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透视官场百态
毕业论文对很多没写过论文的同学来说,可是件难事。下面为大家收集了一篇从《西游记》透视官场百态,供大家参考。
西游记官场百态
熟读《西游记》之后,从原本的对僧徒四人以及众仙、妖的爱憎中超脱出来,隐约看到了它的另外一个牵着全文的脉络,那就是“官场”两字。
对《西游记》的研究,自从它问世以来就从未间断过,特别是对书中人物的研究,如对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甚至是对各个神仙菩萨的研究,可谓是众说纷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有的专家学者说《西游记》其实就是一部官场小说,之前我总是将信将疑,好端端的一部神魔小说,凭什么要硬生生地和官场扯上关系呢!偶尔浏览的几个专家的观点也觉得未免有点牵强附会。可是,当自己真正以研究的眼光来审视时,以超脱普通的爱憎情感来重新细读《西游记》之后,隐隐约约中,也看出来书中所描绘的僧徒与神妖之间的关系确乎道出了官场之百态。
自古以来,官场,就是一个让人感到神秘邪乎而又敬畏的地方,里面总是有很多的故事和丰富的内容。同样,《西游记》也是如此,书中描写的神灵妖魔,与封建社会的愚昧迷信思想以及“家天下”的封建官场制度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到神秘邪乎,而且畏惧。
然而,官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曾经看到一本书中这样描述官场:官场没有裁判,谁叫得最响,谁就是歌唱家;谁先到达终点,谁就是冠军。然而,叫得最响的,未必是唱得最好的;得了冠军的,未必是跑得最快的。官场永远只有结果,没有过程,不分春夏秋冬①。
这段关于对“官场”的定义,可谓是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官场的本质。我曾经看过许多官场小说,里面都是赤裸裸地描述权钱、权色交易以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而《西游记》中的官场,却写得相当隐晦,在封建官僚的高压下,作者高明地把抨击封建官场制度转化为神魔之间的斗争,今人读《西游记》,只有通过透视,才能看出其中描写的官场百态。
作者是高明的,他的《西游记》里面的人物关系很简单,不外乎是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四人与众多神仙、鬼怪之间的关系,文章的情节脉络也很清晰,就是写师徒四人如何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可就是在这如此简单的故事情节中,却透视出了另一种文化——官场文化。
官场是错综复杂的,百态横生。从《西游记》里我们可以看到封建官场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官员之间互相踢皮球与官官相护、贿赂与腐朽丛生、凡事都讲究后台靠山、关系网复杂以及官场中的怀恨报复等。
注:①选自张耀南、李柏光、肖伟中 编著的《官场文化》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第1页
一、踢皮球与官官相护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取经路上有时候碰到的妖怪太过邪乎,凭己之力无法降服,只好上天请道行更高的神仙帮忙。在请求援助的过程中,我们便有机会看到神仙们的另外一番面目:不是互相踢皮球就是互相包庇。这种处事的态度与方法,我们现在俗称为关系学,是官场上的一种关系学。有人这样给“关系”一个说法:看不透人情世故,做什么都不灵;深谙关系之道,方能处处游刃有余。
且看《西游记》书中这样的一个例子:
那人(乌鸡国王的魂灵)道:“他的神通广大,官吏情熟,都城隍常与他会酒,海龙王尽与他有亲,东岳天齐是他的好朋友,十代阎罗是他的异兄弟。因此这般,我也无门投告。”三藏道:“陛下,你阴司里既没本事告他,却来我阳世间作甚?”那人道:“师父啊,……夜游神……着我来拜谒师父。他说你手下有一个大徒弟,是齐天大圣,极能斩怪降魔。今来志心拜恳,千乞到我国中,拿住妖魔,辨明邪正,朕当结草衔环,报酬师恩也!”(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十七回)
从下划线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神界的政治关系,和人世间的政治关系是一样的,打官司,讲得是亲戚朋友的关系,自古衙门一个口,有理没钱莫进来,有钱没关系也免谈!官与官结亲,官与官是友,那些地位低下、没有人事的人要打官司,要想扳倒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谈何容易!只有两个字:没门!
