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解读天山地理.雪篇

时间:2024-07-16 22:05:1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论解读天山地理.雪篇(精选6篇)

  天山,无论是它不寻常的过去,还是独一无二的现在,它的存在,都如同一种图腾和象征,使得这里的一切都有了光彩和生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试论解读天山地理.雪篇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试论解读天山地理.雪篇(精选6篇)

  试论解读天山地理.雪篇 篇1

  “轰隆!”又是一声巨响,又是一次雪崩!前呼后拥的雪崩,伴随着呼啸的气浪,排山倒海般奔腾而下,把正在山腰上工作的他俩推出了几十米远。他们怀抱着仪器在雪浪冲击下跌爬着,幸好被山坡上的树枝挂住,才幸免于难。

  当时,积雪断裂处的无数个拳头大的雪团仍在飞速滚动着,表明新的雪崩随时都可能发生。但两位专家顾不得个人安危,采集第一手数据在那一刻占据了他们大脑的全部。冒着随时可能被雪崩掩埋吞噬的危险,他们找了一处相对较深的雪窝藏身,一边继续工作,仔细地观测记录,直到取得最后一组数据。

  “好险呀!”至今回忆起来,胡汝骥仍然感到后怕。这一次,巨大冲击力的雪流将站里房子窗户的`木头栅栏都打烂了。

  之后,为了保护研究站,站里人员在对面山坡上挖了三个三米乘五米的土丘缓冲池,以消解雪崩的威力。2009年此地发生大雪崩时,研究站安然无恙,雪流被有效抵挡在了第二个土丘处。

  由于雪崩的发生地点往往距离研究站很近,所以,这里的科研人员经常参与到过往车辆和人员的救援工作中。

  2010年12月22日傍晚,距离天山积雪研究站100米处,先后发生多次雪崩。雪崩发生时,通讯即刻中断。此时,研究所两名研究生陆恒、洪雯正在站上从事监测工作。

  洪雯说,前两次雪崩发生后,先是一辆货车被埋,货车司机步行到站里投宿。之后,一辆越野车经过时,想把道路清理出来通行,没想到发生了第三次雪崩,车辆和人员全部埋在雪中。“其中两人埋得较浅,自己出来了,另有三人被深埋在雪中。爬出来的两人到我们站里寻求救援。”洪雯说。

  陆恒、洪雯得知事情经过后,立即利用刚刚恢复的网络电话和QQ联系养路段和当地公安部门。通过在线的乌鲁木齐同事的联络,当夜终于联系到了那拉提镇派出所。扫雪车和救援人员随后赶到,陆恒、洪雯和在这里驻站的王海存夫妇全力投入到救援中。挖出来的三人中,一位女性还能够说话,一位男性已无生命体征,另一人仅有心跳。

  站里人员为伤者提供了保暖措施,并进行人工呼吸。之后,救援人员将伤者送往医院救治。

  “这样的事多了去了。虽然救死扶伤不是我们的职责,但我们不能见死不救,伸出援助之手是应该的,谁都会这么做的。”徐俊荣说。

  专家说,关于天山雪崩的记载,早在1200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记载。

  在《大唐西域记》卷一中,在记述天山托木尔——汗腾格里结木扎特河谷及其山区的积雪和雪崩情景时,有这样的文字:“山谷积雪,春夏含冻……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叫。微有违犯,灾祸目睹。”

  试论解读天山地理.雪篇 篇2

  专家认为,这不仅是对当地积雪与雪崩灾害的真实记载,而且还告诉了人们一个常识:声波对雪崩具有触发作用。并以此为依据,明确规定此条为通过雪崩危险区必须注意事项。这一通过雪崩危险区的准则,至今为中外积雪研究者和登山探险者所严格遵守。

