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
论文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对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面对大量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新时期应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高雅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红色网络教育平台,在全球化中培育和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大学生;民族精神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历史原因,使得西方文化在“全球文明”的交流和碰撞中占主导地位,成为强势文化,当代大学生面对大量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等问题,爱国主义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和培育方式,使大学生在全球化中自觉维护中华民族的主权和尊严,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全球化背景的含义
对“全球化”问题的系统研究首先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学术界,也有人认为“全球化”一词是1985年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特莱维在提出来的,目前,“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和客观现实。全球化最初是作为一个经济概念提出来的,主要指的是经济全球化,即跨国商品、金融资本、劳动力、生产资源、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等生产力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重组和配置的过程,以及世界各国的经济更深层次的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的发展趋势。部分学者从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的视角来观察全球化,认为全球化是超越传统民族与国家主权观念的跨国行为,是世界不同地区、不同主权国家和不同宗教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文化互动与融合。全球化体现了人类社会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封闭走向交融、从地区走向全球的社会发展过程与趋势。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世界上许多国家学者对“民族精神”一词有许多不同的研究和界说方式,目前各国学者们普遍认同的“民族精神”内涵,特指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成员在长时期共同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地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心理特征、道德规范、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的总和。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精神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直以来,我国学者都非常关注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研究问题,二十世纪初期,梁漱溟先生曾把不同民族独特的“精神方向”或“根本精神”归结为民族精神。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弦歌不绝,多难兴邦,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在“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鲁迅先生更是剖析了“我们祖先生于大陆,耕营农业,历史上满是血痕,却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凝练出为民请命、舍生求法、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是中国的民族脊梁,代表了我国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也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源泉。
三、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传统与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优秀文化之间相互渗透与融合,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大学生的生活。同时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某些腐朽堕落的文化生活与消费方式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我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怀。
1.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大学生适应全球化的需要
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科技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当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高质量的工业产品,资本雄厚的跨国公司以多种形式进入世界各国时,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民族和国家概念,各民族主权国家都是世界产业链体系中的一环。在西方经济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强势攻击下,生活阅历较浅、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很容易在全球化背景下妄自菲薄,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西方盲目崇拜,淡化了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精神意识,产生民族虚无主义。某些大学生容易错误的认为,既然全球化下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巨大,只要薪酬待遇好,大学毕业后在哪工作,为谁服务都不重要。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大学生群体中应更加积极的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需要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和高新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使得西方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在“全球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中占主导地位,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不是存在平等的交流与对话,而是西方文化的“独语”,即要求其他民族文化接受西方文化标准,接受西方价值观念。且西方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之机,凭着自身雄厚的资本与技术实力,通过广播电台、互联网、电影电视剧、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体,不遗余力的在世界各地区宣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经济和政治模式,鼓吹西方意识形态、时尚消费方式和自由主义价值观。加之朝气蓬勃、追赶潮流、张扬个性、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思想可塑性强的大学生,受自身年龄、社会阅历等条件的限制,容易随着社会上各种思潮、各种热点问题的变化而变化。往往会拿西方先进文化、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优越性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问题作比较,一叶障目,觉得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很容易降低他们对党和国家的信任感,造成认识上的偏颇,对西方文化与生活方式产生亲近和认同,不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迷失了人生方向。
3.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大学生弘扬时代精神的需要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五千年来虽历经磨难,但中华文明弦歌不绝,从未间断,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华民族英才辈出,涌现出许多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英雄,也有许多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的民族脊梁。在全球化的今天,当我们直面西方文明的强力碰撞时,既要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师夷长技”,又不可妄自菲薄,以偏概全,一昧崇拜西方。必须大力弘扬以中华民族精神为重要基础和依托的时代精神,如近些年涌现出的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就是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历史中的新表达。我们在吸取西方文明,在传承优良的民族精神传统过程中,要及时把握民族精神的新内涵,尽量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时代新内涵,增加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四、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对策思考
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多极化和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的大趋势下,面对部分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出现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爱国主义精神弱化等问题。我们要积极应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新途径。
1.加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爱国主义始终发挥着民族精神的核心作用。全球化背景下,虽然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国际局势错综复杂,西方反华敌对势力对我国青年一代的“西化”、“颜色的革命”、“和平演变”的图谋一直没有中断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自觉把国家的安全、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我们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深刻理解“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这句话的内涵,努力将自己的真才实学、科学事业同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结合起来,做一个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力量的忠诚的爱国者。
2.创新高校思政课民族精神教育方式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学科和课程建设。首先,要发挥高校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大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在理论课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讨论、红色经典剧目改编等方式,构建主题突出,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明显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论课程。其次,要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思政社会实践教学方式,通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党、团支部风采大赛,革命纪念馆参观等途径,让青年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和弘扬民族精神。最后,要加强大学生的国情教育,以史励志,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史有更深刻的了解,在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3.创建主题鲜明的“红色”网络教育平台
目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增强政治敏锐性,与时俱进,加强互联网教育教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找准互联网教育的切入点。首先,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运用校园论坛、学工在线、班级博客、班级QQ群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其次,创建主题鲜明、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爱国主义特色的“红色”教育网站,进行时政解读,对中华优秀文化、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内容进行的介绍,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高校还要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及时查处和清理校园网上传播的黄、赌、毒信息,虚拟世界里的暴力信息,以及破坏各民族大团结、分裂国家统一及反社会的主义的不良信息。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网络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及时占领网络阵地,创建思想健康向上、内容丰富详实的民族精神教育网络平台,升华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4.营造积极向上的高雅校园文化氛围
《礼记·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校园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极具时代特色,还富有青年学子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色彩。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场地,应把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向,寓教于乐,将严谨的学术科学精神与陶冶情操的人文精神有机结合,以多样化的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以大学生丰富的创新和创造活动将莘莘学子的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以求真、求善、求美为准则,要求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务本崇实,既彰显个性又与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将“求真”为主题的学术科技活动与以“求善”、“求美”为主题的文明道德教育和文化艺术教育有机结合。构建以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为目标的高雅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在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校园社团活动中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五、结束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深入了解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找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心理要求,多层次的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引导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爱国情怀和创新能力,将个人抱负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有机结合,在全球化中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相关文章:
全球化视野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探析12-11
谈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法规完善思考03-24
全球化环境下的民族国家现代规划12-12
网络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思考与探索12-05
谈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创新12-09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探析11-25
浅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法发展11-17
新课程背景下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思考11-2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