这种情况不但在神界鬼界,人间照样也存在。在封建社会,一个人一旦进入了官场,就会千方百计地去结识比自己官大的、地位高的人,并与之或称兄道弟,或沾亲染故,总会绞尽脑汁地攀上点关系,为自己的仕途铺好路子,甚至是一旦自己出了问题,上面也好有人担保庇护。这种现象,即为“官官相护”。平民百姓以及那些小官们被这些人侵害,莫想讨回公道,也无从告起,只能是忍气吞声,含冤饮泣。再看衡阳峪黑水河神的遭遇,讲的就是这种现象:
只见那下湾里走出一个老人,远远的跪下叫:“大圣,黑水河河神叩头。”行者道:“你莫是那棹船的妖邪,又来骗我么?”那老人磕头滴泪道:“大圣,我不是妖邪,我是这河内真神。那妖精旧年五月间,从西洋海趁大潮来于此处,就与小神交斗。奈我年迈身衰,敌他不过,把我坐的那衡阳峪黑水河神府,就占夺去住了,又伤了我许多水族。我却没奈何,径往海内告他。原来西海龙王是他的母舅,不准我的状子,教我让与他住。我欲启奏上天,奈何神微职小,不能得见玉帝。今闻得大圣到此,特来参拜投生,万望大圣与我出力报冤!”(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十三回)
对于那些饱受欺凌的弱势群体来说,如上面划线的语句,黑水河神伸冤无门,自身又无力报仇,结果往往是会寻找另一条出路:找个英雄替自己出气。于是乎,孙大圣便成为他伸冤昭雪的一根救命稻草,一个可以寄托的希望。在封建社会,这种打抱不平的事常有发生,源头就是为官者的踢皮球或官官相护,不能为民排忧解难,使得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冤屈难申,只好另谋出路。英雄也就应运而生。
《西游记》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官场的本质上来讲,这种踢皮球或官官相护其实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又不得罪于人,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想因为一点在他们看来是鸡毛蒜皮的事而影响自己的前程,所以明哲保身。我们再看书中这样一段情节:
如来听说,将慧眼遥观,早已知识,对行者道:“那怪物我虽知之,但不可与你说。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说他,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我这里着法力助你擒他去罢。”(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二回)
如来明明知道青牛是什么妖怪,与何人有关,可是他就偏偏不点破,只叫孙悟空去找太上老君。如此看来,这个如来佛祖的城府是何等的深!他深谙官场中的人际关系学,懂得领导之间要“官官相护”,不要互相拆台,更是不超越彼此的管辖范围,“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清理门户也不需要由他来强出头,况且说不定人家是“故意”放青牛下界去考验唐僧师徒来着,何必为这事去得罪于人呢!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踢皮球”现象了。一个“皮球”, 一个有点刺头的皮球,踢来踢去,谁也不接招,谁也不想也不敢接招,从哪里来的,踢回哪里去,甚至是踢给别人,迂回包抄,往来反复,就是得不出一个结果,白白耗费了时间和精力。上级安排任务踢皮球,下面出事情了踢皮球,同事之间在工作上、处理问题上踢皮球,谁也不想多干活,谁也不想自己吃亏让自己的利益受损,更不因为自己多做了事情出了风头结果招来人家的嫉恨报复,却又得不到上级的赞许和提拔。
二、“潜规则”原来是“显规则”
曾经有一位官员这样定义“潜规则”:“潜规则”是一种不讲原则、不讲法理、不分是非、上不了台面,但在一些社会生活领域却行得通、能管用的行事规则。
这句话说的很精辟,把潜规则的本质揭露了出来。在封建社会,要想在官场上混,要想混出个名堂,不懂得一些“道道儿”是行不通的,是迂腐的表现。“道道儿”就是潜规则,不需要别人点破,但一定是彼此间心知肚明,无师自通。
在《西游记》中,也有不少故事情节反映了“潜规则”的存在。不过,有这么一个情节是这样写的:
阿傩、伽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行者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伽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即叫:“阿傩、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
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穷寒路遥,不曾备得人事。这钵盂乃唐王亲手所赐,教弟子持此,沿路化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万望尊者不鄙轻亵,将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只是以有字真经赐下,庶不孤钦差之意,远涉之劳也。”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
二尊者开口便把话说得很白,伸手向唐僧要人事。然而唐僧师徒欲取真经,沿途跋涉,一路化缘而来,亦不受人家的赠送,哪里会有什么“人事”相送?阿傩、伽叶见捞不到好处,便把无字经蒙骗师徒四人。后来事情暴露,仍是厚着脸皮讨要“人事”,嘴里还振振有词:“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说得多么理直气壮!就连如来也如是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