  除了频繁的雪崩,在天山东部的博格达,暴风雪带来的灾难,也给登山探险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1998年夏季的博格达,赋予了新疆登山队员前所未有的机遇。来自新疆登山协会,乌鲁木齐登山协会的十多名登山队员先后登顶成功,征服的骄傲写在每一个成功者的脸上。来自香港岳峰攀石会的登山队当然也不甘示弱,他们也要实现一种征服。

  也许是山的本性是反复无常的,也许是所有的成功和胜利都不是永久的,失败总是伴随在成功的左右。雪峰给人无限憧憬和激情的同时,也为征服者设置了重重“陷阱”——暴风雪、冰裂缝,还有高寒缺氧,都无时无刻不在考验他们的意志和智慧。

  山难几乎是在瞬息发生的,令人难以置信。就在香港岳峰攀石会的成员陈景全、林志伟、杨志浩三人准备突击顶峰时,山难发生了——三名队员全部失踪,杳无音信!次年八月,香港、台湾、新疆两岸三地的志愿者再次进行搜索时,只找到三个人的`背包。

  2008年夏天,在冰川运动的作用下,香港岳峰攀石会的三名失踪人员中,杨志浩的遗骸被意外发现。至于山难的真正原因,至今是个谜。有人分析,是滑坠所致。但香港方面始终认为,是遭遇了暴风雪。在整个夏季,博格达大大小小的雪崩,司空见惯。

  1999年8月,我在博格达登山大本营采访时,大本营附近的山体上,雪崩声不绝于耳。它们通常像瀑布一样直泻而下,瞬间发生,瞬间湮灭。整个过程只有几分钟,甚至短到几秒。然后,过不了多久,在其他地方,同样的情景又再次上演。

  科学家绘制出天山雪崩危险区分布图

  试论解读天山地理.雪篇 篇3

  那么,对于雪崩这样的灾难,我们是否束手无策呢?

  经过数十年的野外观测及其相关研究,以胡汝骥为代表的一批新疆科学家,已经绘制出了天山山系雪崩(风吹雪)危险区分布图。

  天山山系雪崩危险分区有五个区域,即低山草原或半荒漠雪崩危险区、中山森林一草原雪崩危险区、中山草地雪崩危险区、高山冰缘带(石质)雪崩危险区,以及高山、极高山冰川带雪崩危险区。

  低山草原或半荒漠地区危险区,主要分布于天山山系的前山带或山间盆地的周边地带。由于这个区域积雪较薄,雪崩活动强度表现微弱。

  中山森林一草原雪崩危险区在天山山系的北山坡,从北部阿拉套山的'2400米到南部的哈尔克他乌山升高至3000米的区域。该区域降水丰富,最大积雪厚度可达到两米。“这一地区灾害性雪崩有10年周期性发生规律。在漫长的冬季,林间谷地和坡地的草面上,常常有雪崩漫卷而来,森林被毁,交通受阻,还危及到人的生命财产。”专家解释。

  中山草地雪崩危险区是天山山系中雪崩危险面积最大、雪崩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这个区域在天山山系海拔1500米~2000米和3000米~3500米的两个地带内。“这个区域植被覆盖的地表柔软光滑,积雪深厚,持续时间长达四五个月。其雪崩规模大,危害严重。”专家总结。

  在这里,一般每年11月下旬就有雪崩发生。最后一次雪崩是在来年的4月中旬的全层湿雪崩,从而宣告该区雪崩危险期结束。

  高山冰缘带是又一个雪崩危险区。在融雪期间,河谷、冲沟中的积雪常常形成雪水洪流,造成较大的破坏。具体的分布范围各山区不同,大概在海拔2600米~3500米。

  3500米以上的高山、极高山(冰川区)的中央天山,无疑是雪崩最为活跃的地区。这里全年都具有雪崩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下半年,雪崩更为频繁。

