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多元价值社会中高校价值教育的重构
论文摘要:价值多元的世界,与过去价值一元的世界截然不同,“多元”充斥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培育个体有能力的思考与做成熟的判断,建立一个成熟的社会,高校不能置身事外。许久以来,高校一直将价值教育等同于思想教育,特殊年代更是等同于政治教育,忽略了个体对价值进行自我反思和判别的自然属性。现代社会的发展处于一种加速度的状态,不同价值行为和观念也是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涌现,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迅速适应和融入价值多元、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拥有符合应时社会特征的价值判断的能力,高校应该重新建构价值教育模式。
论文关键词:多元价值;价值教育;重构
一、价值教育
什么是价值教育?西方理论界和实践界是存在着争论的,主要以英美为代表。在英国,人们倾向于将价值教育定位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这一方面;而在美国,人们多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理解价值教育;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人们一般侧重从教育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上来理解价值教育,如重视公民教育等。总体来讲,当代西方将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精神教育、人格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纳入价值教育的范围加以考虑,是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
价值教育的内容确实包含了道德教育,但比道德教育有着更广泛的内容。道德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引导、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正是因为有了道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才变得温馨和谐。但是一个全面的价值教育不仅是传输一个让人可以直接接受的社会既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在多元的社会中,价值教育应该努力建立一个可以让每个个体进行自我判断的价值标准,加强个体价值理性的培育、协助个体建立价值信念以及将价值信念整合到日常生活之中的能力。在多元的社会中,已经没有绝对的标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准则是相互谦让,而现代社会学则认为,相互谦让和互不相让一样会造成争执和冲突,浪费社会资源,而现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既不是利他性的相互谦让,也不是自利性的互不相让,公平和正义才是调节人类利益关系的普遍原则。价值教育为完整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的形成、价值理性的提升、价值信念的建立以及基于正确价值原则的生活方式的形成。
二、多元价值社会中的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价值的重叠
我国现代社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剧烈变迁,正处于生产结构和经济体制同步转型的历史时期,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以及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是在同一时空界面上进行的。在我国正努力全面追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同时,并为此付出巨大的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代价时,在我国广袤的西部地区,很多地方生产力还很低下,经营方式比较单一,有些地方还带有明显的自然经济倾向。随着改革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深化,以及网络的普及,现代大学生有机会接触且也乐于接触不同的价值观念,并从中能够感受到多元价值带来的乐趣。在一个物质化价值成为生活重要标准的时代,大学生的理想必然更多地体现出一种现实的、自我的和利益化的特征。市场经济讲究的是等价交换原则,这是基于对人们劳动的尊重和承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利益对等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成了合理追求,直接引发了对我国传统价值中的奉献主义、集体意识等观念的冲击。新价值对旧价值的冲击,导致教育功能发生转变。教育趋向于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人们的主体性与自主性提高了,因而不再把传授的价值观念当作理所当然的信条来接受,反而是依据个人的判断来抉择,价值判断的形成愈来愈取决于个人的抉择,使价值观念和传统规范的提供者黯然失色。
当代大学生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与前辈相比,他们成长、成熟于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从而形成了他们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他们的价值观念不再是由传统风俗和传统机构来控制和规定,而是愈来愈植根于个人选择与个人考虑之中。在多元价值社会,绝不能意味着要降低、排斥甚至贬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七*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价值交相辉映的多元价值社会中,高校价值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应该遵循怎样的价值教育范式是亟待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多元价值社会对高校价值教育的挑战
挑战一:学科的工具理性对个体知性成长的羁绊。科技不仅征服了世界,也征服了人。高校的主要内容是技术教育,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教育,以及可以或人们认为可以被科学化的一些学问的传授。自然科学、工程、管理等学科理所当然地属于实证—分析知识的领域,因此,很自然地就变成了生产力的一部分。人文社会科学本来是属于历史—解释知识的领域,现在也被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加以处理,因而被视为是科学的一部分。这样,人文社会科学也就变成了一种科学性的知识,因此在高校的课程中也能够占上一席之地。这些都是高校教育技术化的表现。在这种环境下,价值教育举步维艰,因为技术教育基本上是工具理性的思维,留给知性思考、判断的空间越来越小。大部分技术学科纷纷从价值领域撤退,声称只是对自然和社会现象作中性解释。商学院的目标是解释市场经济的运作;理学院的宗旨是解释经验世界的内在规律;法学院的精神是训练学生成为合格的律师。难道商学院的学生对资本主义导致的社会不公毫无反思?理学院的学生对基因工程引发的伦理问题熟视无睹?法学院的学生目标只是如何去赢取一场法庭辩论,而对捍卫人权法治漠不关心?不允许学生对社会的主流价值作出反思和批判,将严重阻碍学生价值意识的发展。挑战二:西方后现代主义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如果说挑战一是现代化征程对高校价值教育的影响,那么挑战二主要来自于西方后现代主义价值观对高校传统价值观的冲击。毋庸置疑,“转变”是近30年来的中国社会情境的真实写照,不仅是一场社会文化的转变,而是环境、制度、艺术的基本概念及形式的共同转变;不仅是所有知识事务的转变,而根本上是人本身的转变,是人的身体、欲动、心灵和精神的内在构造本身的转变;不仅是人的实际生存的转变,更是人的生存标尺的转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十分深厚、成熟备至的伦理文化且“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国度,带来的精神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变迁是撕裂性的,不断冲刷传统价值观念,价值选择冲突频仍。作为每一个社会中最敏感、最真诚、最有激情、最有创造力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行为最直接、最少扭曲地展示了社会的价值冲突与危机。以传统价值标准而言,现在高校中确实存在着迥异于以往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很多过去价值标准评断显得“边缘”、“异端”的“偏差行为”,在今日皆受到容忍,甚至可能因标榜“另类”反而得到特别注意。一些流行现象,如果依传统价值观念来判断,很可能被评价为思想败坏、素质低下的表现,但它在价值多元时代,却各自有其存在的空间。