如此看来,在如来佛祖那里取真经,是有规矩的,不过这规矩并不是“潜规则”,而是成了名正言顺的“显规则”了。没好处费就想来讨要东西,只能是白纸相送,还谎称“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由此折射出的封建统治阶级蒙骗百姓的手段是多么的不要脸!伸手要贿赂,赤裸裸地刻画,绝妙的讽刺。
让“潜规则”变成“显规则”,导致社会风气败坏,是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的缘故也。
三、背景是保护伞
一个人在官场上混,混得如意不如意,前景能不能被看好,有没有出头,很大程度上得看这个人有没有背景,背景深不深,后台硬不硬。平步青云和原地踏步甚至是一落千丈肯定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也得归功于“背景”二字。
我说“背景”是一个人在官场上混的保护伞,是因为背景既可以保前程,也可以保性命。有了好背景,前途一片光明,提拔有望;有了好背景,出了问题也可以弄个“保外就医”,就算丢职也能保命。
在《西游记》故事里,孙悟空跟随唐三藏上西天取经途中,数次遭遇邪乎的妖怪,不得已到天竺请如来帮忙解决。我们暂且来看这两次孙悟空上西天请如来降魔的情节:
⑴、孙悟空遭遇大鹏精,如来如是说:“但那三怪,说将起来,也是与我有些亲处……自那混沌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万物有走兽飞禽,走兽以麒麟为之长,飞禽以凤凰为之长。那凤凰又得交合之气,育生孔雀、大鹏。孔雀出世之时最恶,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从他便门而出,恐污真身,是我剖开他脊背,跨上灵山。欲伤他命,当被诸佛劝解,伤孔雀如伤我母,故此留他在灵山会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大鹏与他是一母所生,故此有些亲处。”行者闻言笑道:“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如来道:“那怪须是我去,方可收得”……大鹏金翅雕开口对佛应声叫道:“如来,你怎么使大法力困住我也?”如来道:“你在此处多生孽障,跟我去,有进益之功。”妖精道:“你那里持斋把素,极贫极苦;我这里吃人肉,受用无穷!你若饿坏了我,你有罪愆。”如来道:“我管四大部洲,无数众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节选自《西游记》第七十七回)
我们来分析这个故事情节,大鹏金翅雕和如来有沾亲带故的渊源,所以即使这妖怪之前如何折磨欺侮唐僧师徒,仍然会得到赦免,得到法外开恩,甚至如来还说:“跟我去,有进益之功……我管四大部洲,无数众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看看,这就是有背景的好处!犯了法,又如何?!!
我们再来看孙悟空另外一次请求如来帮忙的情节:
⑵、我佛合掌道:“观音尊者,你看那两个行者,谁是真假?”……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那猕猴闻得如来说出他的本象,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如来见他走时,即令大众下手,早有四菩萨、八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观音、木叉,一起围绕。孙大圣也要上前,如来道:“悟空休动手,待我与你擒他。”那猕猴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往上便飞。如来将金钵盂撇起去,正盖着那蜂儿,落下来。大众不知,以为走了,如来笑云:“大众休言,妖精未走,见在我这钵盂之下。”大众一发上前,把钵盂揭起,果然见了本象,是一个六耳猕猴。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如来不忍,道声:“善哉!善哉!”大圣道:“如来不该慈悯他,他打伤我师父,抢夺我包袱,依律问他个得财伤人,白昼抢夺,也该个斩罪哩!”如来道:“你自快去保护唐僧来此求经罢。”(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八回)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六耳猕猴死于孙悟空的金箍棒下。同样是妖怪,同样是孙悟空对付不了而求救于如来,可是为什么六耳猕猴的命运和大鹏金翅雕的命运竟如此不同?一个犯了罪不但能够赦免,还能够“有进益之功,可以先祭汝口”;而另一个犯了罪,却只能就地正法,毫不足惜。
出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就是有无背景的缘故。一个是如来的娘舅,一个是不入类的化外之猴,其命运当然会不同!大鹏金翅雕作难,如来是好言劝慰,许下诺言;而六耳猕猴作难呢,如来先是明知故问地询问观音谁真谁假,继而恼羞成怒地下令大伙动手,待妖精被悟空打死时,又假惺惺地不忍道:“善哉善哉!”面对这两种结果,旁人作何感想呢?就连孙悟空如此叛逆,也不多言语,返身继续保唐僧去了。
如来佛祖是西天的最高统治者,法力无边。他所说的话就是圣旨,所作出的决定人人都必须服从,心不服也得口服,没人敢反抗。这就是权力的好处,权力可以使一个人欲望膨胀,为所欲为。如来想赦免谁想打死谁,就在于他的一张嘴。正事有这等利害关系,谁不想拼了命和他结交攀关系呢!有了如来作背景做靠山,即使下界为妖害人,也不是不可以的。
神界犹如此,人间何以堪!
