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教学与中小学生体制素质下降原因
人们说现在群体性体育锻炼是"老年人在奋起,中年人在觉醒,青少年在沉睡"。有关人士认为,现在的中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比较懒散,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甚至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都不愿意做,身体得不到充分的活动,体质也就随之下降。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就对我国学生每两年进行一次体质监测,到2006年已进行了四次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在体能、心肺功能、超重与肥胖、近视率这四个方面呈连续下降趋势。结果一公布,引起全国舆论一片哗然。人们纷纷把矛头对准了学校体育,认为这是学校体育应该担负的责任。诚然,中小学学校体育有推卸不了的责任,但全部把责任推到学校体育身上,却有失公允,学校体育也不能承受之重。那么,学校体育到底有那些问题呢?问题是多方面的,本文就从中小学体育课存在的问题入手,来探讨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自身具有极其鲜明、突出的特点。根据2000-2006年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在身体形态指标上是上升的,也就是身高,体重,胸围迅速增长,而在体能尤其是在弹跳,爆发力,耐力方面、心肺功能、超重与肥胖、近视率这四个方面却持续下降。这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首先是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营养条件在不断地过剩;其次,青少年学生所承受的学业压力在不断地加重;再次,青少年严重缺乏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时间过少。本文重点谈谈在体育课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中小学生来讲,喜欢体育,乐于运动是他们的天性。学校体育课本应是学生喜欢参与课程,但是,从事学校体育的专家学者和从事实际教学的广大体育教师都有一种困惑,就是有些学生喜欢参与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而且年龄越大年级越高,这种表现越明显。什么原因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运动参与”的热情,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呢,在全面贯彻新课标的今天,笔者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课内容陈旧。2005年8月3日中国体育报发表了《学生体质下降该怪谁》的文章。文章指出“现在的家长维权意识太强,容不得学生在学校有一点闪失,学校总是提心吊胆,原因是不知道家长突然因为什么事就要和学校打官司,于是体育课就简单得不能再简单……99%学校封了攀登架,爬竿,爬绳和秋千,有的学校甚至不敢搞长跑……”体育课简单,教学内容陈旧、枯燥、是目前体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多数学生认为体育教材乏味,缺乏新鲜感,“一蹲到底”,“一投到底”和“一滚到底”的教材安排;干巴巴的讲解、示范、练习;单调教材教法,一个实心球投一堂课,一根跳绳跳一堂课,再加上打打篮球、跑跑步,一复一日,年复一日。因而导致部分学生由此不喜欢上体育课。教材是体育课程的组成要素之一。学生对体育教材的接受程度从另一个方面决定着在体育课上的参与程度,面对学生的体育基础和体育欠帐,教材偏难;受教学大纲的规定和学校(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学校)体育设施条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选择教材的空间有限。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有的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仍旧是换汤不换药,真正意义上的课改动作体现不明显,如对本地本校传统教材内容资源改造利用不重视、不到位,对新教材内容资源的开发挖掘不积极、不适应,缺少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在使用教材上热剩饭,因而学生对教材的简单重复感到厌烦。教材内容多课时少,教学缺乏系统性,教材教不明,学生学不清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学结果收效甚微,学生没有收获感,造成教材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对教材没有亲切感,缺乏亲合力。 (2)体育课的班级授课制度不合理。体育的原始属性就是游戏性活动,具有松散性和自由性的特征。这一特征正好迎合了青少年学生喜欢运动,不受约束的心理特点。其参与行为的松散性体现在:一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多少可以自由组合,灵活结伴,不受限制。二是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长短可以因人而宜,因时而定,自我决定。三是参与体育活动的空间范围可以是课前课后、班内班外、校内校外。四是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可以是直接参与,也可以是间接参与,受外在因素牵扯和干扰较少。五是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
而现在的体育课却恰恰违反了体育的这两个特征,它把所有学生集中在一起上同样的课,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或者是不是喜欢,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知道,从初中起,体育老师就教我们怎样推铅球,到了大学老师还教,学生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就导致了青少年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
当然体育课与纯粹的游戏课还是不同的,不能完全按照学生自己的兴趣来按排,因为体育课有着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体育教学必须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和按照教学步骤来进行,这就限制了体育课的自主性和宽松性。但我们可以在遵守教学原则的基础之下,对教学方式做一些变化,那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特点以及自身需要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每个老师挂牌教一到两项体育运动项目,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了。
(3)体育课没有完成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于腻爱,让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因此这些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据调查,学生不喜欢上体育的主要原因中怕跑步、怕苦、怕累就占了29.54%。我们的体育课不但肩负着增强学生的体质,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也是学校体育课的主要教学目的。然而,我们的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却远远不够,往往体育教师加点运动强度,学生就叫苦连天,体育教师也就心慈手软了,久而久之,学生就越来越不喜欢上体育课,从而形成不正确的认识,体育课就是“玩”的课,体育老师也越来越难上体育课这个怪圈,这也是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4)体育课被挤占现象严重。体育课被一些老师甚至领导认为是“豆芽科”,可有可无,因此为了提高所谓的升学率,向体育课要时间也便成了合理借口。一项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8%的学生能达到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42%的学生能达到每天0.5小时体育活动。随着年级增高,达到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学生逐渐减少,高中学生最差,只占12.5%,而最好的小学生也只达到22.6%。
因此,建议学校要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开足并认真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课时。要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要按照《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要求,搞好硬件建设。要进一步加大体育课程和学生体育活动改革的力度,在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上,除了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外,要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重视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和锻炼不仅要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体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还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在继续落实各项"减负"措施的同时,还应注意合理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和学习时间,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确保学生睡眠时间。学校校长要作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第一责任人督促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协调各科教师的家庭作业量。学生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合理安排和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
【体育课教学与中小学生体制素质下降原因】相关文章: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11-21
市场经济体制下降低成本的途径论文03-16
在体育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06-19
体育课素质教育论文03-19
如何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12-04
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以完善教育体制02-22
谈教学体制及考试方式的改革教育论文11-22
基于高中体育课素质练习的作用分析12-0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