  科研人员发现,在坡度40度左右的山坡坡面上,雪下到30厘米时,很可能发生雪崩,雪在这样的坡度上站不住脚。在春季气温回升的短时间内,积雪将全部从这样的坡面上下来。“这时候,雪崩发生就很集中,雪崩将大面积发生。”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现任副站长徐俊荣说。

  根据观察,春季的雪崩一般发生在白天的北京时间14时左右。这时,雪的表面经太阳晒后变松软,容易散开……“只要一个地方松动,其他地方都会跟着动,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徐俊荣说。

  而在冬季,大雪天气的上午、下午和晚上,都有可能发生雪崩。一般来说,大雪之后的一两天,容易发生雪崩。

  试论解读天山地理.雪篇 篇4

  天山山系群峰之巅终年戴着雪冠。“雪崩作为山地生态系统形成因素之一,它对不同尺度山地和不同季节的气候环境具有调节功能。雪崩对山区积雪具有再分配的作用。当然,雪崩也具有一定的危害作用。”中科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第一任站长胡汝骥这样总结。

  胡汝骥说,受西风气流影响,天山山系降水由西向东逐步减少,因而,雪崩发生的频次、规模及其危害,也随之递减。天山山系雪崩主要集中在西天山,而东天山则较少发生。

  专家在对比研究后发现,由于阿尔泰山和西天山一样,也是干寒型积雪,因此,其雪崩危险区分布也跟天山山系大致相似。昆仑山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受地形条件和高原气候影响,低海拔山区,降雪较少。在青藏高原,降雪主要集中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域,雪崩的发生也主要集中在这个区域。

  虽然内蒙和东北地区降雪也较多,但由于这些地区的山区森林茂密,雪崩发生较少,雪害主要以风吹雪为主。多发生在低山和丘陵地带。

  因中亚地区的山区气候和地理环境跟新疆相似,如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这些国家的山区雪崩危险区域分布也和新疆天山相近。取得我国首批雪崩动力学参数

  当时的伊(犁)焉(耆)公路全长582.3公里,横贯天山中部,沟通新疆南北。但由于遭受雪崩、风吹雪灾害,多雪年份冬春季节不能正常通车。1967年9月,应自治区交通厅公路局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新疆雪害考察防治工作队”,对天山积雪、雪崩和风吹雪防治进行考察调研。当时,参加工作队的`有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新疆地质地理研究所、自治区交通厅公路管理局、公路设计院、自治区气象局等单位。

  同年11月26日,在伊犁河支流巩乃斯河上游,建成了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山地积雪雪崩研究站,即中科院天山积雪雪崩实验研究站(简称“天山积雪站”)。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胡汝骥成为该站第一任副站长。这里海拔1776米,为天山中山森林一草原雪崩危险区。“以站为中心,上下各12公里,均是雪崩危害地段。该站区从山顶3500米到1500米之间,雪害每年都有发生。在这样的地方从事山地积雪雪崩研究,就中国境内来说,天山是独一无二的。”胡汝骥说。

  试论解读天山地理.雪篇 篇5

  天山积雪站设立后,先后在这里设立了气象观测场、水文观测场、积雪物理与太阳辐射观测场、积雪融水径流场,以及雪害防治工程试验场。

  “雪崩的观测主要是记录其发生的频次,堆积量和破坏程度,以及滑行的路径有多远。”徐俊荣说。

  1996年,研究站与日本方面的冰雪专家,在天山积雪站进行了一次雪崩试验,成功地取得了我国首批雪崩动力学参数。

  在这次雪崩试验中,专家们记录到,雪崩的前锋速度达到每秒7.1米,雪崩的最大冲击力出现在雪崩1.45米的高度。

  记录积雪融水径流,需要在地面用固定取样器采样,比如用流量计,每半小时取一次样并记录数据。而积雪的观测主要是测量雪深、密度及硬度。“一般积雪超过五厘米开始观测。最深积雪曾记录到1.42米。”徐俊荣说。