四、关于山神土地与妖怪
那行者打了一会,打出一伙穷神来,都披一片,挂一片,裩无裆,裤无口的,跪在山前,叫:“大圣,山神土地来见……那洞里有一个魔王,神通广大,常常的把我们山神土地拿了去,烧火顶门,黑夜与他提铃喝号。小妖儿又讨甚么常例钱……把我们头也摩光了,弄得我们少香没纸,血食全无,一个个衣不充身,食不充口……”行者道:“汝等乃是阴鬼之仙,有何钱钞?”众神道:“正是没钱与他,只得捉几个山獐野鹿,早晚间打点群精;若是没物相送,就要来拆庙宇,剥衣裳,搅得我等不得安生!万望大圣与我等剿除此怪,拯救山上生灵。”(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十回)
山神土地本是一方管理治安的官员,可是在《西游记》里,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一旦一座山头有了妖魔入住,那这里的山神土地就一个个变得畏畏缩缩,不要说管治抵抗,就连上告的勇气都没有了,甚至是任由妖魔欺凌宰割,天天忍气吞声,颜面扫地,只一味地企盼有人来搭救。如上面材料中的山神土地,被红孩儿百般ling辱,连一点反抗的勇气都没有了。虽说自身的力量不足与红孩儿抵抗,可是也不懂上天入地寻求帮助,只是愚昧地等待有人搭救。好不容易来了个孙悟空,便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了。
在我看来,作者在书中反复多次地安排这样的情节是有深意的。山神土地就好似人间的地方官员,妖魔鬼怪就犹如地方上的黑恶势力。有多少的地方官扫黑除恶不力,不但没法保境安民,连自个儿也被那些黑恶势力的操纵了,任由恶魔为非作歹残害百姓。更有甚者,有些官员还助纣为虐,充当这些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搞得乌烟瘴气,民怨沸腾。
当然,也有一些官员,不肯与黑恶势力同流合污,却没有办法治理这些害人毒瘤,采取听之任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黑道横行,天天只盼望上级会派人来处理,而不是自己积极主动地寻找办法解决。这样的态度,虽不似那些与之同流合污为虎作伥的官员,但这种“不作为”的为官态度照样也没法使百姓安居乐业。
五、你犯我一尺,我犯你一丈
唐僧师徒上西天取经目的是为了救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南赡部洲的人民,是一种纯粹的义举。根据如来的说法,取经路上所有的妖怪,都是他们故意设置的,是为了考验唐僧师徒的取经的诚心,也为了凑足九九八十一难。然而,就是这样纯粹的义举,为了解救南瞻部洲的人民的动机,在我看来,却是一场政治骗局,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报复。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几个例子,就可以明白了:
行者道:“菩萨,这是你坐下的一个青毛狮子,却怎么走将来成精,你就不收服他?”