四、高校价值教育的重构
中国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担当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他们进行价值教育,使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简单地让他们被动地接受这些价值的灌输,这样的教育也仅仅是听觉上和视觉上的刺激,而是要把价值教育过程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完成,最终目的是让他们主动起来,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在收集证据,评价、反思、感受、推理和批判的教育实践中,深思熟虑他们自己的价值冲突。
1.价值教育的目标
高校价值教育应该由以培养“阶级人”为主转向以培养“社会人”为主。高校价值教育似乎正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以我国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分水岭,那么在这之前价值教育的目标就是努力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阶级斗争的坚强战士,政治教育取代一切价值教育,教育中个人被忽视,个人要永远服从集体;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经济、科技与文化之间的“结盟”强化了大学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在今天的大学中,理性主义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受教育者的动机及目的最主要的是学一套谋生的技能,大学正努力把人培养成中规中矩的统一的“社会零部件”,我们无法从中找寻到对个体价值的关注,知识多寡成为衡量人价值的一个重要尺度,一个人的价值可以通过各类数据进行量化,刚刚走出政治附庸阴影的教育却迷失于物质世界当中。当代多元价值社会中,高校价值教育应该以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个能够符合应时社会特征的“社会人”为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是教育学生要进行自我了解,另一方面是克服那些妨碍自我解放的因素,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价值教育的基点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价值教育是高校价值教育的基点。当前,我国价值教育遇到的问题可能是任何转型社会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市场经济导致了人性觉悟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膨胀,对利益的追求让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了,而且这个多元的趋势越来越从集体与利他滑向利己的深渊,冷漠、自我、不关心集体成为高校价值教育难以逾越的鸿沟。任何一个社会及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必定有其核心价值作为这个社会的价值轴心,如欧美发达国家社会,从表层价值来看,它是多元的,但从深层价值来看,法律、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已在长期的文化价值积淀中成了他们最基本的东西,从而成为人们从内心深处所普遍接受的一元文化价值观。核心价值是一种社会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根本标志。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你可以把多种价值呈现在学生面前,但必须坚持基本价值的一元导向。如果学校放弃了基本价值的一元导向,学生就会在多元价值的冲突中不知所措,加剧价值观的混乱局面,无法把握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内容,就不能很好地建立自己的“价值轴心”。因此,意识形态领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引领价值教育,正如党的十七*报告指出的那样,“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价值教育的内容
利用多元文化资源,努力扩大价值教育的范畴,培养学生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能力。高校价值教育的内容首先应该是双向的,在竞争激烈、注重效率的多元社会中,人际关系逐渐疏远,追逐个体成就的动机越来越强烈,个人的志向与抱负成为现代人追求成功的动力,相比之下,关心他人的成长和维护社会的和谐对每个个体而言就不受到重视。对于集体和他人,不管是国家和社会,还是家庭和学校,个体要求有自由的尊严,但也需要有责任的意识。高校中的价值教育也应该尊重多元社会中平等的规则,在强调奉献和责任的同时,必须尊重学生个体自身的需求,尊重个体进行自我选择的权利。其次,高校价值教育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外,在价值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还应该包括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西方文化中民主、自由、平等和法制等观念。文化是影响个人价值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人类学的观点而言,文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价值,文化的活动具有传承与创新的功能,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对于目标的追求、善恶的判断和行为方式的选择是基于自己文化背景而作出的价值选择,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就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生活在多元社会中的个体,价值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是多元的。更应该说明的是,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价值观蕴含于生活之中,个体已经从各自的社会生活中获得了多样性的经验,只有加强生活体验、人际交流,个体才能对精神、道德、文化的追求有更深更新的理解,认真对待价值教育问题,会使我们重新审视目前的生活方式,并且考虑自身期望的生活。
【试论多元价值社会中高校价值教育的重构】相关文章:
价值多元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选择研究11-17
试论生态价值的实质12-04
试论现代教育技术价值的实现12-04
高校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探析03-27
试论整合策略在英语教育中的应用与价值11-18
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11-22
试论自我教育的当代价值及特点论文11-27
高校道德教育中道德对话的价值探究03-0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