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老子》体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时间:2024-09-30 20:38:4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论《老子》体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编者按】中华民族的哲学。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广东应聘生网论文网为您提供中国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论《老子》体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摘 要】《老子》作为先秦道家学派较早的学说著作,其学说长期支配着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思想。本文试图从认识论、社会历史观及宇宙观几个方面出发来论述其思想体系的唯心性。

  【关键词】唯心主义 认识论 社会历史观 宇宙观 道

  《老子》的思想体系究竟是唯心还是唯物主义,是学术界争论最多、出入很大的问题。这需要作整体的了解和客观的分析。

  就认识论来说,《老子》主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因此,它得出的结论是:“不行而知”。这是露骨地宣扬闭门潜修,拒绝与客观世界相接触,不需要任何的耳闻目见的实践就能知道一切。这纯粹是超感觉经验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它还主张“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它追求的是神秘主义的虚无飘渺的本体——道。道和一切知识学问是不相容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是说,求得发学问知识一天天多起来,求得的“道”就会一天天减少下去。更进一步说,“圣人”的学问就是“不学”。可见《老子》的认识论是地地道道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就社会历史观来说,《老子》也是唯心主义的,倒退的。战国时期的各国,由于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和旧的生产关系相冲突,新兴的封建制相继取代腐朽的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劳动人民创造了无数巧妙的器物。同时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封建制,还颁布了很多新的法令。这些新生事物,在《老子》看来,都是怪物,都是“有为”的结果,都是祸患。它说:“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它极力主张倒退到一个“无知无欲”,“小国寡民”的没有什么文明的初期奴隶社会去。在那里国家小,人口稀,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着。虽有舟车,没有必要去乘坐;虽有铠甲兵器,没有必要把它摆出来。叫大家回头再过那远古时代接绳记事的生活。这就是它替圣人苦心设计的“无为而治”的理想国。在这个国家里,圣人高距众人之上进行统治,而众人不感到有什么负担;站在众人之前发号施令,而众人不感到有什么妨害。这个“圣人”是什么人?这就是它所梦想恢复的被美化了的奴隶主阶级头子。《老子》的社会历史观的腐朽倒退性就是这样。

  《老子》的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一如上述。长期争论不休的是它的宇宙观。“道”是它的思想体系包括宇宙观在内的核心。“道”是什么?它的性质怎样?自来就有根本不同的说法。从自己的主观出发,加以唯物的解释的有,加以唯心的解释的也有。在我看来,首先要如实地反映它本来的面目,而它的本来面目是受当时社会诸条件制约的。科学的任务就是如实地研究它、分析它、评价它,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想象,随心所欲地去塑造它、解释它。

  《老子》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就是说,可说的“道”不是正常的“道”。反过来就是正常的“道”是不可说的。这使人感觉到一股神秘主义的笼罩在“道”的概念上。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表明“道”是恍恍惚惚,迷离无定的。到底有没有物的影子呢?没有。它在第十四章里明白地说过:“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可见这里的所谓的道之为物的“物”,只不过是表示观念这个东西罢了,不是指我们今天通常说的物质性的物。

  第二十五章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我们从这里了解到:一,“道”是先天地而生的东西,它是生天生地生万物的根源;二,它是无形无声,独立于人和整个物质世界之外而永远不变的。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是物质性的实体呢,还是精神性的实体?认为“道”是物质性的实体,比如说元气,后世的注释家有这样的说法。如宋代王安石曾经说过:“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这是说“道”的本体,就是元气。又如明代危大有《道德真经集义》第一章引何心山曰:“夫道者,元气虚无,混沌自然,二仪从之而生,万物资之而形,不可得而名,强为之名曰道。”单就注释论注释,孤立来看,这两条诠解文从字顺,自成一说,似乎并没有什么毛病。但它们是否符合《老子》原有的整体的思想呢?一经考查,便会发现严重的问题了。《老子》书里有几句至关重要的比较完整地表达宇宙论的名言,必须考究明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关键的问题,所谓“道生一”,“道”是什么,“一”是什么。上引何心山解说的毛病在于回避了“道生一”这个带关键性的问题,却是直接从“道”生天地二仪来说的,这就不符合《老子》的原意。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把“道”解释为虚无本体,应该是比较切合原意的,这在《老子》的上下文和整体思想中也可以解释得通。在《老子》书里“道”体现着“无”,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天地万物最终的根源。“道生一”,依照“有生于无”的逻辑来判断,“道”就是“无”。所以唐代李荣解说:“无者,道也”完全是对的。唐明皇也说“道”是“虚极之神宗”,司马光也说:“道生一,自无入有。”由此可见,好多研究《老子》的前人,曾经恰当地指出“道”是虚无的本体。所谓“至道妙本,体绝形名”。它是一种最高的绝对理念。总的来看,“道”是精神性的实体,是第二性的东西。这从下文对“道生一”的“一”字的解释,看得更清楚。

  “道生一”,“一”指混沌的气,或者是后来所谓元气。如成玄英说:“一,元气也。”李荣解说“道生一”云:“虚中动气,故曰道生;元气未分,故言一。”陈景元也说“一”是元气,这些解释是符合《老子》原意的。“一”既然是元气或混沌一气,那么“道生一”,当然不能再解释道是元气了。而且这里的“一”,除了做元气解说外,实际上很难做其他适当的解释了。

  “道”指虚无的本体,也可以说是精神的实体。虚无缥缈的精神性的实体产生的元气,精神先于物质,正是唯心主义的基本特征。《老子》的宇宙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是个关键性的字眼。“生”就是产生,孳生。这就是说,有那么一个精神性的实体最初产生元气,再由元气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和合产生冲气。阴气,阳气,冲气三气变化而为天,地,人三才,三才具备,就共生芸芸万物了。这一系列的理论表明,最初是从精神性的东西出发,随后引出自然界的芸芸万物,它正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综合以上的论述,《老子》的思想体系无论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乃至宇宙观,都是唯心主义的。这个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同它没落阶级的阶级性是相吻合的。

  参考文献:

  [1]孙以楷.道家与中国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何兆武.中国思想发展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3]王明.道家和道家思想研究.中国科学出版社,1990.

  [4]刘文英.中国哲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浅论《老子》体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相关文章:

浅论安全用电11-16

浅论听力教学技巧11-18

《老子》思想中的和谐与“无为”11-18

“雅”在科技翻译中的体现11-19

浅论工程变更对造价的影响12-12

浅论企业管理创新11-24

浅论声乐教学的发声训练02-20

浅论“台”的艺术价值12-05

浅论企业库存管理11-18

  • 相关推荐