菩萨道:“悟空,他不曾走,他是佛旨差来的。”行者道:“这畜类成精,侵夺帝位,还奉佛旨差来。似老孙保唐僧受苦,就该领几道敕书!”菩萨道:“你不知道;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差我来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汉。因是不可原身相见,变做一种凡僧,问他化些斋供。被吾几句言语相难,他不识我是个好人,把我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亏六甲金身救我归西,奏与如来、如来将此怪令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吾三日水灾之恨。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得汝等来此,成了功绩。”行者道:“你虽报了甚么一饮一啄的私仇,但那怪物不知害了多少人也”。(选自《西游记》第三十九回)
菩萨由于一己之仇,便要教一国之民受苦难。俗言一人做事一人当,乌鸡国王将菩萨浸入河水,理应由国王一人承担此罪过,可是,我佛慈悲,却教妖怪篡了国王的位,霸占了他的后宫,害了不知多少百姓!更有甚者,有天竺国凤仙郡一案:
玉帝道:“那厮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监观万天,浮游三界,驾至他方,见那上官正不仁,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朕即立以三事,在于披香殿内。汝等引孙悟空去看,若三事倒断,即降旨与他;如不倒断,且休管闲事。”(节选自《西游记》第八十七回)
玉帝因凤仙郡侯三年前的一次过失,触犯天颜,惩罚凤仙郡三年不下一滴雨,结果呢?受苦的当然是黎民百姓,使得当地“连年亢旱,累岁干荒,民田菑而军地薄,河道浅而沟浍空。井中无水,泉底无津。富室聊以全生,穷民难以活命。斗粟百金之价,束薪五两之资。十岁女易米三升,五岁男随人带去。城中惧法,典衣当物以存身;乡下欺公,打劫吃人而顾命”。
百姓有何罪?因为皇帝郡侯的过失,却要老百姓来承担痛苦,天理何在?就是这样残害百姓的作为,却还要美其名曰“考验唐僧师徒的九九八十一难”,考验固然需要,却为何要搭上黎民百姓的身家性命?其实不然,考验是假,报复是真。考验只是一个借口,报复一己之仇方才是目的。官场险恶,为了达到目的而玩弄手段权术,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此乃“权”之过也。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领导要惩治下属,总会找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即使是莫须有罪名。在封建社会,官场上尔虞我诈的事多了,统治者往往凭着自己的喜好来处罚下属,完全没有法理可言,就像上面例子中的玉帝、菩萨,为了报私仇,便纵容自己的爪牙胡作非为,报的私仇之快,也陷百姓于苦难之中。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也是一部官场小说。冷眼看书中各色人物的乖张举止,影射的是封建官场的险恶,人世的炎凉,社会的腐朽。小说运用象征主义以及暗喻的手法,讽刺了为官者的虚伪与冷酷,口口声声说是救民於水火之中,仔细分析开来,却是为了一己的利益,才无故生端些是非出来而已。所以说,在官场上,神亦是鬼怪,鬼怪也可以是神。
西游记感悟
可是站在客观角度来看,《西游记》中的法宝终归是一些外物,属于外在因素,而不是真正的自身实力。那么当他们失去这种依靠之后,又会是怎样一番状态,还能否继续维持强大的形象?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原著中早已给出了答案,离开法宝之后的神仙们,不仅实力上会大打折扣,同时在心态上也会发生十分明显的变化。他们对法宝已经产生了一种深深的依赖,甚至因此忽视了自己本身的能力,丢掉了本该属于他们的自信与强大内心。
举例说明
1、托塔天王。
在《西游记》原著中,托塔天王是一个非常形象化的人物,因为他的手中总是托着一座玲珑宝塔。而至于他为什么要托着这一座塔,书中也已给出了交代。
由于哪吒当年大闹龙宫惹下了麻烦,事后天王大怒想要将其杀掉,结果谁知哪吒性情刚烈,竟然主动剔骨还父,割肉还母。此后他一点灵光不灭,来到了西天大雷音寺找如来佛祖诉苦,于是佛祖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重新将他救活。
然而重生之后的哪吒却并没有善罢甘休,转过头来要杀天王以报当初之仇。而且此时的哪吒早已今非昔比,李天王根本不是其对手。为了平息他们父子二人的仇怨,佛祖特地赐给李靖一座玲珑宝塔,用来震慑哪吒,使其不敢胡作非为。
但是就在《西游记》原著第83回,孙悟空拿着白毛老鼠精供奉李靖父子的证据,在他府上撒泼耍赖时,李天王原本准备拿刀剁了猴子,可谁知却被哪吒用剑抵住。当时只见李靖连忙回过头来去取玲珑宝塔,生怕哪吒趁机出手对付自己。
不过细细品来这一幕又是如此滑稽,父子二人的关系,居然需要一座玲珑宝塔来维持,实在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因为不管怎么说李靖都是哪吒的父亲,当年的事情对方早已释怀,这次举剑相抗只是不想看到他与孙悟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并无任何寻仇之意。
可是反观李天王,却连面对自己儿子的勇气都没有,还需要倚仗玲珑宝塔才能保持从容和镇定。难道这么多年过去了,他都没有想过凭借一颗真心去化解当年的矛盾吗?
