阂、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从而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独立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积极应对网络道德生活对大学生德育的挑战,同时,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道德生活的德育价值,才能使网络生活这一“隐微处”所彰显出的“真道德”,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可靠的事实基础,为高校师生的交往提供真诚平等的环境,从而对高校德育的有效实施、大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有益的影响。
(二)“诚于中”则必“形于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重在“诚其意”
“诚其意”是人们在道德修养中达到“慎独”之境的必要思想前提。“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其意”就是要求人们像厌恶污秽的气味、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自然而然、发自内心地认同道德要求,将其与内在的道德本性合二为一,真诚持守。否则,即便是刻意在人前为善,其“伪善”的本质也一定会彰显出来,因为“诚于中”必然“形于外”,所谓“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舍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生之所以容易在网络道德生活中迷失方向,出现违德行为,主要原因并不是大学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而是关于“应该怎么做”的道德要求还没有成为大学生真诚坚定的道德操守,未能在行动中落实。一次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调查显示,尽管有88.3%的同学认为上网时应该遵守道德,但是在现实的网络生活中,却存在许多道德失范的行为;虽然有62.9%的同学非常反感在网络聊天时骂人,但是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承认在网络聊天中骂过别人。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的对立和落差反映出内在观念对外在行为指导力和控制度的不足,反映出观念尚停留于一般的认识水平,其坚定性和认同度有待提高。
因此,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面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种种网络违德行为,仅仅强调行为的矫正只能起到治标的作用,如果内心对道德要求并不真正认同,就不可能彻底杜绝违德行为的出现。要想治本关键是要分析违德行为中反映出的道德观念问题,在“诚其意”上下功夫,做细致入微的道德认识和信念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改正错误的道德认知,巩固正确的道德观念,通过“诚于中”的内在道德信念确认,自然达到“形于外”的外在网络道德行为矫正的目的,从而实现标本兼治的网络道德教育目标。
(三)“临于心”方能“常戒惧”:自律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
传统“慎独”思想强调道德自律在人们道德生活中的作用,要想达到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始终能够“慎守其独”的境界,就必须要有很强的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反省、自我改造的道德自律能力。道德自律如同临于人们内心之侧的威仪,时刻敦促人们持守道德信念,做到“常戒惧”、“不逾矩”。传统“慎独”思想中特别设定了“幽暗之中”、“细微之事”等“他律”力量无法作用的情境,一方面凸显道德自律是保证人们“须臾不离道”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也强调人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尤应发挥自律的作用。“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跻虽未形而己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紧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
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正如传统“慎独”思想中所描述的“隐微暗幽”情境一样,“他律”之力很难发挥作用。网络生活中的间接交往模式和主体身份的可隐匿性使得社会舆论等传统的外在道德监督“无处着力”,而以技术手段实现的网络监管又面临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困境,容易形成监管缺位的状况。要使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达到“须臾不离道”的境界,必须主要依靠临于大学生内心的道德自律能力。
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应当将大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引导大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和方法,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强化自我监管意识,加强对自身道德思想和行为的监督和反思;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能够从容应对外在环境的影响;培养自我改造能力,善于纠正道德思想和行为的偏差,不断提高道德水平。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的形成,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培养固然重要,网络生活环境中的锻炼则更为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自在的活动空间,而且也是培养和检验大学生自省自律能力的绝佳平台。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要使大学生发挥道德自律能力,在缺少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格守网络道德要求;而且要利用网络生活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慎独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相关文章:
谈当代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01-17
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02-24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03-10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论文01-02
儒家“慎独”思想论文参考文献12-12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及利用11-26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究论文03-27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03-29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