  由于地处深山,科研人员的生活极为不便。“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的物质条件都极为恶劣。即使春暖花开了,科研人员的食物仍然只有储存的冬菜。”胡汝骥担任站长说:“那时候,白水煮菜要吃整整一个冬天。因为营养跟不上,我们的指甲都凹陷了。”

  2009年,中科院生地所投资30多万元为站里建设了风能、太阳能互补型的小电站。但风能效果不佳。“有太阳的时候,每天能发电六到八度,够四五个人的日常用电和照明。如果人多或设备用电增加的话,就不够用了!”徐俊荣说。

  找到了对付风吹雪的办法。

  1974年,独库公路修建的时候,我国将积雪、雪崩以及风吹雪的'研究与防治工作首次列入工程专项进行研究,天山积雪站和相关部门一起开展了风雪流实验工程——轻型防风雪流走廊工程的效应分析等研究。“我们找到了对付风吹雪的办法!为我国研究公路雪害防治与建设公路密切结合提供了可能。”胡汝骥说。

  独库公路因地处天山腹地,全线受雪崩、风吹雪病害路段共140公里,修建之初随时而来的雪崩、风吹雪曾让很多解放军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然而,在胡汝骥看来,如此危险的区域,却是科学家研究雪崩、风吹雪的重要场所。在冬季天山的大风口和山隘,如天山公路艾肯达坂和拉尔墩达坂,风携带雪粒在地面近地层空气中运动,形成风吹雪,也叫“风雪流”。“往往在几分钟内,狂风裹挟着雪团,将大段大段的公路掩埋。”胡汝骥说。

  试论解读天山地理.雪篇 篇6

  为了有效地观察风吹雪造成的危害,1978年,胡汝骥和他的同事们在距积雪站30公里、海拔2700米的拉尔墩达坂建立了一个临时观测点。

  这儿是天山公路风吹雪最严重的地段之一。在观测点周围15公里范围的9条沟谷内,沟槽中常有25米/秒以上的大风出现。“狂风发作时,伸手不见五指,气温骤降、滴水即刻成冰。这时候如果一辆汽车行进到这里,水箱会立刻结冰,司机会有生命危险!”胡汝骥说。

  为根治这类恶性事故,科研人员借鉴国外经验,在当地进行各类导风工程实验。经过反复实践,证明直立式下导风工程效果最佳,而且比较经济,最终形成现今雄伟壮观、气势磅礞,挺立于该区的混凝土立柱、铅丝网作挡板的永久性导风工程,基本实现上述目标,保证了天山公路冬半年的畅通,也由此开创了我国风吹雪防治研究的新局面。积雪站的专家们还与交通部第一公路设计院一起,联合推出了独库公路风吹雪防治工程方案和防风吹雪走廊的设计。

  对于雪崩,专家们建议,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治理方面,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机械清除相结合的办法,以工程保护植树幼苗,生物治理与工程措施同步进行。在工程治理上,贯彻综合配套工程类型,使稳、导、缓、阻工程类型合理配置于有利地形上,发挥其最大作用,实现治理一处成功一处、收效一片的目的。

  专家们认为,天山山区风吹雪的主要危害是道路安全,因此建议,采取工程治理与机械清除相结合的原则。工程治理以导雪工程(直立式下导风、屋檐式下导风等)为主,阻雪措施(阻雪栅栏、阻雪墙、阻雪堤等)、改善道路边坡、开挖储雪场和提高路基相结合,综合治理。

【试论解读天山地理.雪篇】相关文章:

试论纽曼的知识观解读12-05

试论家谱所见底层文人对古代诗文名篇的解读12-11

试论实施素质教育下地理教学的创新教育12-05

试论地理标志制度在中医药领域中重要应用12-03

试论媒介整合时代下中国新闻教育改革认知误区的解读12-04

试论生态价值的实质12-04

试论合作学习11-24

试论电子物流的发展12-04

试论音乐与文学的异同11-1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