如此只能说明他对自己没有信心,甚至不相信自己与儿子之间的感情,能够胜过当初的仇恨。他对法宝的依赖,已经超过了父子之间的真情,同时也使其丧失了一颗真实而又强大的内心。
2、孙悟空。
孙悟空的法宝,可以说是整部《西游记》中最出名的一件神兵利器,名为定海神针,又叫如意金箍棒。
这根铁棒重达13500斤,而且能大能小,变化自如,孙悟空对它也是爱不释手,从看到这根铁棒的第一眼开始,两者之间就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事实上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孙悟空对金箍棒逐渐产生了一种依赖性,以至于发展成了没有金箍棒就打不了妖怪的状态。
比如在黄狮精偷走金箍棒之后,孙悟空进妖怪洞府都需要经过一番乔装变化。要知道在寻常时候,他历来都是一路高歌猛进打进妖怪洞,或者在门外高声叫喊正面挑战。但是这一次他却实实在在的怂了一回,就连在路上遇到的那两个小妖怪都没有打死,一直等到重新拿回金箍棒以后才开始斩妖除魔。
可是在得到金箍棒以前,孙悟空其实并没有这么怂。就像他从灵台方寸山学艺归来时,就曾经赤手空拳打败过欺压花果山群猴的混世魔王。当时他的手中没有任何法宝,但心中却有一股无敌的信念,无论对方是谁,不管敌人手中有没有法宝或者兵器,他都敢与之正面抗衡。
然而事到如今,他却没有了那份勇气和信念,只剩下对金箍棒的深深依赖。可事实上真正能够使其保持强大姿态的因素,并不是这根铁棒,而是当初那种无惧一切对手的勇气。
这也是《西游记》中大多数神仙的真实写照,就比如青牛精那一难的时候,那些神仙们都是在被对方收去法宝之后纷纷败退而归。但是他们却忘了金刚琢只能收法宝不能收人,倘若大家一起上的话,就算手中没有兵器法宝,应该也能将青牛精轻松制服。
可是他们却都没有选择继续战斗,没了法宝的神仙就像没有了主心骨一样,瞬间失去了底气和战斗意识。这样的情况,已经充分证明了《西游记》中那些神仙,对于法宝过度依赖的反常现象。
不过他们手中的法宝,只是寻常意义上的法器或者兵器。除此之外,原著中含有一种无形的法宝——权利和地位。
3、玉皇大帝。
在《西游记》原著当中,玉皇大帝似乎从未跟任何人动过手,也不曾展现过自己的法宝。但事实上,他的法宝其实是整部书中最厉害的,因为玉帝手中掌握着统治整个三界的权利,拥有三界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就连如来佛祖这样的超级大佬,也需要乖乖听命于他。
然而也正是由于权力和地位这两样超级法宝的双重加持,使得玉皇大帝对外界的依赖远远超过了一般神仙。
如孙悟空大闹天宫之际,如来佛祖曾亲口说过:
“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
由此可见,玉帝修行的时间早已超乎了一般人的想象。修炼这么多年,苦历1000多次劫难,他的实力恐怕是整个三界中数一数二的存在,对付一个孙悟空应该不在话下。要知道孙悟空只修炼了几百年,这点时间还不够他的一个零头,双方的差距已然非常明显。就算猴子再有天赋,也不可能用几百年的时间,追上一个修行几亿年的老古董。
可是在对方大闹天宫的时候,玉帝却始终没有展示出应有的强大姿态。反而一直躲在凌霄殿内发号施令,等着别人前来救援,这又何尝不是对权力和地位的一种依赖呢?
由故事深入现实
尽管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但是一个人如果鞋穿久了,再脱下来的时候难免会不适应,甚至再也找不回从前那样的勇气和信念。这种现象不单单存在于《西游记》中,现实中也是如此。
自古以来,很多人的成功都是依仗着权力、地位或者金钱,可是一旦失去这些条件之后,他们的人生瞬间就会发生坍塌。例如西楚霸王项羽,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虽然拿得起,但是却放不下。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项羽临死之前,曾有部下劝他东渡乌江,以便他日东山再起,重新与刘邦争夺天下。
可是项羽觉得自己大势已去,没有信心再次恢复昔日的盛况,于是对部下说道:
“天之亡我,我以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为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天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不过根据他临死之前所说的这些话来看,重新回到江东其实并非没有希望。只是向来手握精兵良将,睥睨天下从未败绩的他,没有信心收拾如今的残局。
可是回想当初,起兵反秦之前,他也不过是一个落魄的楚国贵族后裔,手下既无精兵也无良将。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随叔父项梁刺杀太守殷通举兵起义,而后在吴中募集8000子弟兵,从此开启了一段战争史上的神话。年方24岁,就当上了西楚霸王。
既然当初能够凭借一股无敌的信念开创一番霸业,现如今为什么就不能重头再来了呢?正如唐朝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诗中所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但只可惜项羽已不是当初那个勇往无前的少年,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西楚霸王的权利和地位捆绑。这些年来他早已习惯了天下无敌的姿态,放不下对权力与地位的依赖。尤其是当失去这一切之后,他的信心也迅速随之崩溃,最终选择挥剑自刎于乌江岸边,空留一段千古遗憾。
诸如此类的事情在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包括在我们如今的生活当中也时有发生。事实上面临这种状态的人,其实和《西游记》中的那些神仙一样,都是对外物产生了过度的依赖。那些神仙们倚仗法宝,而在现实中,金钱、权利、地位、面子等等,又何尝不是我们所依仗的“法宝”?
拥有它的时候可以春风得意,觉得人生充满了光明。然而一旦情形发生逆转,当辉煌不在之时,又总会感觉人生一片灰暗,就像陷入了无底深渊。
这是因为在一开始不曾享有这些优厚条件的时候,人们往往可以保持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凭借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实现成功之梦。可是真正成功以后,就会对这些东西产生深深的依赖,甚至将其当成人生的全部寄托,以至于难以承受失去它们的结果。
但在失意之时请不要忘记,当初自己是如何从无到有,现如今其实也一样可以。所有的身外之物不过是一些辅助工具,是为了帮助自己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是整个人生的全部。得也好,失也罢,都只是一个过程,真正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往往是自身的心态。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重头再来。
人生在世,应该多学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曾在越王身边功成名就,却又主动急流勇退,改名换姓为鸱夷子皮。之后又凭借自己过人的智慧经商成为巨富,但是却又三次主动散尽家财,最终定居宋国陶丘安享晚年。这种拿得起放得下的魄力,成就了他的传奇人生,使其被后世尊为商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拥有这种心态才是真正的强者,因为真正能够改变人生的力量,往往都源自于内心。一个人真正强大与否,其实并不在于能够拥有多少,而是当有一天失去一切之后,能否能够从容的面对,是否还有重新来过的勇气和信念?
外物的得与失终究属于外界因素,虽然能够给人生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却不能因此忽视对自身的信念,不要因外物而迷失原本拥有的强大内心。
这是《西游记》中的故事,与现实相互结合之后而产生的启发,是古往今来的历史事迹,告诉我们的道理:
人生中最强大的“法宝”,正是那一股发自内心的自信和勇气。它可以使我们在困境中保持从容镇定,并且重新迎来阳光灿烂的日子。
结语
读古籍品名著,不只是对情节的解读和分析,更需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与人生经历,以及古代历史中的真实故事,再加上一瞬间的灵感碰撞,才能产生一种对人生有所帮助的感悟。
一个人的强大在于内心,而不在于外物。品读名著也是一样,只有发自内心的认真对待,才能品出有价值的东西。
【从《西游记》透视官场百态】相关文章:
透视赏识教育探讨性论文10-30
透视智能代理和协作学习06-03
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透视论文07-27
透视职校新生不良情绪问题10-21
透视教师生气心理10-25
透视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论文05-15
透视计算机审计风险的成因的论文10-09
消费心理透视市场营销管理10-13
简述基于文化视角下的国学热透视08-1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